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我不属于对子女教育特别焦虑的那种人,然而这几年看到这种大趋势越演越烈,也很担心等到巴乔上了小学,自己也是难逃此劫。
我们辞职旅行,并不代表不让巴乔获得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我不想屈从于国内风气,选择高额代价背后的体制教育。
去年旅行的同时,也一直在考虑和考察关于学校的问题,国际学校这个名词,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最初去了解国内的“国际学校”,真感觉没有可靠的搜集渠道、没有规范的衡量标准、没有可以参考的真实数据。
两眼一抹黑!除了口碑,除了朋友介绍,完全不知道要信任谁?怎么选?
口碑好、升学厉害的,要不进不去要不费用奇高;退而求其次,发现有可能上的“国际学校”根本就是个假、大、空!
因此,我把查看过的国内外专业报告、各种相关文章整理了一下,希望大家通过一篇文章就对国际学校各个维度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别花冤枉钱、别上假学校。
国际学校热热闹闹的也有几年了,国内外各种懂不懂教育集团企业都纷纷涌进来,即便是这样,依然还是供不应求。
如果单从学费角度,当然贵。
据ISC research的资料显示,2017 - 2018年中国国际学校的平均学费为17,950美元。有了解过的父母都知道,这个平均价格在北、上、深绝对只是个起步价。
新加坡为21,400美元,
比利时为17,600美元,
印度为4,240美元。
2017-2018学年,全球国际学校的平均费用为9,560美元。
显然中国的价格在国际也不算中庸。
这么贵,中国几十万父母为什么还要选择呢?
初中、高中就读的学生中,选择国际学校最突出的原因是能增加出国留学的机会。
而非常值得欣喜的一个数据是,在小学阶段就选择国际学校的学生中,希望获得全面发展这个非结果导向的因素已经跃居第一位!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看重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本身。
曾经我的父母,认为教育的意义就是改变命运。他们不断的告诉我,要通过学习、考试、大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一代一代人,承袭着这种观念,这个类似于老祖宗的科举制度,一考定人生。
父母们一如既往的希望孩子从教育中获得改变人生的机会,从而保证未来有足够的安全感。
而还有一些父母不一样。
他们更希望孩子获得是素质教育(这个素质教育绝对不是我们从小打到听到的国内倡导的假大空素质教育!),希望能够给予孩子发展兴趣和寻找兴趣的空间机会,通过兴趣去引发学习冲动和学习意愿,从而深入的进行学习和研究!
我也希望巴乔能够得到这样的教育。
如果通过这样的过程,他有能力进入优秀的高等学府,那自然最好的结果;然而无法获得优秀的成绩,但是在自己热爱和感兴趣的领域乐得其所,我也是非常支持。
就读国际学校,并不是单纯为了逃避高考、增加读取国际知名高校的几率,而应该是有更多角度的考量。
孩子的成长之路,本就不应该有统一的模板,而成功更没有。
总是听说谁谁家的孩子送到了“国际学校”,好像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之前写巴乔在清迈读国际学校,也有人说国内大把的,干嘛还去国外读。
中国人在海外就读的国际学校,与国内的所谓“国际学校”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由于我国在2017年之前,对各类“国际学校”的起名原则并没有一个严格而准确的规范,感觉上任何一个民办学校鼓捣两个外教,就敢把自己当做“国际学校”去招生!
1. 外籍子女学校
这个才是纯正国际学校,由合法外籍机构、合法居留的外国个人开办,只招收外籍子女。
这种学校,完全采用海外课程体系。
2. 民办双语学校
由国内机构及个人或者与外资合作办学,接收中国子女。
教学方式上,部分或者全部采用海外课程教学。
一般是公立学校与国外学校合作开办,面向中国高中生,公立学校管理、海外学校提供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
简而言之,就是中国国籍,只能读国内的民办双语学校或者公立学校国际班。
民办双语学校,怎么就那么乱?
