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天竺高僧菩提达摩为传真经,只身东来,一路扬经颂法,后落迹于少林寺。达摩内功深厚,在少林寺面壁禅坐九年,以致石壁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达摩会意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于禅宗二祖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
易筋经二十八式简介:
由常维祯先生创始,结合中医经络学。将传统12式拆分重组为全新的28式功法。更好的舒筋活络,锻炼身体的每一寸筋骨。 细致的区分,能够更加对症的改善练习者身体体质。不仅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在长期的坚持下,能够通畅练习者全身经络,结合自身身体的疗愈能力,达到祛病强身的功效。
易筋经功效:
易筋经的动作具有刚中有柔,动中有静,意力统一的特点。它采用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使意识与运动协调一致。通过易筋经的练习,使神、体、气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对机体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调动体内潜在的机能,使全身润泽、生机旺盛,以达到舒心平血,益气养肺,和胃健脾,疏筋壮骨,醒脑宁神及防病治病的作用。为疾病的自愈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药物及其他疗法在体内能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二十八式易筋经功法:
马步揉球 丁步撑掌 马步搓掌 恨地无环 推山插掌 左右云手 转腰后插 转腰下插 丁步插掌 丁步伸掌 扑步搂推 盘步推掌 盘步冲拳 伸臂伸腿 伸臂蹬脚 力顶千斤 童子拜佛 冲拳插掌 弯腰托掌 顶拳推掌 晃腰走肩 丁步望月 燕子旋窝 顶天立地 金鸡独立 弯腰攀足 背拳颠足 调息收功
第十式 丁步抻掌
一、动 作
1、接上式。左腿后撒一步,上体左转90度。两臂先分别前后平伸,左掌心向上,右掌心向下,而后曲臂收掌至胸前。两掌变拳,交叉于胸前,左拳在内,右拳在外,目视前方。(见图33)
2、上体继续左转90度,两脚随之变为丁字步。左脚在前,脚头向右;右脚在后,脚头向前。与此同时,交叉于胸前的两拳由里向外翻转,当转至左拳在外时,以腕带动肘和臂,使两臂各向前、后用力撑推。此时,右臂在前,掌心向前,指头向上,左臂在后,掌心向后,指头向下;两臂与肩同高。两肩和头部随腕臂撑推亦向左、向后扭转,目视后方。(见图34~35)
3、上体右转180度,两脚随上体后转以后仍成丁字步,右脚头向右。左脚头向前。与此同时,收两臂握拳,交叉于胸前。上肢其余动作同上述第“2”中的有关部分。
二、要 领
1、本式应在腕指关节的转动和两掌的撑推上下功夫。撑掌时,需用内劲,且力不可中断。
2、气沉丹田,并随力由两肋发出,经肩、肘和腕等关节贯至掌心和十指。两掌有热流感。
三、作 用
对手、腕冷痛,麻木,抽筋或肌肉萎缩等均有防治作用。
第十一式 扑步搂推
一、动 作
1.接上式。左脚向左擦地横移成大开步,身体向右倾斜成坡形。左腿伸直,右腿弯曲,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双拳同时上举,左拳举至左太阳穴,顺左胸和左肋下插。右拳则经右中府穴向右胸和右肋下插。两拳过肋后,同时变掌,掌心向上。两拳沿左腿两侧向前伸插;躯干随之挺直。两掌伸过膝关节后,逐渐并拢,继续向前用力插去。此时,左腿前弓,左脚掌稍向里扣;右腿挺直。躯干随之前俯,使横结肠压在左膝关节和左腿上。(见图36~40)
