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来说,一天当中最放松的时候,是结束了烦闷的工作,在回家的路上尽情刷朋友圈。一个人分享了一天的所见所闻,另一个人给予点赞或评论,只要一会功夫,就能知悉世界各地的人情冷暖,颇有皇上阅览奏章的霸气。
小小的朋友圈就像社会的投影,每个人都有截然不同的个性。上次和师妹夜谈,她同我感慨,微信加的好友越来越多,有时候反而会茫然该和谁保持联系。她问我,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
汉森说:有人给你灵感,也有人耗尽你的精力,你应该对他们做明智挑选。在我看来,与人交往,首先应该远离这3种人,尤其当他们出现在你的朋友圈,一定得警惕!
1 有“杠精”属性的人
上周心血来潮做了晚饭,在朋友圈晒了张精心摆盘的成品图,和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在评论里聊得火热。安静的夜晚,浪漫的晚餐,还有隔在屏幕那头相谈甚欢的好友。周末的一切都很美好,除了一个不切时宜的留言:看着还行,熟没熟啊?估计很难下咽。
并不是什么很熟的朋友,只是身处同一所公司,平时有业务上的往来,大家泛泛之交,可她却习惯性地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已经不止一次看到她在留言里这样找存在感,评论要么是打击要么是挖苦,把找茬发挥到了极致。
别人发自拍,她一定指出哪里P过;发风景照,她说不如自己拍的好看;感慨人生,她就评论无病呻吟。凭借自己的咄咄逼人在公司一战成名,每天乐此不疲地批判他人的生活,活脱脱的“杠精”属性。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他们把刻薄嘴贱当成耿直诚实,把目中无人当伶牙俐齿,把别人难过当成玻璃心,口吐的从来不是莲花而是子弹。
和这种人做朋友,很容易在他的连环打击下变得不自信,久而久之变得极度自卑。甚至,因为耳濡目染,使你开始做一些同样令人反感的事。莫名的找茬和抬杠,只会让原本复杂的生活变得更加麻烦。这种有着“杠精”属性的人,一定不能深交。
很喜欢《奇迹男孩》里有一句台词:善良一点,毕竟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与人交往,不要求保持时时刻刻的温柔,至少也应该收敛点自己的敌意。
2 一味抱怨的人
最近看了很多留言,其中一位ID名为霜叶的读者,她的表述让人充满了代入感。
“住在隔壁的室友失恋了,每天晚上都要找我痛斥前男友的恶劣行径,经常哭着哭着就到凌晨时分,第二天工作效率不高,忙中出错,新一天的晚上,又开始抱怨事事不顺,受老板针对。刚开始我还能耐着性子安慰她,但每天都当情绪垃圾桶,自己也变得很不开心。”
在我看来,这种现象真的太常见了,尤其在朋友圈,类似的感慨更不是少数——
“今天又是丧的一天,像只咸鱼一样活着。”
“最近水逆,做什么事都不顺,好烦啊!”
“日子过不下去了!一天天的,还没卖麻辣烫赚得多。”
如果只是偶尔一次看见,还会在底下留言鼓励她振作。但每天翻来覆去都是那几句,再多的安慰都显得苍白,我只能选择性地划过这些片段。
这种好事不相扰,坏事必诉苦的人,总有着持续的负能量。他们只知道向别人索取安慰,却从没考虑过坏情绪给别人造成的影响。如果你的劝慰无法生效,她的丧还变本加厉,唯一的办法只能是远离。一味抱怨的人,不值得深交。
村上春树在《舞舞舞》里写: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作为一个成年人,首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而不是任由坏情绪泛滥成灾,殃及身边的人,与你共勉。
3 毫无边界感的人
叔本华说:“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的太近,会被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又会感觉寒冷。”与人相处,需要保持合适的边界。
但身边总有一种人,把麻烦别人当作理所当然。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个段子,一个人挨个私信了微信群友,号召大家给他的闺女投票,语气生硬,投完之后还要求截图反馈。连续两个星期,这大哥每天群发号召一次,让大家不堪甚扰。终于有一天,有人说:我觉得1号小姑娘比你家闺女可爱。这句话迅速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以至于大家直接在群里撕破脸。
其实每次看到群发投票的信息,我的第一反应都是拒绝的……有些时候,对待这种麻烦别人而不自知的人,真的宁肯用这种方式一绝后患。除了这种现象,朋友圈还有很多泛泛之交一上来就借钱、求帮忙、推销产品,被拒绝就恼羞成怒。
可谁愿意当免费劳动力呢?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一味麻烦别人,把他人的善意当理所当然,甚至得寸进尺。
拥有边界感,才能拥有舒适的人际关系;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才能为自己带来尊重。
朋友圈有这三种人:喜欢抬杠的人,时刻对他人抱有敌意;一味抱怨的人,任由自己的坏情绪殃及他人;没有边界感的人,习惯性麻烦别人而不自知。
离他们越近,生活的烦恼就越多。这一生这么短,我们需要把时间花费在值得的人身上。
有人说:人生一世,知己二三,朋友七八,足矣。
今 / 日 / 互 / 撩
朋友圈,你最反感哪种人?
图片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物道原创,转载请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