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刘禹锡:跟买房相比,快乐更重要

1

公元819年深秋的一天,衡阳野外,天色晦暗。

省道上,一架马车、四个骑者缓缓而行,

细心的路人会看到,这几个人的神情十分悲戚。

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是一个瘦削的、戴着八字形璞头的中年汉子,

他脸上的泪痕未干,一看就是刚刚哭过鼻子。

不知道从哪儿刮过来一股狂风,卷开马车上的遮布,赫然露出黑色的棺木。

中年汉子扭转马头,足足呆了有1分钟。

“母亲大人,您受累了,儿子这就送您回家,”他喃喃自语。

他已经47岁,母亲是以90岁的高龄去世的。在古代,这是绝对的喜丧。

但他还是非常悲伤,与母亲朝夕相处半个世纪,他的生命里不能没有那个女人。

没有人注意到这支队伍,也没有人会在意。

彼时,大唐帝国正滑入余晖,皇帝成了傀儡的代名词,宦官们正在冷笑,武将们正玩分割国土的游戏。

李世民泉下有知,应该是想爬出来的。

这帮不肖子孙,还配姓李么?

2:

中年男子似乎有了写作的灵感,掏出随身的小笔记本,疾速写下几排文字。

这是他多年的习惯。

当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大诗人韦应物去他家串门,他也是这样,拿个小本子跟着,勤奋得一逼。

他不是在作秀。

写作这个东西,其实只有三个决窍,千百年来一直未变。

多看,多想,多写。

中年男人的天赋和勤奋,很早就让他得到回报。

24岁就成了太子身边的伴读。

之后20年,更是名动江湖。混诗坛的,几乎一半都是他的好朋友。

当然,也有关系不好的,比如韩愈韩老师。

韩老师脾气比较火爆,曾当众指着他的鼻子骂,“刘禹锡,你这个家伙,坏得很!”

他只是笑而不语。

3:

每当这个时候,都会有另一个人在旁边帮腔,甚至动手,

那个人比他小一岁,平常呆呆的,甚是酸腐,

他的大名叫柳宗元

就在离开衡阳、护送母亲卢氏棺木回家乡洛阳的时候,刘禹锡已经收到通知——

柳兄弟因为长期水土不服,已经重病在床有些时日了。

他熟喑医术,也常给柳兄弟把脉看病,

以前生病,柳兄弟抵触吃药,再说条件差,也没有好药。完全靠年轻,硬扛,

但现在,时间倏忽而过,柳兄弟已不再年轻了,这一关还能过得去吗?

刘禹锡心里,是有些担心的。

4:

果然,刚刚离开衡阳地界,就有消息传来,柳宗元离开了这个曾深深眷恋的世界!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瞬间刘禹锡还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惊号大哭,如得狂病”)。

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倔男人,性格有些过于刚硬。

这个时候,积蓄已久的泪水,还是不负责任地流了下来。

眼泪如果不为这样的人喷涌,那还为谁而流?

……

如果你知道他跟柳宗元曾经的过往,就会理解他当时的内心之痛。

唐朝诗坛,上演着一部连续剧,名叫《绝代双骄》,

以前是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后来是元稹白居易,现在,轮到了柳宗元刘禹锡

他们几乎同龄,20出头都中了进士(那一年国家只录取了32人),

参加工作后,他们都在御史台办公,是“永贞革新”主帅王叔文阵营里不可多得的干将。

他们在事业上相互砥砺,文学上一唱一和,在生活上更是肝胆相照。

5:

历时100多天的“永贞革新”流产后,他们走得更近了。

那场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在宦官和军阀的内外夹击下,大唐早被掏空,局面早已失控。

最典型的就是领导人更换太快,从代宗、德宗……一直到武宗,刘禹锡一辈子,居然经历了8个皇帝,

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唐顺宗李诵,空有一腔复兴“贞观之治”的理想,身体却很不争气,

当了26年太子,在将即位的前一年,李诵却遭遇中风,口不能言,凡事只能用手比划。

不久,因为身体不能胜任繁重的革命工作,他被赶下了皇位。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曾经炙手可热的刘禹锡柳宗元们,就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政治冲击。

他们一手组建的“大唐改革研究会”,也第一时间被查封取缔。

冲击越大,刘柳两人的手,握得越紧。

6:

他们俩有多好呢?

我只说一件事,你就知道了。

公元815年,经过第一次近10年的流放,刘柳两人回到长安。

10年异地交困,让他们身心俱疲,

撑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互相写信和诗,一个劲儿打气。

他们将各自流放之地当成了改革试验田,希望有朝一日,星星之火,再次燎原。

有时候我想,如果公元815年刘禹锡柳宗元回到首都,不问政事,珍惜生命,远离是非,那该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历史不容假设,回去没几天,刘柳两人同游玄都观,

刘禹锡冲动之下,吟出了那首著名的同时也招人恨的“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如果说他的诗句里没有含沙射影,是个地球人都不信,

宦官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是不信的。

他们本来就身残志坚,这首诗再次唤起了他们无穷的斗志。

回京才1个月,刘柳第二次被下放,而且是到更偏远、更艰苦的地方。

柳宗元去的,是广西的柳州;

为了表达对刘禹锡的特别关爱,宦官们将他下放到播州,也就是现在的英雄城市遵义。

那时候的遵义,人口不足500户,穷得连一栋像样的房子都没有,百姓的标配是茅草屋。

刘禹锡是个孝子,到任何地方都会带上他的老娘,

可是这次显然不可能了。

老母亲卢氏已年近八届,经不起折腾。

这个时候,柳宗元站了出来,说出了令刘禹锡暖心一辈子的话——

兄弟,我跟你换!