2.用力屈肘挥臂上抬,两掌心扑面,上体微后仰。随后,两臂成弧形,十指相对,掌心向下,转腰甩肩,向右下压。同时,右腿挺直,使身重心移到左腿上。
3.两手在足三里穴位的高度,先向左再向右,循弧线搂推。当推至右腿外侧时,两手翻掌,掌心斜向后方,大拇指并排。两掌沿右腿外侧、右肋和右胸往上捋。捋至头部时,两掌翻掌变拳。接着,按上述动作“1”和“2”的相反方向重复一次。(见图41~42)
二、要 领
1.躯干前俯时,应尽力使横结肠顶压在膝关节和大腿上,以便抬身直起时又可使之放松,如此一压一松,可活动横结肠。
2.左右变换方向下压和搂推时,应注意用力甩肩转腰,使横结肠和大肠得到活动。
3.气在中焦,上腹和腰部均有热流感。
三、作 用
此式走手阳明大肠经。式中上体前俯后仰、两掌扑面以及甩肩转腰等动作能直接刺激大肠和横结肠,使之蠕动,故对肠梗阻、肠粘连、肠痉挛及便秘等症,均有防治作用。
第十二式 盘步推掌
一、动 作
1.接上式。左脚向右后方跨出一步,两腿交叉,以腰为轴带动全身左转360度。两腿尽力下蹲,两足脚跟着地,两膝相距约一寸;上身挺直。同时,左臂弯肘成弧形,与肩同高,掌心向外,右臂曲肘上抬,右掌成立掌,置于左臂曲池穴下方,指头上距左臂约一寸。两掌带动双臂和双肩同时向后用力推撑,腰亦尽力后扭。(见图43~44)
2.两掌变拳,收至肋下;两脚原地右转360度。变换方向重复上述动作一次。
3.两手握拳,收至肋下,左脚收回原位成预备式。
二、要 领
1.此式主要活动肩、腕、髋、膝及踝、趾等关节。身体大旋转和扭腰向后撑推时,脚趾应用力抓地。
2.力在腰,气在双肩。双臂和双肩有酸胀感。
三、作 用
此式走足太阴脾脏,对脾胃不和、脾虚、肋膜炎、肋痛、肝气串、脚趾和脚跟酸软无力以及腰酸胀等症均有防治作用。
第十三式 盘步冲拳
一、动 作
1.接上式。左腿向右后方跨一步,两腿交叉,上体随之稍稍左倾。两拳抱胸,左拳放在胸前鸠尾穴上方;右拳带动肘、臂,自胸前由左而右向外侧边扭转边上举。过头顶后,虎口向外。右掌用力向上冲顶,作薛礼射雁状。(见图45~46)
2.变换方向,重复上述动作一次。
二、要 领
1.冲拳时,上身挺直,右(左)拳向上用力扭转、冲顶,力不可间断。左拳抵住鸠尾穴上方,同时右拳向外上方用力拧顶。
2.气在胸部,前胸有胀感。
三、作 用
此式走手少阴心脏。对二头瓣狭窄、心房扩大和供血不足等心脏疾病以及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等均有防治作用。
第十四式 伸臂抻腿
一、动 作
1.接上式。双拳变掌,掌心向上。弯腰收左腿,两肩同时内合,作含胸状。两肩用力推臂向前平伸,左腿亦用力向后平抻,脚面绷直。右腿挺直,站稳不动。手臂、躯干和腿、脚拉成一平线,目视前方。(见图47)
2.上体直立,两手握拳收至肋下。左脚同时下落,但不着地;待右脚掌带动全身向右后转180度时,左脚才借身体后转之力甩向前扣。左脚踏地,成预备式。
3.换右腿,按上述动作重复一次。
二、要 领
1.力在手、脚两端。前伸、后抻时,手脚同时不断用力,不可一伸一缩。全身重心在臀部。
2.气沉丹田。脚头和指头均有热流感。
三、作 用
此式活动腰椎颈椎,疏通督脉。对脊髓炎、下肢无力及肌肉萎缩等症有防治作用。
第十五式 伸臂蹬脚
一、动 作
1.接上式。左腿用力向前伸出,脚面绷直。双拳同时上举,至胸前时变为双掌,手心向前。两掌沿胸和头两侧用力向头后斜上方插去。此时,右腿挺直,手、脚和躯干成直线,并向后呈20度倾斜。手和脚同时分别向斜后上方和斜前下方用力抻伸,成望天侯式。(见图48)
2.上体直立,双掌内翻握拳收至肋下,拳心向上,虎口朝外。左脚同时下落,但不着地,及至右脚掌带动全身向右后转180度时,才借身体后转之力甩向前扣。左脚落地,仍为预备式“1”。
