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信息时代,我们每天要处理数量庞大的信息,而大脑又不具备处理所有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极不对称、谣言满天飞、舆论被引导等问题,对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为了避免被庞杂的信息吞没,我们应该努力地学习,运用合理反思的、多元开放的方式去思考,不断修正自己的信念以追求更高的确定性,进而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模式。
何为批判性思维?“批判的”(critical)一词源出希腊文kriticos(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意指“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杜威对批判性思维的认知过程有颇为精妙地阐述:“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杜威强调对某个观点、假说、论证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在进行主动、持续和细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立即赞成或反对,他提出的“大胆质疑、谨慎断言”与胡适先生“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一样,都精确地指明了一个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然而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让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至今还没有一个范式供人使用,故而探讨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也许具有更多的实际意义。
在我们面对新观点、新结论时,你应该试着提出以下这些具体的问题。
1.观点的来源是什么?
提出这个主张的人是否具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我们都知道,当人生病的时候,应该是去医生哪里咨询病情,有法律疑惑的时候,应该找律师获得帮助。现代化社会起源于人的分工合作,社会越发达,分工程度越高。单个个体想要在现代性社会中完全依靠自己,那连基本生存甚至都做不到。正是基于这种时代特征,专业的问题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而每个个体也应该通过自身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使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然而成为专家绝非易事,你需要很强烈的动机和积极性才能忍受数年的高强度训练和练习。
但是什么样的人才是专业人士呢?提出某种方法的人真的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吗?他具有合法的资质吗?他们是真的专家吗,还仅仅只是自称的?如何去鉴别其实并不难,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就是信息随手可得,翻查他的相关信息,查看他的证明文件及领域地位,以及各方面对他的评价判断,基本就可以确定他是不是真的专家。
别忘了,你必须要看看他是否会从他发布的观点中获得巨大的利益。
2.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还是极端的?
生命太短暂,我们不可能对一切都持批判态度,因此我们需要善于选择。批判性思考者会对被吹嘘为“突破”或“革命”的事物保持怀疑态度。当然,偶尔也确实会有一些突破性或革命性的事物出现,但相对来说它们很少见,大多数新的科学发展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延伸,个体每一次的创新,都是在原来参天大树的枝丫上长出一个新的嫩芽,而不会一下子长出另一棵大树。
当一个新的观点与被广泛认可的知识相冲突,这样的观点应该引起你的警觉。譬如当你被许诺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减肥、戒酒、戒烟、变美丽、变聪慧时,你要提醒你自己:复杂的问题几乎不可能用简单的方法解决。
3.观点的证据是什么?
这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指导方针之一,任何观点都应该有证据的支持,不同寻常的主张需要不同寻常的证据。
一定要小心劲爆的证词和轶事证据。当一个人拿自己的亲身经历说事,进而得出某个结论,并不能证明这个结论就具有普遍适用性。那些第一手的叙述听起来很有说服力,因此常常诱使我们相信它们。但是无论多有说服力,证词和轶事都不是科学证据。它们仅代表少数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人经验。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习惯用常识替代科学,但常识往往自身就包含了悖谬性,很多时候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存在着支持性的常识,比如“兔子不吃窝边草”与“近水楼台先得月”,“车到山前必有路”与“不撞南墙不回头”,“浪子回头金不换”与“狗改不了吃屎”等等。证言无论听起来多么有说服力,都无法替代实验证据,我们必须对证据进行检验才能得到可靠的答案。推断适合少数人的事物一定适合所有人是有风险的,甚至是危险的。
4.结论是否会被偏差影响?
批判性思考者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偏差,而且他们能够辨别出各种偏差的类型。这种辨别力需要经过慢慢地学习实践后才可能掌握。下面列举两个常见的偏差。
情感偏差。生活中容易引发情绪的主张会导致偏差,使我们很难进行批判性思维。如果自己所爱的人陷入了麻烦,大义灭亲的事情不那么容易出现。因为愿望干扰了清醒的思考,他们往往特别容易相信那些简单的改过方法,比如自己对他劝导之后他就能够改过,进而导致包庇纵容自己的爱人。溺爱孩子的父母并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消极影响,但是情感偏差使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
证实偏差。所有人都倾向于记住那些能够证实自己信念的事情,而忽视或忘记相反的证据。证实偏差能够证明为什么人们会相信星座占卜八卦算命之类的伪科学,这是因为陈述者所说的话往往语焉不详、含糊其辞,而人们只记住那些看似准确的预测,而忘记了那些没说中的预测。
5.推理过程中是否避免了常见的谬误?
我们都知道思维定式是推理时常见的谬误,即使用以往解决类似问题的方式来解决新问题。类似的谬误还有“功能固着”、“后视偏差”、“自利偏差”、“铆钉偏差”、“代表性偏差”、“易得性偏差”(具体含义请自行百度)等等,事实上缺乏解决问题的必备知识、缺乏兴趣、低自尊、疲劳和病痛都会影响我们的推理。
比如我们接受这样的一个观点:“积极思维能够治愈可怕的疾病。”而基于临床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他康复的可能性没有什么关系,医院里每天都有积极乐观的人死去,也有悲观抑郁的人康复。如果病人家属持有这样的观点,同时病人并没有好转,那么家属会转而责备病人没有积极的心态,从而让病人承受更大的痛苦。
人活于世,必须要接受这样的事实,每个人都有犯错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犯罪的可能性。
6.这个问题是否需要多元化的视角?
一个复杂的问题,有时候必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仔细探究,才有可能得出较为精准的答案。对待一起刑事犯罪,心理学家可能会从学习、社会影响或人格特质的角度去看待犯罪;经济学家对犯罪的经济动机感兴趣;社会学家关注帮派、贫穷和社区结构问题。每个人立场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往往也不一样。
在国际谈判中,大家往往假定其他公正的人看事情的角度是和他们一样的,即使一方意识到另一方所感知到的事情是不同的,每一方仍然认为对方的感知是有偏差的,而自己才是客观的,解决问题应当建立在自己对现实的感知基础上。显然,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谈判会变得非常艰难和缓慢。
菲茨杰拉德说,“第一流聪明人的特征是,同时持有正反两面的看法。”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时,我们也许应该对自己的推理能力稍稍谦虚一点,尝试着以与自己观点相反的视角看待同一个问题,也许你就能察觉到,这个世上还可以有其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尽管人们是拥有惊人的认知能力的、经验丰富的社会思考者,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多一些谦卑,多一些包容,世界也许并不会因此而更加美好,但你自己却得以与某些更伟大的存在融合在一起,获得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