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了丰富管理思想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其中的诸多典故虽已成为历史,但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经验反馈对于我们今天的企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表面上看,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征战杀伐,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实质上是一场激烈的人才战争。魏蜀吴之所以能在群雄争霸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说到底是由于他们重视人才、善用人才的缘故;而他们又相继灭亡,最终归统于晋,与其在用人方面的失误与不足也是密不可分的。以下分别对曹操、孙权、刘备三人人才管理的特点,从良好实践与不足之处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曹操的人才管理
曹操起兵时,员工不足四千,后来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实现借壳上市,不断进行兼并、重组,逐渐做大做强起来。他是三国时期最具领导才华的老板,因此对人才的依靠程度也最低,但这并不影响他对人才的重视。
他先后三次发布招聘广告(求贤三令),广揽天下贤才,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打造了“谋士如云,战将如林”的庞大阵容,其属下的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最高的。但他还常常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曹操人才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选才灵活创新、不拘一格。曹操选拔人才不仅打破了门第、名望等传统要求的束缚,唯才是举,人才选拔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从内部提拔的,也有从社会招聘来的,还有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过来的。
二是求才用心良苦、不择手段。曹操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设计将其母亲押至许昌,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仿其手迹,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为了得到关羽,曹操更是满足其一切需求,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美女、锦袍、赤兔马,封汉寿亭候,可谓费尽心机。长阪坡赵云被曹兵围困时,曹操本可轻松取赵云性命,但由于爱惜其才,令部下不准放箭,只可活捉。
三是爱才慎无苛求、不拘小节。在对待庞统的态度上,曹操要比刘备和孙权好得多。庞统是相貌丑陋之人,孙权见了毫不理会。刘备刚开始也因其形象不好而只是给他做了一名小小的县令。而曹操一见到庞统,就敬为上宾。
四是识才艺术高超、不同凡响。汜水关前,关羽请求出战华雄。曹操见其仪表不俗,于是极力保荐关羽出战,果然“温酒斩华雄”。曹操移驾许昌时,途中被徐晃拦截。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接着让许褚出马与之交锋,两人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从而认定徐晃是位将才,并派人把他争夺到自己手下。
五是用才宽宏大度、不计前嫌。在加入曹氏集团之前,许褚曾是山贼,抢劫过曹操的军马。张绣第一次投降曹操后又反叛,并将其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杀死,但当其再次投降时,曹操不但不计前嫌,反而给他加官封爵。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营发现很多之前曹营里的将领与袁绍私通的书信。当时很多人建议把这些人斩首,而曹操却一把火烧了这些书信。
六是集众人之智、不搞一言堂。建安十一年曹操曾发出一道《求言令》,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对于下属提出的想法,只要觉得可行就会给予充分的信任让其放开手脚干。而每当战胜克捷后,对于积极建言献策的员工都会给予重奖。当这个想法没有结果时,他也不会怪罪他们而是自己承担责任。
七是驭才手法高明、知人善任。曹操是个非常了解部下的人,通过脚步声就可以听出是谁。远征汉中时,有三位“素皆不睦”的将军张辽、李典、乐进,曹操巧用三人性格的差异,甚至有意利用他们的不和,促成了他们精诚团结。于是三人齐心协力,把吴军打得七零八乱,一战令“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八是赏罚公平公正、不偏不倚。在庆贺铜雀台落成的宴会上,曹操以西川红锦战袍作为奖品,让武将射箭争夺。最后许褚和徐晃获胜,两人为争夺战利品以至于把锦袍撕碎,曹操于是下令给每人各赐蜀锦一匹,众将皆大欢喜。
曹操虽有识人用人之能,但是生性多疑,残忍刚烈,而且很忌妒别人的才华,如他猜忌荀彧、杨修等人,让人有“伴君如伴虎”的恐布氛围。这与刘备集团和谐共赢的企业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孙权的人才管理