我找了多方的数据,想了解一下国内民办双语的数量和规模,发现一个统计一个样,一家一个说法。
截止到2017年,新学说给的是367所,顶思说有443所,而国际机构ISC给出的是514所。单纯从各个第三方的统计数据上,都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足可见注册及自定义方面的混乱程度。
数据来自第三方机构新学说
按照第三方机构新学说2017年的报告看,中国纯外籍子女学校有126所,公立学校国际班有241个,符合标准的民办双语学校又367所,占比接近一半。
从地理位置来看,目前大多数国际学校集中在五个地区: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和浙江。四川、天津、山东紧随其后。
2012年以来外籍子女学校发展趋势
2012年以来民办双语学校发展趋势
以上数据来自ISC reserch的官方公开资料
不过不管是谁家的数据,有一点大家还是达成了一致:民办双语学校正处于繁荣发展期,是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
乍一听,中国的国际学校动辄七八百所感觉忒厉害了点!而泰国只有100多所,新加坡也就200多所,大国就是有大国的范!
中国从来不会在数量、规模、硬件上输给别人,可为啥还有那么多人更认可国外的国际学校呢?咱自己到底差在哪里了?
1. 政策这种事,说变就变
前些年只允许纯粹国内机构办学,到陆陆续续与外资合作,其实已是一种半开放状态。
然而政策的轻微波动,都会让从业人员一身寒战。
近年大家都在议论是否会限制义务教育阶段只能采用国内教材,也就是说担心未来民办双语只能高中以后使用海外教材,也是众说不一。
2. 中西结合教育,谁掌舵?
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把双刃剑。有吸引人的一面,也有让人顿觉不安的部分。
吸引人的,无疑是保证了中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再结合西方教育,能够两者兼得。
而不安的是,这种结合到底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还是踏踏实实地在做国际教育。
民办教育中,中资占有主动权已经毋庸置疑,而外资在课程设计、教育管理上所占据的角色和地位,也是最应该关注的。
3. 缺乏监管,乱象丛生
据新学说2018年《国际学校内参》中的数据,中国国际学校的市场规模可到1200亿,但国内市场的供小于求的不平衡关系,导致资本涌入混乱。
看到国际学校市场这块大蛋糕,许多不懂教育盲目跟风的人脑袋一热,便开始投资国际教育市场,其中不乏急功近利者,在未拿到正规办学许可证的情况下便开始招生办学。
招生中夸大宣传、收费混乱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毕竟我们还没有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实际的监督、并参与到定价细则中。
同时外籍教师资质监管,也是让人堪忧。北上广对于外籍教师的招聘工作还相对容易进行,而其他二三线城市想要找到一个外籍都不容易,抓来差不多能用就知足了。
虽然我国有关于外籍教师的资质要求,学校招聘中也会有冠冕堂皇的要求,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监管的缺失,结果也是可想而知了。
如果外籍教师涉及到非语言类的授课,可能素质与能力还相对好一点,如果外籍教师只是教英文,那他的背景可能更加令人堪忧了。
4. 假大空的官僚主义
小时候上学也是这么过来的,好像一遇到什么老师凭职称、学校凭资质、访问团参观什么的,学校内就是一片和睦相处、注重素质教育的繁荣景象,我们平日严厉的老师都变得异常柔和。
这种官僚主义做派在民办学校里也是一样。尤其是涉及硬件使用、海外授课体系等关键部分。新学说的《国际学校内参》也特别提及到了这点。
成都一所民办国际幼儿园的外籍教师写了一篇文章,纰漏了他曾经从业所经历的一些内幕。比如,学校优秀的、有噱头的硬件设施从来不实际使用,都是为了招生吸引人而购买的,而且只有在有人来参观的时候才假装使用,还要求他编造假话来欺骗别人;学校只注重外籍教师的肤色,却从来不关注教师的资质等等。
可是作为家长,我们真心希望“国际学校”不应该只是个噱头,教育更不应该只是玩弄资本的工具,而是应该实实在在的惠泽到每个学生。
迪拜是怎么做的?
十多年前迪拜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国际教育爆发式兴起,但是行业混乱,家长帮孩子择校无从下手。
在2006年,迪拜成立了迪拜知识和人力发展局(KHDA),主要负责评估和保障迪拜私立教育的质量,是支持学校,培训机构和其它人力资源部门的政府监管部门。
他们在学校课程,教学质量,学校环境,评估报告四个方面给家长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评估报告,KHDA 会为每一所迪拜民办学校出一份年度评估报告,它不仅包含学生的各 科成绩具体情况,还包括对学校发展的评估。
KHDA 评估团队每年定期对迪拜私立学校进行评估,根据细致全面的评估要求细则,将私立学校划分成卓越,很好,好,良,差,很差六个等级,“等级制” 毫无疑问是对这些私立学校的严格监督。
这样的民办双语,还敢上吗?