3.换右腿按本式动作“1”重复一次。
4.收掌为拳,置于肋下,右脚同时落地。向左转身90度,成预备式。
二、要 领
用力点在手和脚。上下抻伸时,应不断用力,不可一抻一松,或一抻一缩。
三、作 用
此式走任脉。对岔气、二头瓣狭窄、心脏供血不足、四肢寒冷、头晕及高血压等症,均有防治作用。
第十六式 力顶千斤
一、动作
1.接上式。双拳变掌,掌心向上,由体侧上举至头后。两掌手指交叉,扣在枕骨上,两拇指向下,压在风池穴上。(见图49~51)
3.双手紧扣,从脑后用力上托,过头顶后,两臂伸直,掌心向上。双足脚跟用力下跺,脚掌落地。全身向上、下相反方向用力抻、托,故称力顶千斤式。(见图52)
4.两手手指始终交叉,两臂向上伸直后,两手仍下落,扣住枕骨。如此按上述动作重复四至八次。
二、要领
1.紧按风池穴;上托时,拇指用力擦此穴,上托、下跺时,同时用力。
2.气沉丹田。劳官、涌泉穴有热流感。
三、作用
此式主要作用在于健脑。对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耳聋、眼花等症有防治作用。
第十七式 童子拜佛
一、动作
1.接上式。两手自头顶向身体两侧下落,至两臂与肩同高时,两掌变为立掌,掌心向外,手指向上。(见图53)
2.两臂不动,两掌倒腕,使指头朝前。两臂伸直,用力向前环抱,中指相对,掌心向前。两掌由里向外翻转,至掌心略倾斜相对时,用力下压,使手指尽量向下。(见图54~55)
3.两手掌心相合,并随时、臂弯曲向胸部翻转使中指对准胸部的华盖穴。双足脚跟同时抬起。(见图56)
4.两掌由胸前向外翻转,至指头朝前,两臂再用力前伸。双是脚跟随之落地。
5,两手掌心分开,两腕靠紧,两臂伸直,掌心向前,指头分指两侧。两手扭腕,指头随之由两侧向里作180度转动,使两手指头相对。(见图57)
6.拉臂展胸,使两臂平伸两侧,高与肩同,两掌心向外,指头向前,如挑担状。
7.转腕为立掌,掌心朝外,指头向,上。而后,两臂平举,掌心向下,同时向两测用力抻引四次。(见图58)
8.扭腕成立掌,倒腕,两臂向前环抱,中指相对,掌心向前。最后,两掌向外翻转,收臂握拳,置于肋下成预备式。
ニ、要领
I.此式立在手腕特动和引臂外抻上下功夫、特腕肘立用力,尽量使掌与小臂成90度角。引臂外抻肘,虚用内劭走銕不断向外用力抻,不可一抻一縮。
2.气沉丹田,引臂外抻肘,小腹外鼓,使气下沉。此肘,不夂胸部感到轻松、舒适,两臂亦有热流感。
三、作用
此式走手太明肺肚。对肺炎、气管炎、肺气肺、哮喘等症均有防治作用。
第十八式 冲拳插掌
一、动作
1.接上式。左拳右移,將其外側的小天心压在左腹部的天枢穴上,以拳帶动前臂用力向外旋拧。(见图59)
2.同时举右拳,先将其小天心对准人中穴,虎口向前上然后掌向外旋,边旋边向上冲顶,直至手臂在头右例完全伸直。此肘,右拳虎口朝前,小天心向后,目视前方。(见图60)
3.右拳变掌。上体前弯,右掌随之斜向左方循大弧线划去。划至左方时,右掌再经左小腿外側的足三里穴,向后用力抻插。目視后方。(见图61~62)
4.抬斗向前看,右肩上抬,腿稍弯曲。手随腰的转动,从左向前向右直划至体后中线后再往前送,在前送程中,掌心先向前,而后向上。腰部借此送力,同肘作一扭动,腰、腿随腰的扭转逐渐伸直,收臂握拳为预备式。(见图63~64)
5.变换方向,按上述动作重复一次。
二、要领
1.力在腰部。动作“1"、“2"、“3"中;左拳小天心压在左腹部的天枢穴上。上体向前弯曲肘,右掌成尽力向后抻插,以便左大腿紧压左拳,进而迫使左拳紧頂小肠部位。及至臂随腰转、晃肩扭腰这一连续动作时,小肠即可被迫得到充分活动。本式关键即在于此。
2.气在上焦,腰部有热流感。
三、作用
此式走手太阳小肠腑。对小肠粘连、小肠梗阻、肠胃吸收力差、大便溏泄和便秘等症均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