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通过觉察和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本解?这里...

我们的生活每一分钟都伴随着思考,有质量的思考会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不同的思维能力决定了我们过着不同的人生。

而思维的发生始于觉察。觉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洞悉关系,接近事物的本质。

我曾在《如何通过觉察,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中提到:“善于利用觉察能帮助我们从一种惯性又无知无觉的睡眠状态醒过来,从而能触及生活里自觉与不自觉的所有可能性。”

很多人的生活是“自动驾驶”模式,无知且无觉。

而当你当你知道如何觉察的时候,一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万事万物皆可为你所用。

那种感觉就是“一天下来你会收获无数次干货”。

那么觉察是如何帮助我们提升思维能力的呢?

从觉察的过程来看,它是思维突然抽离于当下,并拎出一些大脑的回路、仔细校验。

它是对于学习的学习,是关于思考的思考。

善于觉察的人,无论是面对成功或失败,都能关注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从中归纳、总结、抽象、提炼出一套未来可用的思维方法模型出来。

既然知道觉察和思考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那么如何提升觉察力并用它来帮助我们思考?

本篇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给大家说说我亲身实践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1.你存在哪些思维定势?如何认清自己的思维定势。

2.思考一些好问题。什么问题是好问题?如何提出好问题

3.看到情绪的价值性,用情绪做索引来觉察自己。

4.以他人为镜像,反观自己。

5.从成熟的系统走向初创的系统。

1.你存在哪些思维定势?如何认清自己的思维定势。

我们的思维定式常常是阻碍我们改变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大脑中无意识形成了某些信念,这些信念也许曾经让我们尝到甜头,使我们更加聚焦,变得更高效,但它们常常也限制着我们,使我们被迷惑,从而无视其他可能性。

比如,当你执迷于“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等信念时,你可能会将所有聚焦点过分关注在“勤”上面,于是你会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付出十倍百倍的精力去攻克一件在你看来的难题。

而这时的你往往忽视用“巧”劲和琢磨更高效的方法,让自己花更少的代价去事半功倍,因为,这看起来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

再或者,当你坚信“只有内心的力量能够真正使你向上”的信仰,那么很可能你就会注重成就动因的内在力量,而忽视外在的因素能够让你“好风凭借力”,从而可能错失某些重要的机会让外在的力量拉动你内在的成长。

上述这些思维定式带来的人生误区我都走过,它们曾经显得“正确”无比,甚至,我也曾无比感激它们给我带来了很多实实在在的甜头和收益。然而当我们的一直处于增长上升的路径时,由于环境变了、发展的规模变了,原先的“打法”必然也要随之升级改变。

好在,一旦你看到了你的空间边界,它们就不再是你的空间边界了。

而当你开始意识到这点时,思维的边界开始松动,或许就在某一个瞬间,你突然间的意识,彻底地改变了你的生活。

当有一天,我说服我的儿子挑战某一项学习时,我不假思索地对他说了一句:“你只要很努力很努力地学就好了”。而就在说完的当下,我突然反过来检视我曾坚信不疑的这句话。

我想起许多孩子为了躲避父母的督促假装勤奋学习,以及许多成年人看似很努力其实只是感动了自己。

我担心“只要很努力很努力学就好”的信念会不会造成儿子沦为“看起来很努力”的表面假象,而忽略了真正以终为始的目标结果。于是思维定式就在被意识到的瞬间突然土崩瓦解。

所以,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你所相信的那些信念一定是正确的吗?你所相信的那些信念一定是正确的吗?

是的,在清醒的瞬间多问自己几遍这个问题

当你用不经意的言语给自己的思想设立边界,相当于给自己的其他可能性关上了一扇窗。

拥有批判性思维,首先是对自己思维的批判,对自己信念建立后的再推翻。

尤其警惕那些成就你的,往往也是制约你的因素。

每个人都会形成思维定式,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思考惰性,却也总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降低偏见。

2.思考一些好问题

不知道你会不会也有同样的感觉:觉得每天大脑一直在疲惫地运作,要记忆事物、要思考问题、要学习新知、要创造生产...感觉一团乱麻、混乱不堪。

其实,我们的大脑就像电脑或手机的操作系统,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必然造成数据的冗余和运行的卡顿。

这个问题如果没有重视起来并刻意解决,大脑混乱的困扰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而不会自然减缓。

如何解决呢?大脑和系统一样,也需要整理和清空。

而笔和纸就是外延的大脑。

把所有要做的事、要记录的事都写下来,分门别类并按照时间顺序保存排放好,不让强行记忆占用大脑内存。

把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的新想法、新笔记全部也记录下来,随时保存灵感。

把大脑内存腾出来给最重要的思考和创造的功能。而思考和创造也可以通过外延的大脑——纸和笔来办到。

《零秒思考》这本书里作者曾介绍,帮助自己慢慢拨开、接近事物本质的方法就是:通过向自己提问题,同时用写下来的方式帮助大脑思考和减压。

而在我看来,若要做到作者这样,提出一些好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

什么是好问题呢?如何定义好问题,如何提出好问题,究竟应该对什么事情进行发问?该问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够从问题获得启发?这是大家最关心的话题。

我认为,问出谈及关键的好问题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的能力:

有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意识;

有恰当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有积极主动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

这几点我来具体解释一下:

首先,有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意识。

所谓环环相扣,就是对表面问题穷追不舍的深挖法。

比如,

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坚持做一件事?

