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文脉的延续和传承,而文脉的延续和传承则更多体现在对代表性传承人和传习活动的保护。西藏自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下,积极传承发展本行业传统文化,使非遗项目保护蓬勃发展,文脉延续后继有人。
藏医药
编著教材,开放授课
2007年,文化部公示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藏医药项目有5名。其中,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传承人有4名。
“水银洗炼法是藏药的核心技艺,需要35至37天才能加工完成,其间需要几位专家24小时轮流值班,不间断加工。”西藏藏医学院院长尼玛次仁是水银洗炼法和仁青常觉配伍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之一。
由于涉及藏药配方的核心,加之毒性高,水银洗炼法在历史上都是一对一的传承,这使此项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好在前任院长措如·次朗思想开放,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面向藏区广为传授。赤脚医生出身的尼玛次仁有幸得到老院长的真传。
2004年,尼玛次仁编著了21世纪藏药专业本科教材,其中介绍了水银洗炼法的基本概念和工艺程序,当时引起很多老专家的反对,他们认为把这特殊的工艺公诸于世,是违背传统的行为。但是,尼玛次仁的做法受到了学生和学界的欢迎。
2006年,水银洗炼法和仁青常觉配伍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得到国家的非遗专项资金扶持后,尼玛次仁继承了老院长的风格,采取开放式的教学,鼓励学校的骨干教师都参与进来,边传边教,逐步培养了一批高学历的藏医药人才。
水银洗炼加工后的制成品叫“佐塔”,是配制珍珠七十、仁青常觉、仁青芒觉等名贵藏成药不可缺少的原料。随着此项技艺的推广传承,名贵藏药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技艺,尼玛次仁还编著了《水银洗炼法的历史》,“我希望更多的人学会,把这项造福于民的藏医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唐卡绘画
从学院到民间,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16岁的尼玛琼达坐在卡垫上,聚精会神地描摹着摊在膝上的佛像。他这样日复一日练习唐卡的入门课程,已经有一年多了。
唐卡艺人一般有3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是练习白描,掌握所有的唐卡图案,第二阶段是上色,第三阶段是布局谋篇。至于何时能独立完成一幅达标的唐卡,就看个人的悟性和勤奋了,少则四五年,多则上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