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北上广5年,负债10万”:成年人的崩溃,都是...

昨天表弟心急火燎地跑来问我借钱:“姐,先转我1万块钱急用,过几天还你。”

仔细问了一下才知道,原来他这几个月辞职了,为了犒劳一下自己,买了一台最新款单反,去了一趟土耳其,回来还搬了新家,养了一只宠物狗,买了几双联名限量款球鞋……刷信用卡简直刷得不要太开心。

等到还账的时候却傻眼了,工作5年攒下的钱还不够扣!他想起最近很多人都用小额贷款,于是在3家网贷平台注册了实名账户,借了8万块。

想着工作就可以慢慢还,没想到下个工作忽然落空了,接下来两个月网贷连本带利滚到了10万,又不敢告诉爸妈,没办法,只好找我借钱来了。

都说中年人的崩溃是从借钱开始的,对90后来说,他们的崩溃,也是从借钱开始的。

最近汇丰银行公布了一组数据,90后总人口有1.715亿人,人均负债12.79万元,负债总额接近22万亿元。

恐怕连很多90后自己都不知道,钱都花哪了?

想起最近刚学会一个新词,叫“暴花户”,用来形容那些在短时间内就花掉了可观的财富,赚钱不多,但就莫名很敢花,花光了又很丧的人。

完美地概括了很多90后的消费观。

法国学者鲁尔·瓦纳格姆说,从真切生活的角度上说,通过消费而获得的权力,完全建立在牺牲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之上。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被过度消费绑架了。

现在的年轻人,早就没有钱了

最近的调查数据显示,21.89%的受访白领处于负债状态,53%的大学生贷款是为了购物,35岁以下44%的群体,平均每人每月储蓄只有1339元,他们会选择花呗、360白条、微粒贷等平台借贷,很多年轻人处于“零储蓄、高负债”的状态。

一句话总结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早就没有钱了,还欠了很多钱。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要花钱的理由太多了。

朋友以及同事之间聚会、吃饭、KTV请客,礼尚往来之类就不说了,关键是,他们总能给自己找来一大堆消费的理由:

心情不好“买买买”,心情好也要“买买买”,失恋要买,工作累也要买,如果正碰上“满199减10,满299减20”之类的,又会为了凑满减买一堆本来不需要的东西......即使并没有买东西的欲望,但店员一推荐,觉得不错又买了。

有个朋友去逛某家居店,店员推荐很贵的一套橱柜在打折,她觉得不买就亏了,鬼使神差就买了。但事实上她的房子根本不需要一套新橱柜!结果为了这个新橱柜她还更新了一整套餐厨用具,最后大大超出了预算,只好节衣缩食过日子。

除了冲动和“手滑”消费外,还有很多女孩,每天跟着时尚博主买买买,今天买某大牌限量版护肤套装,明天买某医美仪器,完全不考虑自己月入3000负不负担得起,每天都在打肿脸充胖子。

一个爱用花呗的前同事说,“它给我一种能买很多东西但是不花钱的错觉,不管还不还得起,还是会疯狂用。“还有个网友说:“去年双十一用花呗分期的钱还没还完,今年双十一又刷爆了, 害怕它给我越来越高的额度。”

这可不吗,商家为了掏空年轻人的荷包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以前一年只有一次双十一,现在几乎天天都是双十一,什么黑五、圣诞折扣季、双十二、年货节、开学季、女王节、年中促销……换着花样打折。年轻人哪受得了啊,看到“超低折扣”、“限时特卖”、“买一送一”就受不了了,为了占便宜乖乖送上钱包。

但这种过度消费的风气,真的值得赞扬吗?

过度消费下,有人一刻钟花的钱比一个月挣的还要多,有了分期付款,多少人为了满足虚荣心一咬牙买了很多昂贵的东西,从付款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活就被债务牵住了鼻子。

你以为自己消费着物品,却反过来被物品消费了。

消费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

却买不来真正的满足

电影《搏击俱乐部》有段台词:“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买衣服,于是我们拼命工作,买我们不需要的狗屎。”

各种打折、广告的轮番攻陷,不过是瞅准了你心中的欲望缺口,不断驱使你产生欲望。

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里,Rebecca 非常喜欢购物,讽刺的是作为一名财经记者,她一方面教人理财,另一边自己又挥霍无度疯狂购物,面对纷纷扬扬的账单,Rebecca 只能靠圆谎来逃避债务。她试图戒掉购物,想尽各种办法来赚更多的钱还账,但面对橱窗里的诱惑,却依然管不住自己的手,以失败告终。

跟风买网红款;不需要的东西看到打折,觉得不买就亏了;不买衣服就空虚;往家里囤东西,一旦塞满好看的衣服和充足的食物,就感到舒适和安全;学生时代想穿漂亮衣服没钱买,现在工作有钱了就拼命买……

无论是贪小便宜还是希望通过购物获得“心理补偿”,本质上来说,还是欲望在作祟。

可很多人却大大高估了消费带给自己的快乐。

那些你以为总有一天能派上用场的东西,其实永远都不会用,东西都买了钱却没了,结果就是妄图治愈不开心,结果越剁越糟心。

以为通过购物就能得到满足的潜意识,真正的目的都不是占有物品本身,而是内心缺乏安全感,才需要用物品和消费来证明自己的身份,确认自己的价值。

有位豆瓣网友的总结很精辟:

