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27岁:没有存款,讨厌上班,无暇恋爱,不想...

原创

与其浑浑噩噩像丧尸一样生活,不如拿出勇气,把曾经的欲望变成现实。--本文作者:会跳舞的猫小姐

2018:

九月

15日

宜:修心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却可以活得很轻松,人生苦短,何必总是为难自己?”

面对这种自嘲式的话语,杰哥无奈地笑了。他说:

大学毕业四年,无房无车无存款,残酷的现实终于把我打压成了低欲望族,也好,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失望。

听了杰哥这略带疲态的话语,让我联想到微博的一个热门话题:“27岁,我没有存款”。

图片来源于微博

这个话题引起了很多同龄人的共鸣,有人在微博上这样留言:

@菠萝蜜小吕孩:说真的,工作三年了,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工作,而是在生存。

@楚留香:虽然我不会挣钱,但是我会省钱啊,比如今天看到一辆兰博基尼,我没买,一下子就省了上千万。

@点点AIN:我23岁,一个人在北京,月入7千,租个房子住在村里,每天上下班坐三个小时的公交,一周才吃顿像样的饭,你说我不上进,我也有目标,就是能在老家买个房子,但是这种月光的情况,买房都是梦,想想就好。

@红桃:没有关系,继续努力!等30岁的时候,你不仅没有存款,还会有贷款。

也许这种颓废的话语只是年轻人的一种自嘲和标新立异的方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会确实有往低欲望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一倾向在80、90后的年轻人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丧尸系青年和低欲望的社会

有位90后的读者朋友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

我觉得自己已经趋近于‘丧尸青年’。不想上班,没有社交,忌于恋爱,不做运动,不鸟领导,没有正经事可做,对生活毫无欲望,感觉人生漫无目的。

他觉得自己的欲望就像不断后退的发际线,每天麻木地应付着一成不变的工作,找不到生活的意义。

就像杰哥一样,新一代的年轻人正被严酷的现实逼得行尸走肉一般,这种状态下的年轻人,我们称之为丧尸系青年。

有一句很流行的话: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对于丧尸系青年,别说是间歇性的踌躇满志,哪怕是片刻的斗志也再难提起了。

他们的生活没有欲望,就会过得很敷衍。

开始承认没有梦想,接受自己只是一个平庸人的事实;

哪怕有喜欢的人,也懒得费神去追求,相较于两人一起去面对琐事,还不如一个人潇洒自在。

他们不愿意背负巨额房贷,没钱结婚,还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

不敢享受生活的新一代青年,逐渐丧失了物欲和信心,只能在游戏和影视中找到些许慰藉,逐渐沦为“丧尸青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我们更早进入低欲望社会的邻国日本,对此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以“胸无大志的时代”为副标题,批判道:“日本的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干劲,日本已陷入低欲望社会。”

据大前研一介绍,低欲望社会的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年轻人不愿意背负风险,不像从前世代一样愿意独立购房,背负几千万(日元)的房贷。

2、少子化,人口持续减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临人口超高龄化的问题。

3、丧失物欲、成功欲的时代:对于“拥有物质”毫无欲望,随便吃个一、两餐就能活下来的社会,“出人头地的欲望”也比先前世代降低不少。

4、无论是货币宽松政策或公共投资,都无法提升消费者的信心,撒再多钱也无法改善经济。

而中国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呢? 

月初,人民日报的一则新闻“结婚率最近4年持续下降,离婚率持续15年上涨”引发网友热议。

钱钟书先生曾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可如今看来,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并不想进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潘绥铭的调查发现,如今27-35岁的人当中,无论男女,有10%的人从没与人发生过亲密关系,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上升。

性在逐渐解放,男女交往的欲望却越来越低,结婚率和新生婴儿的出生率也在连年下降,这大概是低欲望在中国最真实的写照了。

正如《不结婚》中有句台词:自己的人生都把握不好,怎么可能背负别人的人生?

当然,也有网友纷纷表示:欲望还是有的,只是没有钱;在物价一涨再涨,工资却不能同比增长的时代,不去限制自己的欲望,难道要做一个“负二代”?