孙权雄驻江东,承父兄伟业,基础条件最好,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但创业难,守业更难,孙权也并非败家子,他在用人方面也是别具一格、高人一筹。正是由于他能够知人善任,才使得其麾下人才济济,灿若群星,连曹操都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人才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勇于打破常规,不搞论资排辈,破格选拔新人。如他“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任陆逊于“未有远名”时,并放手让他们在实战中发挥自己的才干:周瑜三万劲卒破曹军十余万大军,鲁肃一直为江东战略上的主心骨,吕蒙奇袭荆洲,取回了孙权一直梦寐以求的南郡,陆逊火烧连营,同时击破曹魏多次进攻。
二是用其长而避其短”。如他认为鲁肃有“二长一短”,而“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于是便对他同样提拔重用;吕蒙勇猛果敢但学识不足,孙权就引导他勤奋读书,使得吕蒙长进很快,“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千古流传。
三是不认亲疏,不计私仇,谅人之短,容人之过,且能化敌为友,使内部精诚团结。最为称道的是他不计前嫌,使甘宁和凌统从有不共戴天杀父之仇变为朋友。
四是对人才的关怀备至。部下患病时,孙权经常亲自送医送药乃至亲自看护,致使将士感激不尽,后皆纷纷以死相报。
五是重视人才培养。他听取鲁肃的建议,建立了大学社,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使吴国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出现“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的人才新老接替局面。
孙权晚年时滥杀无辜,对人才进行迫害,导致江表诸将后继无人。而且孙权对高干子弟也毫不手软,像周瑜之子周胤、甘宁之子甘瑰、潘浚之子潘平、蒋钦之子蒋休、凌统之子凌烈、顾邵二子顾谭及顾承等,均因犯罪而徙放或免职。
三、刘备的人才管理
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创业条件最差,完全是白手起家,既无金融资本,也无固定资产,前半生一直在外面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是典型的“皮包公司”。虽有关张赵等猛将的跟随,但缺少专家顾问的指导,业绩一直不理想。后来在诸葛亮的协助下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才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刘备人才管理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选才上不重多,而在精,要求所用之人能独挡一面。这是由于刘备的根基差、起步低,且自身的能力有限,所以对人才的依赖程度较高。刘备选才主要采取精英猎头的方式,特别喜欢挖对方的“人才墙角”,如魏延、法正、李严、马超都是从敌营中“跳槽”过来的。
二是最善于作感情投资。“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刘备两人俱得,可见他的驭才之力非凡。桃园三结义,使关张二人一生追随,关羽降曹后仍“身在曹营,心在汉”,最终还是弃曹奔刘;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世间美谈。长阪坡赵云单骑救出阿斗后,刘备却顺手将阿斗摔在地上,说“为汝孺子惜失吾一员大将”,让人感动不已。
三是用人不疑,充分放权,大担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诸葛亮刚出山时,年仅二十七岁,而且没有任何工作经验,但刘备却对他委以重任。其后又任命其为军师中郎将、丞相,直至托孤之臣。
四是尊重人才,善待人才,营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刘备待人比起曹操及孙权等人,更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而且恩泽及后世,皆能举用。刘备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敢用比自己能力强的人。曹操也爱才,但同时也忌才,杨修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才气未能内敛,也是未能遇到一位开明的老板。
五是构建完善的绩效管理与晋升体系。刘备善于与员工分享成功的果实,下属总是能随着老板的高升而水涨船高,而且子孙也能克绍其裘。刘备除了在薪酬待遇上满足人才的需求外,还十分注意精神激励,从不吝啬官位和封号。称汉中王时,刘备封了五虎上将;称帝时,他又任命了一系列的将军,而且大多数为杂号将军。
刘备用人的主要缺点是感情用事,缺少理性思考。如取汉中时他暗示诸葛亮派关羽镇守荆州,既不派谋士去协助他,也不派将领来接替他。关羽虽然智勇双全,能征善战,但刚愎自用、骄傲自满,瞧不起任何人,缺乏大局观,最终导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晚节不保,而诸葛亮一手缔结的孙刘联盟也因此土崩瓦解。
除此之外,刘备也不注重人才的培养,每逢征战总是老将挂帅,很少提拔新人,以致蜀汉后期随着老一辈革命家的相继去世,人才青黄不接,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虽然后期有诸葛亮、姜维苦苦支撑,但仍然无法挽救亡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