消费主义将欲望=人生价值,无法实现欲望=人生零价值,现代人的痛苦多多少少来源于此。消费主义给人们树立怎样的人生目标值得警惕,消费主义真正为人们带来什么?潮水般一波接一波的欲望、空洞干涸的心灵,一无所有。”

欲望,终究填补不了你对自我的不满。

曾经我们没钱可以过得很快乐,可是现在,不仅没钱,而且还不快乐。 为什么?只是因为很多情况下,我们将快乐和消费捆绑了,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消费虽然可以带来某种程度的快乐,却永远买不来真正的满足。

大多数东西有了会很好,没有也无妨

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生活在澳洲的 David ,突然收到房东的短信,要求他在一个月内搬走。

他不得不搬家。可这次搬家,让他发现了一个真相:本以为自己不会有很多行李,可打包完之后却发现,光衣服鞋子他就有三大箱。

他被自己震撼了,很多衣服和鞋子,都是当初他觉得便宜买下的,根本没穿过。而经常穿的即便每天轮着换,也能一年不重样。除此之外,他还买了很多没用过的小工具、电子产品和家居用品……

他开始反思,那些冲动之下买下的东西,究竟有什么价值。他决定为自己的生活做减法,他在网上发布了一个计划,名叫“Buy Nothing”,在一年时间里,必须做到:

除了食物、日常用品外,不买任何其他东西

东西坏了就拿去修;

有额外的需求,先看亲朋好友是否有闲置的物品;

如果需要送礼,不能花钱去买,选择更温情的方式。

最初的一个月,David觉得这项挑战真的很难,但过了几周之后,他有了新的感受。

他说:“现在每次购买前,我都会思考购买背后的真正原因,这使我更有目的性,有更少的压力,更少的奔波,以及更少的忧虑。毕竟当你把生活中杂七杂八的东西去掉时,你的目标就会清晰很多。”

就这样,David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不仅如此,他的挑战轰动了整个西澳,到现在已经有5万多人参与了这个项目。

David 的故事让我想起《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女主麻衣一首扔东西的小诗:

大多数东西/有了会很好/没有也无妨

学会郑重地挑选,真诚地持有,也许才是抵达幸福的确切方式。

如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钱,最终都不能换来幸福,那我们为何不换一种更简单的生活,来接近更纯粹的快乐呢?

如果你希望改变过度消费的坏习惯,以下5个小窍门也许可以给你一点帮助:

1|对太昂贵以及太廉价的东西,都要保持警惕:如果特别想买一个东西,不妨在心里做个假设,给自己两个选择,花钱买这件东西或者给你同样多的钱,你会怎么选?如果选择了钱,那就说明这件东西并不是一定要买。

2|数量上做减法,质量上做加法:生活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只占两成,剩下80%都是多余的。你并不需要太多东西,只买质量好的东西,质量好,重复利用率就高,无形中会节省更多钱。

3|用完才买,不囤积:物品都是有保质期,喜好也是,很容易过期。用到空瓶才买新的,衣服一季买一两次,买1件扔3件,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掉或送人、出售。

4|每星期抽一两小时打扫房子:打扫的时候自然就会扔东西,扔多了以后就自觉地不买多余的东西了,断舍离不是要求你放弃一切,而是在拥有和取舍中发现真正需要的东西。再者房子整洁了,生活质量也会提高,一举两得。

5|给自己一点时间:网购时看上一样东西先收藏它,逛街时想买的东西,先回去再考虑两天,这样你会减少一半冲动消费的机会。

6|让自己多“生产”:心理学家弗洛姆说:“人们不生产时就消费。”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消费就停不下来。减少花在购物的时间,把时间和钱花在提升自我上,你减少对自己的愧疚感,对生活中的变化更自在、从容。

在欲望变得越来越无穷尽的今天,很多人总以为觉得,物品比内心感受来得更直观且富有意义,但在买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容易得到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不懂得珍惜。

那些原来因由物品而来的幸福感彻底走失了,于是我们迷失在消费的织网中,再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总有人说,你要赚最多的钱,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真正能给你带来幸福感的,不是什么都有,而是有选择地要。

别在无节制的消费中耗尽自己的生活了,也别被营销制造出来的“需要”所蒙蔽。

愿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把别人眼中的“好”作为自己追求的生活目标,保持精明清醒的头脑,在焦虑中保有自我、在忙乱中实现美好。

今 / 日 / 互 / 撩

分享一样你买来却没用过的东西

图片大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极物原创,转载请说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北上  北上词条  负债  负债词条  成年人  成年人词条  崩溃  崩溃词条  
杂谈

 刷一千遍朋友圈不如读一本书

手机系统更新后,使用超过3小时便会弹出一个提示栏写道:“点赞千次,不如出游一次”,很简单的几个字,对我的触动却是极大的。我们不知不觉地都被手机绑架了,早起第一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