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的三大误区
阳志乔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同学在复习方法上存在偏差,虽经努力拼搏,但最终还是导致复习效果甚微。相反,学习成绩提高得快的同学,无一不是探索总结出了一个科学的复习方法而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复习。在此,大致归纳出同学们在复习中普遍存在的方法误区,同时提出相应的方法与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知识复习误区
1.盲目浏览教材,目的指向不明。这些同学在阅读教材时如同看闲情书籍,随翻随看,平均用力,漫无目的。其结果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虽浏览了教材数遍,却对知识还是模模糊糊,影影绰绰,不甚明了。
建议:作为复习阶段,我们对教材通读了数遍之后,应当有了大致的了解,复习时要避免“炒旧饭”,应沿着知识的主线有针对性地强化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串联和对知识的记忆。
2.对知识只求字面层次上的记忆,而不求甚解。这些同学在阅读时,只求字面上的重复而机械地记忆,不求字面之上的深层次层面上的理解,不想花工夫去“悟”出其中的“精髓”和“本质”含义。其结果虽耗时费力,却因对知识不甚理解而导致记忆上的模糊、残缺和运用上的困难。
建议:在通读的基础上,要“精读”、求“甚解”,要反复琢磨、咀嚼其中的“实质”和“内核”,特别要重视对关键术语精神实质的领会和记忆。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3.对知识的掌握只求“点”,不求“线”和“面”。一门学科的知识一般都有自身的体系和框架,知识之间有其内在联系。如果仅对知识作“点击”式的复习,不作“扫描”式的前后联系,那么对知识的掌握就是零碎、孤立和片面的,进而导致的后果是,既难以对知识形成系统的记忆,又不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映在答题上就表现出东拉西扯、互不关联和逻辑混乱的通病。
建议:在深刻领会“知识点”的基础上,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成线,找出其中的内在关联点,然后又在此基础上,把“知识线”之间联结起来成面,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在整个知识框架中的定位。这样,我们的脑海中就形成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完整知识结构,进而在知识的掌握和解题中就能进入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的清晰境界。
二、做题训练误区
1.做题越多越好。不少同学认为做训练题越多越好,于是不分良莠,到处搜罗复习题,一个劲地沉溺在训练题的“汪洋大海”之中,直做得头昏脑胀,糊里糊涂。曾听到不少同学抱怨:“我做了这么多训练题,可为什么我的政治成绩总是难以提高呢?”问题就在于盲目地大量做题,没有一个正确方法的指导,其结果是,收效甚微,又浪费了大量时间。
建议:在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下,精选高质量的训练题,做到各种类型的题目都有适量的搭配,难度大的题型份量要适量。
2.动辄对照“参考答案”。很多同学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耐性,做题时略一思考,写下一些只言片语,就迫不急待地翻看该题的“参考答案”。其结果,问题未经深入思考,知识难以全面再现和升华,思维得不到磨练,导致分析与综合能力难以形成,文字表达能力也难以提高。
建议:按照审题——构思——表述的步骤,独立完整地完成一道训练题,在确定再无别的思路的前提下,可参照“参考答案”,找出其中的差距,从中得到解题的启发。
3.为做题而做题。有些同学单纯地做题,做完题就万事大吉。其结果,题是做了不少,但能力却不见有太大的长进。
建议:做完一道题后,经对照“参考答案”,或老师讲解试题答案后,对试题答案的思路进行反思,总结出其中的思维突破口、纵横思路的开启、表述的格式等规律,并以此指导以后的答题,要使每做一道题都能在思维开启、答题技能上受益。如此循环,思维和表达能力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阅读与训练关系的误区
1.只重阅读,不重训练。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多读、熟读、读懂,就可以了,不必花时间、花精力去做题。其结果,读来的知识,因没有经过做题训练的锤炼,而造成印象不深、领会肤浅,进而形成记忆、运用上的困难。
2.只重训练,不重阅读。相反,有些同学认为,教材已读过多遍,不需要再读了,重要的是多做习题。其结果,因知识“回生”,或不能“温故而知新”,因而缺乏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做起题来就显出“底气”不足——或没有知识支撑,或知识运用不准确,或术语表述不当。
建议:把阅读与训练相结合。通过阅读,熟悉并巩固知识,浓缩知识的精华,以此为基础分析试题,使每一个分析都能回归到理论(知识)依据上来;通过做题训练,再现、修补、巩固知识并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熟练地运用知识分析具体的材料,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材料)的结合。这样,阅读与训练就能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阅读来的理论(知识)为训练“导航”,以训练促进阅读,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进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