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担心孩子不合群、闹矛盾、社交能力弱?这个老...

在上个星期有关儿童社交的文章《英国纪录片拍下了幼儿园的真实画面,竟然是这类孩子最容易被欺负》里,我说到了一个叫《孩子的小宇宙》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是在两个英国的幼儿园里拍摄的。

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经常会觉得很惊讶,这些4岁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太好了。

比如,他们非常擅长于请求帮助。

像小男孩莱恩打不开教室门,马上对另一个小女孩说:“你能帮我把门打开吗?打开这个门对我有点困难。”

     

他们非常擅长于解决分歧。

一次路易和玛利亚吵架了,两个人还放了狠话:“我不要和你一起玩,我们不是朋友了。”

但很快,玛利亚就主动跟路易说:“跟你吵架让我很伤心,我希望做你的朋友。”

     

他们也很擅长于表达自己的难过,寻求朋友的安慰。

芙蕾雅输了一场比赛,很难过,就跑去跟好朋友莱恩说:“我没有赢,我真的很伤心。”还趴在莱恩身上,用他的衣服擦擦鼻涕。

     

而莱恩马上安慰她说:“我不能做我想做的事情的时候,也会觉得很难过。不如你到我家来,我们玩个游戏,我让你赢。”

不只是莱恩,里面的孩子都很能体会别人的情绪,很愿意去安慰其他小朋友。他们经常会说:“你怎么了?”或者“我能做点什么让你不难过吗?”

但这是不是说明孩子们之间不会发生矛盾呢?

恰恰相反,他们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会因为意见不和争吵:

     

 会打架:

     

 会抢东西:

     

 会因为发生矛盾躲起来伤心的哭泣: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发生矛盾和社会交往能力好,并不是相悖的,反而是在矛盾当中,孩子们的社交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而老师们的做法也很有意思。除非有小朋友主动求助,他们从来没有主动介入过任何一个矛盾,没有跳出来替孩子们解决问题。

这大概就是我们对于社交问题不同的态度。

家长在社交中的角色是什么?

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家长在孩子社交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的家长,大部分喜欢扮演孩子的“贴身保镖”,一旦出现问题,就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把矛盾掐灭在萌芽状态。我们是很害怕“矛盾”的,也不相信孩子有能力思考、有能力解决。

而这两个幼儿园的老师,扮演的却是“观察员”和“救生员”的角色,给孩子自己处理矛盾的机会,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

其实细想一下,不难发现哪种角色对于孩子更有帮助。

如果永远只是由家长告诉孩子“你要分享”,他们只会认为自己是被迫的,不能体会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后果,无法从别人的反馈中进行学习;

而总是由我们告诉孩子解决方法,会让孩子形成依赖,他们就永远没有机会自己思考,和探究其他选择了。

这就好像是学游泳,一种是抱着孩子在水里游,一种是让孩子自己扑腾,即使他们偶尔会呛两口水。哪一种方法,孩子会游的更好呢?

所以,面对孩子社交,首先家长的角色和态度应该有所变化:

社会交往能力好,并不是指“不发生问题”,而是“有能力解决问题”;

家长要做的不是“贴身保镖”,而是“观察员”、“救生员”,给孩子从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最重要的社交能力

那纪录片里的幼儿园老师们是不是什么都不做呢?

当然不是。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动手解决矛盾,却很注意培养孩子最重要的社交能力。

对于社交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大概有很多人会回答:开朗、外向、能说会道。

的确,外向的孩子社交中有很多优势,但这样的优势更多的体现在“破冰”阶段。

美国著名的青少年问题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回答:

害羞对于交友的影响,并没有人们通常以为的那么大。维系友谊真正需要的能力,不是外向、不是能说会道,而是: 享受陪伴、轮流与分享、同理心、自控力、合作、正确解读情绪。

这在前面提到的纪录片里孩子们的表现中就能看出来。

别看这些小朋友只有4岁,其实他们已经能很清楚地分辨不同孩子是什么个性,适不适合做自己的朋友。

像在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比较内向的苔丝雅,一段时间后,很多孩子都愿意选择她做朋友。

所以,与其逼着孩子外向,给孩子压力,让孩子焦虑、不自信,不如在这些地方下功夫,让他成为一个也许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善解人意”、让人愿意和他交朋友的高情商孩子

如何培养

孩子是在游戏中学习的。

这两个幼儿园很少正儿八经的上课、讲道理、教知识,绝大部分时间里,孩子都在自由的玩。老师的任务,就是带着孩子做游戏。不过这些游戏,有很巧妙的心思在里面,我们在家也能学起来。

情绪钓鱼游戏

刚到幼儿园的前两天,有一个叫杰克琳的小女孩不容易交到朋友。老师发现了,就召集孩子们一起玩了一个“情绪钓鱼”的游戏:钓到的小鱼上面写着什么情绪,就说一件最近让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事情。

杰克琳先是钓到了“伤心”。

老师问:你能告诉你的朋友们,你上一次感到伤心是什么时候吗?

杰克琳说:没有人和我玩的时候。他们都在这边玩,我一个人去了那个小房子里。

老师又问:这让你感到很伤心吗?

杰克琳说:是的。

     

第二次,杰克琳钓到了“开心”。她说,当Tag和我玩的时候,我觉得很开心。

老师又问小男孩Tag:那这让你有什么感觉呢?

Tag说:我也很开心。

听了这些对话,孩子们若有所思。

这个游戏能让孩子认知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且去理解别人的情绪,这就是“共情”的能力。

我们自己在家,也能陪孩子玩起来,这也是和孩子沟通的一个机会。

手环合作游戏

这个游戏我也觉得很妙:

两个小朋友一组,每组小朋友会拿到一个纸手环,两个人一人套一头,哪一组的手环先破,就输了。

     

在节目里,有些孩子会因此吵架,但没关系,这也是学习的过程。

我们在家也可以试试,比如妈妈和孩子戴上手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要共同商量做什么、去哪里。

自控力游戏

节目里有两个很简单的培养自控力的游戏。

第一个是在地上放一个呼啦圈,孩子们要在里面待上几分钟,不能出来。

     

另一个更为简单: 不说话、保持安静几分钟。

这两个游戏都需要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并想出策略来控制它。

节目里,有的孩子十秒钟就忍不住了,有的孩子却能想出聊天、跳上跳下等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

     

这个游戏我和妞妞也玩过了,我们俩一起坐在小凳子上不能离开。一开始,设置的时间是五分钟,后来延长到了十分钟。

游戏的时候,妞妞经常会冲着我喊:“ 我要忍不住了!”,我就说:“我们想个办法再坚持会儿。”没想到她还真能想出不少办法: 唱歌、背诗、左手和右手玩“石头剪刀布”(黑线脸……)

不知道这些天在家待着,大家都在陪孩子做什么呢?

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我挺有感触的,里面的孩子总是在玩玩玩,看起来没学到什么知识,但这些“软实力”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反观我们的孩子,总是在学学学,担心落在别人后面,却是不是因此错过了更为重要的东西?

后记

如果孩子的共情、自控、合作的能力从小能得到恰当的引导, 就为他们奠定了社交的基石,他们在社交里就出不了大问题。不过,孩子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和摩擦,怎么引导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呢?在下一篇里我会给大家讲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合群  合群词条  社交  社交词条  矛盾  矛盾词条  担心  担心词条  能力  能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