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别让性冷淡,杀死你的中式生活

前段时间,上海浦东出现了一家“性冷淡风”幼儿园,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

在以往印象中,幼儿园应该是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的充满童真,但这座建筑一反旧审美,启用起了如今最流行的极简风格:比如舍弃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彩色,只留下简约大气的黑白灰,再在室内加上低饱和度的蓝色、黄色来点缀。

▲ 张江万科实验幼儿园,半围合空间、室外楼梯和东侧的运动场地。

原以为大家会赞叹高大上,岂料却很多人不喜欢这样的设计。“这色调怕不是孤儿院?”“颜色太压抑,像办公室。”“死气沉沉的像个厂房,在这上学要做噩梦……”

▲ 张江万科实验幼儿园,中庭空间。

话说回来,这个“性冷淡风”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流行?

性冷淡风”,是从建筑、服装设计领域中所衍生出来的说法,代表着“极简”和“克制”的风格。它们在造型上往往是单线条,色彩则以黑白灰为主,辅以偏淡的彩色,整体温度偏冷,给人淡淡的疏离感和界限感。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股“性冷淡风”从北欧和日本刮起,现在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它的简约令人觉得淡雅、文艺,越来越多人效仿其中。可逐渐地,当满大街都在宣扬“性冷淡才是真正的高级”的时候,我们是否觉得生活里缺了一些变化和热情?

当我们的生活里只剩下“性冷淡”的时候,到底会变成怎样?

美好的生活,少些性冷淡,多些烟火气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曾提出“断舍离”的概念,指抛弃生活中所有不需要的东西,只留下极少数所需物品的生活方式。

▲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这个概念流行之后,很多人纷纷着手扔起东西来,有些甚至到了十分夸张的地步。一家电视台采访了一位“断舍离”上瘾的主妇,为了方便打扫,她几年内把家里的电视、孩子的写字台等家具通通扔掉了,只剩客厅里三把椅子,主妇站着吃饭,丈夫蹲在地板上看电脑,孩子趴着玩手机…丈夫的汽车也处理了,天天挤地铁…孩子觉得买东西反正也要被老妈扔掉,干脆从此啥也不买。

随着摄像机镜头走进这户人家,只见四处空空落落的,很多人惊呼此为“家徒四壁”风。这可以说是极致的性冷淡活法了。

▲ 《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剧照

但与此相对,却是另一种追求丰富、拒绝禁欲的生活方式——收藏。一位叫Iris Apfel的88岁美国老太太,几十年来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饰品和服装,她的房间里也堆满了各式各样收集来的“宝贝”,连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都想要借她的饰品做一个展览。

在她眼中,买买买才是人生的乐趣和追求。“如果你也有物品收藏癖,那么做你喜欢的事就好了,至少在物质上,你大可不必极简。”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各人的生活形态,本无孰高孰低之分,但在性冷淡禁欲风当道的当下,我更希望自己的家并非清清冷冷,而是充满温暖和烟火气。

我出生于中国传统的大家庭中,虽然有时感觉闹哄哄的,却绝不凌乱,充满了人气。直至很多年后,自己出来独立生活,组建小家庭,仍然喜欢在家中用很多暖色调的家具,摆上各种传统的、充满古早味的老物件。

对中国人来说,一个家是讲究“人气”的,生活是讲究烟火味的。像一个厨房,我们在里面开炉灶炒菜做饭,总会留下一些油烟水渍、一摞摞大大小小的碗碟,但这样显然比无时无刻纤尘不染的厨房有味道得多。

性冷淡”风所包含的简约、节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如果照搬别人的概念,甚至走极端,就违背了好好生活的初衷。

好好生活,并不是追求某种表面形式,而是直面和厘清我们内心真正的需求。像上海那所“性冷淡风”幼儿园,也许反映了设计师的想法,却没有重视孩子的喜好和兴趣,成了一种不必要的强加。

我们想节制物欲,过得简单,也不是说一定要搞得像苦行僧一样才行。在日常生活中,把多余的东西清除过后,留下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让家里热闹一点、有情趣一点又何妨呢?真正好的活法,不是拼命压抑自己的欲望,而是合理地疏导,倾听自己的内心所好。

不求“性冷淡”,多些烟火气,一样可以活得很美好。

美好的关系, 少些“性冷淡” ,多些人情味

还有一种“性冷淡风”,形容一个人给人感觉很独立、安静,和人群有着明显的边界感。他们对待人际交往,秉承一种“不愿麻烦别人”的原则。

譬如生活中有这么一些场景:

搬家时,在楼梯间偶遇新室友。

——“你这个箱子这么重,我帮你一起搬吧。”

——“不用了。”

聚会完了走路回家,同事开车正好路过。

——“你要去前面吗?我正好能捎你一截。”

——“不用了。”

熟人准备出国旅游,兴奋地打点行装。

——“我准备去旅游,帮你带点东西吧,你要什么?”