是的,这一代的年轻人常常求而不得,很少能如愿以偿。

他们可能是最能体会失败的一群人,在求不得和做不到的现实中,逐渐麻木,进而陷入一种“低欲望”的状态。

欲望的衰减和丧尸系青年的成因

作家马家辉曾在《圆桌派》里写道:“什么是贫穷?你的欲望比你的收入多一块钱就是贫穷。”

很多年轻人都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车贷房贷和养不起的后代。

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要么因为政策限制没资格买房,要么有资格却没钱买房。

据中国25家房价研究机构的数据表明,部分一二线城市,每平米房屋的均价是月薪族月收入的4-10倍。也就是说很多普通人奋斗十年,不吃不喝不生病,依旧买不起大城市的一个单间。

买不起房子,就找不到媳妇,就算找到媳妇,也不敢轻易生孩子。因为没有房子,就无法解决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

说起教育问题,将是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另一座大山。HSBC发布的《2017年全球教育报告》中提到,中国大陆一个孩子的平均教育支出为42892美元,位列全球第五。

工资水平和日常所需不匹配,消费娱乐的欲望不得一降再降。

很多27-35岁的年轻人不愿意回老家发展,又背负不起大城市的房贷,工作上也没有太大的上升空间,便逐渐进入不婚、不生、不买房的生活状态。

为了获取社会认可,年轻人放弃自己的爱好拼命工作,但发现并没有太大的用处,阶级的固话让他们逐渐明白:香港继李嘉诚之后再无李嘉诚,大陆亦是如此!

当年年轻人的创业偶像,只不过像一座永远翻不过的高山,堵在他们梦想之路上时,这一代年轻人很容易成为垮掉的一代!

资本阶级的剥削更是让他们深恶痛绝,于是有网友纷纷留言:

知乎截图

所以很多年轻人不是愿意忍受低欲望,而是无法像上一代通过体力去挣钱。

我们父母那一代越年轻,通过自己勤奋的不懈努力就可以有所成就,而且他们只要多读一点书就远比前辈前强。

但现在80/90后一代,即便大学毕业也做着最基础的工作,拿着固定的死工资,很难再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跨越阶级。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这一代青年自身和其成长环境也存在问题。

80/90后正是计划生育的一代,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

就算成年,父母在精神上也是舍不得放手,更不忍心让他们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雨。

于是也有很多年轻人继续心安理得的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而父母也十分乐意享受他们这种依赖。

他们过着不愁吃,不愁穿,有WIFI,有游戏的生活,渐渐地喜欢待在舒适区,不愿奋斗,本质上就是一种短视——以狭窄的视野思考问题,进而忽视了一些更重要和更长远的事情。

人生不可能总待在安全而舒适的地方,看得远才能走得远。况且,命运的礼物都是暗中标好价格的,巨婴的人生总是不完整的。

如何摆脱低欲望实现理想人生

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不求上进的玉子》,讲的是女主角玉子在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去找工作,而是回到家里,天天过着看漫画、看电视剧、打游戏的啃老式的丧尸生活。

但是在爸爸的鼓励下,在家里蹲了一年的玉子终于走出家门开始寻找人生的意义。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有太多求而不得的无奈,但比起逃避现实,不如悲痛为前进的力量。毕竟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挑战残忍的现实。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低欲望,实现理想的人生?

通过“求而不得——如愿以偿”的图中可以揭晓答案:

求而不得——如愿以偿

当我们在生活中“求而不得”时,要做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一种是去体验和经历让自己感到开心的事。比如:可以去旅游度假换种心情,可以去听听偶像的演唱会缓解压力;

另一种是通过读书来放松。

读书能够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摆脱愚昧,建立正确的三观。

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提升人的精神层次,让人不再局限于生活中的琐碎,逐渐练就出广博的心胸和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摆脱懈怠人生。

当我们能够“如愿以偿”时,要做的是找寻新的欲望

即:不管社会现状如何,我们都应该积极的树立人生目标,并且愿意通过努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在看见困难的时候望而却步,怨天尤人。

正如作家李三清曾在《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却还是很穷》一文中写道:

很多时候我们穷尽一生,想要达到的高度,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有的人费劲千辛万苦才来到罗马,而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

但比别人过得好,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外界因素,但却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决定下一代的起点。

这,也许就是我们每个人奋斗一生的意义!

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与其浑浑噩噩像丧尸一样生活,不如拿出勇气,把曾经的欲望变成现实。

岁月从来不会辜负努力的人,也许它给不了你一个“梦想成真”,但一定会还你一份“无心插柳柳成荫”!

END 

作者简介:会跳舞的猫小姐,一只风格多变而又傲娇的猫。习惯冷眼看人生,笑饮梅花酒;喜欢文字,愿意听你的故事。文章首发写手圈 (xieshouquan010),爱写作的人都在这里,转载请联系写手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无暇  无暇词条  存款  存款词条  讨厌  讨厌词条  上班  上班词条  不想  不想词条  
杂谈

 出丑效应:自曝己短,受人欢迎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四个人的访谈录像放给被测试者:第一位是位成功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现得非常优秀,谈吐举止恰到好处,不时地赢得台下观众的...(展开)

杂谈

 不速之客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就连鸽子也开始了“养娃”的工作。今天走近花架,忽然看到络石藤的花盆里多了两个鸽蛋,有点不信,揉了揉眼睛,确实“看错”了,鸽蛋的位置有个鸽子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