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注意:1.用进废退 :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使用的就退化.
获得性遗传:即环境引起或由于用进废退引起的变化,是可以遗传的。
拉马克认为,后天获得性状可以传到下一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注意:1.生存斗争包括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斗争。
2. 自然选择的对象
a.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变异性状(表现型)。
b.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
c.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即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
3.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
(1)区别:二者选择的标准不同,目的不同。人工选择是以“是否对人类有利”为标准,对人类有利的基因或性状被保留下来,不利的就被淘汰。而自然选择的标准为“是否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有利于该生物生存的性状或基因就被保留下来,不利的就被淘汰。
(2)联系:二者都能使被选择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④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注意:1.种群既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2. 突变≠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3.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农田喷施农药杀灭害虫,在喷施农药之前,害虫中就存在抗农药的突变个体,喷施农药仅杀灭了不抗药的个体,抗药的个体存活下来。农药不能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只是对具有抗药性个体进行了选择。
4. 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三倍体无籽西瓜、骡子等都不是一个物种。
判断两种生物是否为同一物种:
①“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与原物种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和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为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新物种。
②判断方法
若可以自然交配,并且后代为可育后代,那么就是同一物种;若不能进行自然交配,或者交配繁殖出的后代为不可育后代,就为不同物种。
能产生后代≠同一物种。两个个体能够交配产生后代,子代有可能高度不育,如马和驴,即虽然能够产生子代,但子代不育,因此马和驴是两个物种。
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但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才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5. 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6.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2)相关辨析
①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较
达尔文进化论
共同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a.进化局限于“个体”水平;
b.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c.未就遗传变异本质做出科学解释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a.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d.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②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新物种形成,出现生殖隔离,质变
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形成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1)计算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用NAA、NXAY分别表示该基因型的个体数,用PAA、PXAY表示该基因型的频率,用p、q表示A、a的基因频率。
(1)常染色体遗传方式
p==PAA+PAa
q==Paa+PAa
(2)伴X染色体遗传方式
p=
q=
注意:XY型性别决定生物,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计算时只计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染色体。ZW型性别决定也是这样。
(2)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符合哈代温伯格定律的情况下适用)
(1)已知A的基因频率是A%,a的基因频率是a%,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2。
(2)已知某种群中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X%,则A的基因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1-;或已知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Y%,则a的基因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1-。
注意:遗传平衡定律即哈代——温伯格定律
遗传平衡定律是由英国数学家哈代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于1908年和1909年独立证明的,这一定律又称哈代——温伯格定律。它是指某些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保持平衡。
成立前提:
a.种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
c.没有迁入和迁出;d.没有自然选择;e.没有基因突变。
4个条件,基因频率就不变。
除以上条件外,还要随机交配,基因型频率才不变。
(1)自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纯合子比例逐渐增大,杂合子比例逐渐减小,但基因频率不变。
注意:已知人群中,伴X隐性男性患者在男性中所占的比例为p,则可认为这个人群中此基因频率为p,由此可计算女性中患病的频率为p2。例色盲男性中发病率7%,女性中发病率为(7%)2≈0.5%。(基因在人群中达到平衡状态下才适用)
5.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
不同物种之间
种间互助
一种蛾与兰花
种间斗争
捕食
猎豹和斑马
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竞争
作物与杂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氧气→出现好氧生物
注意:共同进化不仅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如捕食者与食物方相互选择),也发生于生物与“无机环境”间(如地球上出现光合放氧生物后,大气环境中出现O2,随后又进化出好氧型生物)。
6. 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各层次间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图的形式描述:
(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分析
①从分子水平看:
②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注意:1. 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2.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美国生态学家斯坦利(S.M.stanley)提出了“收割理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可启发人们对资源利用应做到“合理”,当某种资源过于繁盛时,应适当“收割”,这不仅有利于该资源自身发展,也必将有利于为“其他资源”腾出生存或发展空间,从而有助于人们获得更丰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