开放、竞争、供需不平、资本追逐引发的乱象,也并不是咱中国独有,只是差别在于后期如何整治如何监管。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教育集团陆续进驻到中国,这也是一个挺让人振奋的好消息!
据ISC的调查资料显示:
2017年-2018年,10所独立学校品牌将在全球开办分校。而其中有5所将建在中国,其他的将建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缅甸和泰国。
2018-2019年,全球将新建20所独立品牌的全新学校,其中又有9所将建在中国。
其中大多数都是民办双语,并针对中国儿童。
比如即将建成的民办国际学校上海杨浦法国学校 & 上海杨浦德国学校、上海莱克顿学校、费得斯公学、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学校、成都威斯敏斯特学校等等都是很值得期待的。
纵然没有权威的机构帮助我们去筛选,但是多少也是有一些方式能够让我们对各种国际学校有一个初步了解。
需要了解学校的哪些讯息?
1. 了解学校的性质及管理模式
如果是民办双语,具体的教育集团是什么,是否为中外合资、教育管理的权利划分具体如何。
2. 了解学校的课程体系
IB/AP/Alevel等具体选择的是哪种类型的课程,课程涉及幼儿园、小学还是高中以后。
3. 了解学校的师资配比
中籍与外籍教师配比、授课分工、外籍教师资质等等。
国际方面针对国际学校有比较成熟和权威的认证体系,可以了解一下学校获得过哪些认证,比如CIS、NEASC、WASC。
但是坦白讲,中国的民办国际学校去申请此类的认证的占比很少。毕竟现在供不应求,有没有这个认证并不影响招生。
5. 了解升学情况
对于教育成果的直观体现,便是升学情况了,所以这一点也需要大家格外关注。
然而现状是大把的国际学校都是新建的,并没有升学历史可以参考。
需要从什么渠道获得这些信息呢?
1. 学校官网
2. 第三方评测机构
我搜集到的机构并不多,而且在国内确实也不够权威,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比如新学说、顶思。
3. 口碑
现如今国内已经有一些优秀和成熟的民办双语学校,但是需要大家认真筛选和慎重抉择,屏蔽掉资质差和徒有其表的假大空。
选择适合自己的!
公立or私立?国内or国外?
遇到择校,这将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话题。
在做这道选择题的时候,需要确认的是:
你认为”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你想通过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让孩子得到什么?
我相信每个家庭都有属于自己的定义,也有父母自己的考量。
有人说国内的教育是用了统一化的模板选出标准化的人才,虽然从择选机制上是公平的,但是在资源分配上却不再公平。
有的家庭,没有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趋之若鹜的购买学区房,而是中庸择校,用父母更多的业余时间帮助孩子弥补落差。
有的家庭同样是毫无经济压力,但还是毅然的放弃公立选择了优质的国际学校,目标清晰锁定常春藤高校。
而我希望巴乔在教育中得到什么?
我希望他得到的是真真正正的素质教育,而不是模板化、标准化的所谓扎实的基础教育;
我希望他专注在对知识和世界本身的探索和追求,而不是沉迷于追逐分数带来的喜怒哀乐;
我希望他有足够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因兴趣而喜爱,因喜爱而深入,因深入而有所成就。
我希望他读完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不再像他的父母一样不曾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要什么,而是不从众,不茫然,不惶恐的独立抉择。
它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可是它的现状让我无从下手。同时优秀的民办国际学校都集中在北、上、广、深和江浙沪,索性都需要迁徙不如去国外看看。
于是我把目光放在国际学校相对成熟的其他国家,这也是现在国内很多新一代父母的选择方向,就读纯正的国际学校,让孩子真正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结交各国的朋友。
我最近在了解的国家主要是泰国、新加坡、芬兰。除了新加坡略高于中国,泰国和芬兰的国际教育成本都低于国内。
然而在国外就读,新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异国文化是否适应、中文教育如何兼顾、父母单方陪读以至家庭氛围的缺失等等。
无论哪种选择,都要权衡得失利弊,竟没有十全十美的答案。
其实我的要求和众多父母一样的简单。
我们只是希望一家人可以生活在清澈的蓝天下,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吃放心的食物,用安全的药品,打放心的疫苗,希望他在单纯和自由的教育里,找到人生的方向。
如果可以这样生活,我哪都不想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