这是我们一般人在用大脑简单思考的层面会想出的问题

然而很多人也就停留在这一步。这个问题不能很好地被解决,却像堵在心门上的一个石头让人感到烦闷。

对这个问题进行穷追深挖,发散成许多环环相扣的小问题,那么可以变成:

我对坚持的定义是什么?

坚持多久才算是坚持?

坚持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才能被认为是很好的坚持?

是不是我对坚持这个词他所要达到的效果和所要达到的成绩的要求太高?

如果可以的话,我是否能对坚持的时间长度进行缩减?

是否可以让自己先完成一个小目标,并给自己及时的反馈和奖励?

当我说出坚持这个字的时候,我的大脑是不是有一种感觉并不情愿、苦哈哈的情绪

是否可以让坚持一件事情从痛苦的自律转变为快乐的进阶?

我做哪些事情是快乐的,并且不需要别人督促就可以完成的,从中是否有元素可以借鉴?

将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挖掘,一个难题就能被分成许多个小问题并得到整理,思考的内容通过外显化就立马变得很清晰,心里的这团乱麻也瞬间被解开许多而感到轻松。

其次,拥有恰当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许多咨询师面对问题时的第一个习惯就是:限定问题(qualify the question),也就是通过进一步厘清问题中的关键字眼的含义,来确定所提出的真正问题,进而接近问题的本质。

比如上面的例子,对于“为什么我没有办法坚持做一件事”这个问题,首先弄清楚“坚持”的定义是什么,多久算是坚持。

从“坚持”的定义入手,再到我对“坚持”的概念边界是否可以改变。

除了从“坚持”的表面涵义出发,还可以深挖“坚持”背后透露出你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由此一来,问题也就从呈现的“表层”深入到“内里”,即问题驱动的源动力。

最后,同样重要的是,拥有积极主动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提问题的心态应尽量保持积极开放,我们向自己抛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答案,而不是用问题来谴责自己的能力,甚至把问题归结于不可控的因素。

比如还是用上面关于“坚持”的例子,问题最终都要指向“我该如何更好地坚持”这样一类的开放型问题,而不会是“为什么我的意志力这么薄弱”等这类着急给问题下定论的问题

所以,警惕那些“让自己变得消极”的问题,消极的提问将产生消极的情绪,会让人将焦点聚在错误的事情上。

当你有积极改变和解决问题的愿望时,你就会致力于通过挖掘问题从而找寻到事实的真相。

3.看到情绪的价值性,用情绪做索引来觉察自己。

值得记录的除了你的问题,还有你的情绪

我经常使用晨间日记或者复盘日记来记录自己当天的情绪

你是否曾有意观察那些容易触动到你、引起你情绪波动的东西,甚至可能一些给你带来量级刺激甚至戳痛你的东西?

每天,我们每个人的情绪都会有起伏波动,它们就像精准的指向灯一样,探照着潜意识下最真实的自己。

尤其当情绪波动比较明显的时候,它们对应的事物很可能是你骨子里在意的或者缺失的东西。

记录情绪,察觉情绪,会让你更加明白你自己,明白你潜藏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动机。

在这点上,我的方法是:不回避那些让你感觉不舒服的东西,也不遮掩那些让你心动的东西。

比如,我在中学时代就有意识经常思考哪些事情是可以激发我的活力、使我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行动力。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课业很紧张,竞争也很激烈,如何让自己不懈怠、激发战斗力是我经常要面临和思考的。

情绪往往比理性冲在前面,为此,我常常通过情绪思考着,我究竟是被那种情绪驱动得更多一些,不同情绪驱动的效果有何区别。

多记录下来自己遇事的情绪反应,当你记录得越多时,许多点就会串联成线,牵出一套情绪背后的思维模式,从而找到驱动力的解决方案。

比如,我发现自己被恐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觉察  觉察词条  根本  根本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找到  找到词条  通过  通过词条  
杂谈

 苦行僧与盲人——学会珍爱生活

黑漆漆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来到一个荒僻的村庄,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来来往往。苦行僧走进一条小巷子,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光从静静的巷道深处摇晃着照过来。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