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执着于三支柱,有害无益。
HR转型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力资源工作更有力地支撑业务。这其中的重要特征,就是人力资源的核心工作,紧密围绕业务目标展开。相对而言,将HR部门分为共享中心、专家中心和业务伙伴团队,这种表面上的调整,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都不是关键。
而且囿于种种限制,这个三支柱转型,容易变成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在近期一次尤里奇中国读书会深的活动中,互动环节讨论的话题之一,是HR三支柱的转型和难点。我也曾将下属地产集团的人力资源组织按照三支柱的框架进行调整,有这样几点感受:
1、共享小组的建立是比较好的切入点。尽管无法一蹴而就,但由于大部分HR对基础人事工作非常熟悉,可以借助EHR平台等工具的支持,逐渐将这些基础工作收拢管理,提高人均效能。
2、专家小组的建设比较困难。这几年接触下来,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大部分HR的工作还处于事务性阶段,专业的HR比较少。由于专业能力有所欠缺,无法很好地扮演“专家”角色。
3、BP团队的建设最为困难。真正的HRBP业务伙伴,要求在HR(专业知识与技能)、B(业务熟悉度)和P(伙伴、咨询、影响能力)三个方面都比较强,但现实中这样的HR比专家更为稀缺。所以很多伙伴最终也只能扮演伙计的角色。
由于上述原因,原来理想的三角协作的初衷,将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实现。一旦不能“各司其职”,尽管表面上架构有了很大变动,甚至职位名称也完全改变,但结果只能是新瓶装旧酒。将HR转型理解为三支柱架构调整,是典型的伪转型症状之一。
如果按照三支柱调整不是应该做的,那么企业应该做些什么?
1、应该将BP理解为思维和能力,而非某个具体的职位。
恰好近期有篇文章,迈瑞的HR负责人指出,尤里奇认为提出HRBP这个职位是自己最大的错误。成为业务伙伴应该是对所有HR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对某一职位的要求。《高绩效的HR》的参译员中,有来自华为的朋友,昨晚也分享了一些实践经验:尽管已经是转型的标杆,华为的HR职能直到今天,三个支柱之间的职责边界依然是比较模糊的。这也是与尤里奇的观点相互印证,在扮演业务伙伴的角色当中,需要每一位HR的转变和参与。
2、应该将精力放在提高HR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意识上,尤其是HR的负责人,需要扮演好业务伙伴的角色。
HR的专业能力提升空间巨大。成为业务伙伴,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成天趴在业务上。HR有很多本职工作,比如推动各个层级的管理者胜任自己的职位要求。
腾讯学院马永武院长之前有个观点,学习发展人员未必需要天天谈业务伙伴、推动变革,扎扎实实把梯队建设做好,本身就是很大的贡献。非常赞同。
另外就是HR负责人要身先士卒。曾有一跨国咨询机构中国区负责HR转型的合伙人聊天时说,在她看来,公司的中国区HR总监,才勉强能算得上是BP。所言不虚。把责任压到BP身上之前,HR最高领导者先做好业务伙伴。
纵观国内,阿里、华为对HRBP的定位都非常高,基本上借鉴了军队的思想,定位为政委、指导员。HRBP尽管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很难模仿。以阿里为例,这种对HR的定位来源于最高领导者的组织管理理念,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职能的范畴。另外,能够做政委、指导员的HR人才,可遇不可求。BP团队的打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如果盲目模仿华为、阿里,将BP定位很高,往往结果是将HR架到火上烤,应当慎重。【来源:环球人力资源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