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既是形势发展的必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从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消耗来讲,文化产业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朝阳产业,具有深厚的内涵、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在推动文化产业方面进行了不少成功的探索和实践,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文化产业具有两重性,一是意识形态属性,一是经济产业属性。文化产业本身具有的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两个手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树大根深,影响广泛。追溯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历史轨迹,其产生、发展、完善、辉煌、辐射,经历了由民间到政府、由政府到民间,由国内到国外、由国外到国内等双向互动和多向互补的过程。例如,文字的创造、文化艺术的产生皆始于民间,但文字的统一、文化艺术的品质提升、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则源于政府推动。可以说,没有政府的扶持推动,就难以形成精品;不回到民间传承,文化就不会繁荣,精品就很可能随着政权的更替灰飞烟灭。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政府扶持、推动,能够更好地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质量;市场运作,则能够更好地配置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政府与市场缺一不可。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底蕴深厚,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共陕西省委提出要建设西部强省,把“文化强”作为三大目标之一,注重发挥政府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两个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试以三个案例说明。
(一)整合广电网络
陕西的广电网络,曾分属于省、市、县三级广电部门,各自为政,各播各的节目,中央台和省级台的节目不能很好下传。有的电视台甚至播出盗版影视节目,小区里的节目播放情况更是混乱无章。互不联通,小环境发展,低层次运作,网络安全得不到保证。一方面,各级政府能够坐收大笔收视费,既不愁经营,又能安置相关人员就业。另一方面,人浮于事,不思经营,总体严重亏损。一直到2000年,国家和陕西共投资4亿元建起的广电网络系统并没有形成整体效益;市县7个亿的网络资产债务就高达3.2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