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智力理论,把智力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晶体智力就是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流体智力,通俗点说就是学习能力。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晶体智力很一般,但是流体智力还不错的人。
大学的时候,参加省电台的主持人招聘,虽然学的不是这个专业,准备了一小段时间,竟然很顺利考上了,做了3年多电台综艺节目主持人。
但综艺节目并不是我的追求,所以得知新闻记者的招聘信息时,我坚决地辞掉了工作,扎进书店里,用了一个月时间,看书、归纳、整理,自学新闻基础知识。那一次的招聘很严格,几千人里录取十几个,我是唯一的一个非新闻专业学生。
每个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育儿的认知,其实都源于自己的经历。而我的经历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有内驱力,为了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他们会想尽办法去实现;也让我相信,学习能力,比文凭更重要。所以在对妞儿的早教里,我会很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那么,流体智力,也就是“学习能力”,到底是什么呢?
以前,我脑海里对它有个模糊的感受。但最近看了一本书,让我有了清晰、系统的认知。
这本书叫《Make It Stick-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翻译过来就是“成功学习的科学”,中文译名是《认知天性》。它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用了10年的时间,根据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成果,总结出来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这本书有点枯燥,里面有很多专业的术语,我加上自己的理解,用大白话讲一讲吧。
学习的过程,通俗点说有3步:
第一步是记忆;
第二步是理解;
第三步是构建一个知识模型。
这三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好理解,分开来一步一步说。
最有效的记忆方法:
“考一考”+“等一等”
有很多家长会说,孩子记性不好,天天看书,但就是记不住。这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
我们看到的知识,有70%就是会在极短的的时间里被遗忘的,这是大脑的自然规律。我们需要的,是找到一种办法来中断这个遗忘的过程。
心理学家找到的方法,就叫“检索”,用大白话说,就是“考一考”自己。
比如说,看一本书,光是看,可能看好几遍也不容易记住。但如果时不时合上书,问一问自己,书里说了些什么,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就能记得很清楚。
这是因为考一考自己,给大脑增加了挑战,大脑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加深记忆痕迹。
学校里经常进行的随堂小考,也是基于这个目的,只是因为加入了排名竞争,才不受欢迎。
2010年,《纽约时报》就报道过一项研究,让一群孩子看一篇文章,其中一部分人马上做个小测验,一周以后,做了测验的孩子,比没有测验的孩子,多记住了50%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陪孩子学习或者早教启蒙的时候,虽然没有考试,但可以有意识地增加一个“考一考”的步骤。
比如,看完书,把书本里的知识或者故事讲给妈妈听,互相问一些问题;做完游戏,则可以讲讲“为什么这么做”。
另一个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间隔练习”,也就是“等一等”。
陪妞儿的时候,我经常有这种感觉:某一件事,当下给她讲很多遍,她都理解不了,可是过几天再讲,就好像某个突触搭上了,一下子“开了窍”。
所以我常常会说,要给大脑一点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频繁的集中练习,只能产生短期记忆。而向长期记忆存放,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
所以,不要长时间学习一个科目,换着学,是更为高效的学习方式。
而如果孩子这会儿做不出题,不要气急败坏逼着孩子学,记住:他的大脑需要一点时间。
理解的“线索”:
形象+联系已知
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有一个情节我印象很深刻。
邓超饰演的爸爸把儿子带到草坪上,给儿子讲“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他说:“你看啊,往远处看是不是一大片绿色,凑近了看呢,是不是又没那么绿了。”
儿子惊讶地说:“真的。原来那诗是这个意思啊。”
这是一个聪明的爸爸,能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把知识讲给孩子。
如果说“理解”是有“线索”的话,这个线索就是“形象”和“联系已知”。
其实这个方法并不难,只看家长能不能意识到,自己可以使用它。
在我们出版的绘本《妈妈要去打怪兽》里,就用到了很多形象的方法。比如说到病毒有多小,我们用“比米粒还小很多很多”来打比方;说到“呼吸困难”,形象地说“就像掉进水里不能呼吸的感觉”。
再比如说妞爸给妞儿讲故事,讲到一个成语或者新的词,往往一带而过,想不到此时可以停下来,解释给孩子听。有一次故事里用到了成语“左右开弓”,我就暂时打断,找了一根绳子,假装是弓箭,给妞儿解释:
“你看,你用左手也能拉开这把弓箭,嗖,把箭射出去;用右手也能拉开弓箭,把箭射出去,这就叫‘左右开弓’。
你记不记得你吃饭的时候,经常左手拿把勺子、右手也拿把勺子,一起开动,这也叫‘左右开弓’。”
这其实是一种换位思考,始终记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听得懂吗,怎样才能听懂。
构建知识模型:
整理知识的“文件夹”
在网上看到过两份英语笔记的对比:
上面这份虽然很整齐,但知识就像散落一地的便签条,想用的时候自然很难找到。下面这份,对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像一个个文件夹,大脑想要调取的时候就方便了。
这用专业术语来说,叫“构建知识模型”。
每一次学习完,帮助孩子梳理一下学习到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和已有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怎么归纳其中的相同与不同?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学会整理知识的文件夹。
小宝宝能不能用到这个方法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看到一个猕猴桃,我们不仅仅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水果,还可以回忆一下,以前还见过哪些水果呢?又有什么东西,长的像水果,但其实是蔬菜? 黄色的水果有哪些,黄色的蔬菜又有哪些呢?
最后,说两句对“陪读”的感受吧。
孩子刚开始上学的时候,“陪读”还是很重要的,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家长不能“懒”。
但有些家长陪读,只是在旁边盯着孩子用点读笔点读10本书,或者叽里呱啦念课文。效果怎么样,家长和孩子都不知道。
我觉得陪读,不是为了盯着孩子多看、多背,而是要把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然后功成身退。就像爱因斯坦说的:
教育的本质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训练大脑学会思考。
所以我很推荐家长和老师都看一看这本书,会更知道怎么样去科学地帮助孩子学习。如果孩子已经大了,可以把书里的内容讲给他们听。了解大脑学习的规律,就是很有益的帮助。
孩子的智商其实差距不大,但父母是不是“聪明”,带来的差距却可以很大。
聪明的父母,可以帮孩子把智商放大100倍。
后记
跟大家交代一下,上周四咱们在《〈妈妈要去打怪兽〉出版了!著名主持人、音乐人倾情加盟,为孩子演绎催泪音频版》中,送出了2000本纸质绘本《妈妈要去打怪兽》,截止昨天下午已经全部领完了。非常感谢大家的喜爱和支持!
目前已经复工,我们的书籍印刷也进入到最后的收尾阶段,目前跟出版社确定了时间,2月20号之前可以给大家全部寄出(因疫情有影响运输的地区,我们会在通物流后再第一时间给您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