——“不用了,谢谢。”

他们很少麻烦别人,很客气、很自立,但总是给人一种疏离的感觉。有人说,这不是挺好的吗?大家平时已经够忙了,没什么事就不要互相打扰了。

这让我想到,在如今,传统社会那种“界限感模糊”的相处模式确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诟病。比如有些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婚恋横加干涉,不尊重对方空间;有人不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度”,要么动不动就拿面子说事,要么肆无忌惮麻烦别人,像餐桌上给人灌酒、别人旅游要求代购、蹭别人的东西用……

确实,基本的事不去麻烦别人,是一个人的教养和素质。

然而,在无伤大雅或力所不能及的时候麻烦别人,却是拉近彼此距离的秘诀。

老电视剧《蜗居》里宋思明说过一句话:“关系这个东西啊,你就得常动。越动呢就越牵扯不清,越牵扯不清你就烂在锅里。要总是能分得清你我他,就生分了。”

人际关系说白了,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互相“麻烦”——你照应我,我下次也加倍地照应你。一来二去,交集就产生了,感情也越来越深。这就是我们说的“人情味”。

相反,完全不麻烦别人,自己独立完成所有事,虽然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错过了人和人之间产生更深的交集。更甚者,若不小心麻烦了人,到头来非要一码一码算清楚的话,彼此不仅难以增进感情,界线还会越划越清,令人倍感失落。

我们知道,日本就是个注重人际界限的社会。知乎上有位叫王睿知的用户分享了自己在日本出租车上的经历。司机是个50岁左右的中年人,两人闲聊间谈到如今的社会。司机说:虽然现在日本的经济比他小时候发达多了,但他不喜欢现在的日本,觉得没什么人情味。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小时候有一次惹爸妈生气,不敢回家,就躲到隔壁邻居家,邻居阿姨二话不说就给了我好多好吃的糕点,一直让我呆在那里,还安慰我爸爸妈妈不会真的怪我。”后来那位阿姨还专程去找他父母,跟他们说孩子在自己家里,让他们不要发火,好好跟孩子沟通。

说罢叹了口气,“如今的日本社会,根本不可能这样子了!”

我不禁想,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们从以前紧密的邻里关系变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居室、格子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淡漠。日本的今天会不会就是中国的明天呢?

图片|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问题也许太大了。但一个社会的气氛,不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气氛组成的吗?“性冷淡”的人际风格,固然代表着某种程度的高效率,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人情味呢?

心理学说:人都是渴望被需要的。少一点拒人千里的冷淡,多一点无伤大雅的麻烦,人与人的感情和牵绊,才能在这个“互相麻烦”的过程中一点点建立起来。

少些“性冷淡”,多些人情味,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

▲《哪啊哪啊神去村》剧照

在当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直面内心,总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但相比“性冷淡”的克制和冷感,我更注重生活中的那份温度。

正如某句我很喜欢的话:热爱生命,是因为节奏激昂的曲调内心欢愉,因为洒在脸上的阳光身心愉悦,因为拥有丰富内心满足,因为他人的笑容感激涕零。

希望家里总有饭香,亲朋相伴,温暖在心。生活的美,总是来自热爱。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别让性冷淡,杀死你的中式生活  性冷淡  性冷淡词条  中式  中式词条  杀死  杀死词条  生活  生活词条  
杂谈

 不要怕麻烦,麻烦就是人生

詹尼已经50多岁了,曾不止一次地向人们讲述过他40岁前经历过的三次令他刻骨铭心的谈话。詹尼20岁那年,任职的公司倒闭了,詹尼失业了。公司经理却对詹尼说:“你很幸...(展开)

杂谈

 感悟人生:顺其自然

万事万物无论结果是出类拔萃,酣畅淋漓,名声显赫,还是善始善终,事件总有它一定的发展规律,必定存在自然状态,把握其关键,顺其道而行之,想必会收到自然而然的成果。顺...(展开)

杂谈

 30岁以后,请逼自己学会这件事

张爱玲说,你年轻么?没关系,过两年你就老了。1:《圆桌派》在辞旧迎新之际,出了期番外节目,谈论一个与时间有关的话题:初老。节目中,嘉宾马家辉说,他觉得老了,就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