7:

柳州跟遵义相比,条件也好不到哪儿去(后来柳宗元到柳州工作后,只能住在一个破庙里,不巧的是,破庙不太欢迎他,一年内数次着火)。

但是柳宗元那决然的脸,滚烫的心,让刘禹锡感动莫名。

柳宗元说的,不是客气话,他真的给朝廷递交了互换流放地点的申请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播易柳”)。

真是前所未闻。

宦官们听说后,纷纷冷笑,又想捣鬼。

这时候,裴度站了出来。

裴老师实在是看不过眼了。

他是当朝御史中丞(国家监察部常务副部长),同时也是柳宗元的运城老乡。

他站出来说话,还是管用的。

最终刘禹锡被改贬到了条件稍好的广东连州。

这对难兄难弟,再次踏上南下之路,

一路上,他们游山玩水,超然物外,

没想到,生活的坎坷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相处,写下他们共同热爱的文字。

一直走到衡阳,他们才深情相拥,恋恋不舍地分开。

8:

刘禹锡柳宗元,其实在性格上有迥异的一面,

刘禹锡豁达开朗,是典型的多血质性格,

柳宗元敏感多愁,抑郁质男人一枚。

刘禹锡的逆商,明显要高过柳宗元,他总是善于挖掘自己性格中高扬开朗的一面,

而受佛教徒母亲的影响,柳宗元一辈子都挣扎在儒学和佛学之间(这一点跟王维很像)。

下面来比较一下。

对素来引人发愁的秋天,刘禹锡自得其乐——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为恩师眼中的“宰相之才”,唐顺宗眼中的红人(“贵振一时”),刘禹锡的观察力自然远超常人——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他的倔强与自傲一直如影随形——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再来看看柳宗元style,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是不是孤独到了极点?

再来看一首,

《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上面这首,不是孤独,而有些惨兮兮了。

9:

公元824年,刘禹锡在安徽下放,自我感觉之良好,到了一生的最高点,

有他一篇传世之作为证,因为写得太精彩,全文录于此——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从中学时代开始,囚徒拜读这一作品,不知道多少次了,

每次读之,恍然有一个微笑着的唐朝大汉迎面走来,

是的,他很倔强,死不低头,

对生活微笑,是一种人生境界。

据说这篇文章是刘禹锡受刺激后写成的,

当时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知县拒不执行执行国家关于公务员住宿标准,一年之内让老刘三次搬家,而且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到最后,几乎跟猪啊牛啊住得差不多了。

被一把手欺负,估计大家只有一个选择,打掉牙齿往肚里咽。

刘禹锡也一样。

反常的是,每换个地方,他都表现得很享受,每次都要写诗调侃。

这种感觉,大概跟宋朝的苏东坡比较相似,

就是把别人的迫害当享受。

往往这种遭遇,也是史诗级作品诞生的温床,

于是,《陋室铭》横空出世了!

它的牛逼之处在于,1200年过后,还感觉作者在冥冥中指引我们——

和有没有房子相比,快乐重要得多!

10:

生活可以马虎,但对朋友的事,绝不能马虎。

柳宗元的遗嘱,一半都写给了刘禹锡

而老刘的后半辈子,也忠诚地守望着柳宗元的一切,

他为好友扶棺下葬,亲自撰写墓志铭;

他将柳宗元的儿子柳周六养大,视如已出;

他又写了几十篇思念柳兄弟的诗文,一读就知道,他是哭着写的;

他用20多年时间为宗元兄弟整理遗稿,并出版专著。

应该感谢刘禹锡,正是因为他的仗义和忠诚,我们现在才能看到柳宗元的著名作品,

比如,《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要知道,古代的记录条件有限,诗人们的无数精品,已经永远遗失在时空隧道。

我想用十二个大字来总结他们兄弟俩的一生——

你我半生飘零,竟成一世知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刘禹锡  刘禹锡词条  买房  买房词条  相比  相比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  快乐  快乐词条  
杂谈

 命中注定的真相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出生在一个传统保守的家庭,父母相信一切全是命中注定,男孩也对此深信不疑,认为命运自然会安排一切。在他家居住的那条街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相士,据...(展开)

杂谈

 语言是工具,也是一面镜子

语言,既是人类运用智慧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展现人类美德的一面镜子。语言从生活和劳动中来,凝聚了人们无穷的才智,同时,语言从漫长的历史中脱胎演进,自然也沉淀着人们...(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