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刘齐《愚蠢指数》的人,有说好笑的,有说幽默的。看起来,这两种说法没什么差别,其实不然。纵览古今中外的笑话书刊,你会发现,好笑和幽默不是一回事。简言之,好笑仅仅是有趣,而幽默既要有趣还要有味。当然,这里的有味,不是什么深奥的大道理,而是耐咀嚼、可回味的世道人心。
对于风趣好玩的事物或行为,除了《滑稽列传》外,我们的先人还留下了诸如《雅谑》、《谐语》、《笑林》、《五杂俎》、《启颜录》、《绝倒录》、《广笑府》、《笑得好》、《艾子后语》、《古今谭概》等很多专辑,创造出来的词汇也很丰富。撇开成语不谈,仅两个字的词组就有滑稽、风趣、俏皮、调侃、揶揄、诙谐、戏谑、解颐、莞尔、捧腹、喷饭等等。在我国历史上,虽然也曾出现过幽默一词,但其原意是静默,与近代从西方引进的Humor不是一回事。广义上,幽默通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事物,狭义上则是指“含蓄而充满机智的”言辞和行为,是一种温厚而又超脱的智慧。例如,马克·吐温的作品不乏搞笑话语,但其文字多属严肃幽默;卓别林的表演不乏逗乐举止,但其内涵多具幽默讽刺。至于近代出现的“幽默”、“噱头”等词汇,则是外来语的加工再造。
“幽默”一词源自“Humor”的音译, 据说出自林语堂先生手笔,梁实秋先生认为译得音义兼顾,相当传神。我曾在“牛津在线词典”中仔细听过“Humor”的发音,听起来很像是汉语的“释闷”,若照此翻成中文,可以说是“幽默”一词的通俗版了。
林语堂先生是近代第一个以《论幽默》著称的人,因此也被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认为,幽默“不是物理作用,而是化学反应”。据我理解,这里的意思是说,幽默不是通过胳肢他人痒痒筋逗乐的行为,而是通达心灵深处发生的感应。擅长幽默者发出的幽默信息,只是含有幽默因子的酵母,含有幽默机心的引信,接受幽默信息的一方,倘若不能心领神会,便产生不了幽默反应,也就构不成幽默。要达成幽默的理想效果,必须是双向互动,你幽我默。幽默的话语顺势流淌而出,很少有雕琢、粘滞、牵强的现象。因此,最上乘的幽默表达的是“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林先生进一步解释说:“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这都说明,真正的幽默是一种温厚而又超脱的智慧,是指“含蓄而充满机智的”言辞和行为,同滑稽搞笑并不是一回事。尽管两者都有笑点,效果同样都是有趣,但味道却不大相同。
搞笑的有趣浅显通俗,幽默的有趣意味深长;搞笑的有趣溢于言表,幽默的有趣不动声色;搞笑的有趣在于开心,幽默的有趣在于会心;搞笑的有趣是笑柄昭彰,幽默的有趣机锋暗藏;搞笑的有趣好比给皮肉搔痒,幽默的有趣则是给心灵按摩;搞笑的有趣好比口香糖越嚼味越淡,幽默的有趣好比橄榄果越嚼味越浓;搞笑的有趣好比爆米花即时便可炸响,幽默的有趣好比开心果剥开才能品味。搞笑容易失之油滑,适合于非正规场合;幽默非常讲究优雅,适合于任何场合。不论是在风云变幻的外交领域,还是在同谋共事的职场天地,不论在大庭广众的集会上,还是在初次相识的人群中,都可以发挥你的幽默天赋。
更重要的区别,幽默这玩意儿不是卖俏逗乐,不是小丑献艺,更不是无厘头的插科打诨。现实生活中的幽默,与舞台上、演讲中的抖包袱不同,也与文化娱乐中事先准备好的笑料不一样,没有预谋,没有草稿,而是在语言的交流与碰撞中发生的,往往是在不经意间流淌而出,很少有雕琢与牵强。在即兴交流中,真正的幽默高手,不刻意编造,不故作高深,不作秀模仿,而是察言观色,心神敏锐,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招拆招,妙语天成。
我这样说,似乎讲清楚了,其实也没说透。因为能说出来的道理总是不到位的。就如同佛门禅语,真趣在于会心,得你自己去体味,去开悟。
(文/王兆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