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上一几节写作课中,我首先提出了写作不能速成但可以训练,然后提出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是阅读,会读书了,也就会写作了。接着又提出写作有秘诀,那就是首先要练好基本功。上一节课我提出了诗词的积累和运用,是提高文学鉴赏力学好写作极其重要的一环,因受篇幅限制,并未展开来谈如何加强诗词的积累和运用,所以本节就如何加强诗词的积累和运用展开论述。如果要对前面几节课进行一个小结的话,那么这几节课的逻辑关系,是按照层层递进、从面到点来讲述的,先讲结论再逐项论证,也是一种写作技巧的运用。
就各种文学体裁来说,诗词是最含蓄的表达艺术。散文是尽量流露的,愈发挥尽致,愈见其妙。诗词则是要含蓄暗示,若即若离,才能引人入胜。所以要提高写作水平,必先提高文学鉴赏力,而提高文学鉴赏力的关键,是要提高诗词鉴赏力,在诗词上下足功夫。
第一节 诗歌是最含蓄的表达艺术
文学是一种以言达意的艺术。在文学作品中,语言之先的意象,和意象所附丽的语言,都要尽美尽善,才能引起美感。言可以达意,但意却并非是语言所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因为语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象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语言是散碎的,意象是混整的。语言是有限的,意象是无限的。
唐朝诗人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当年赴京参加进士考试时,考试的题目是《湘灵鼓瑟》。诗题“湘灵鼓瑟”摘自《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诗句,其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他的妃子因哀伤过度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无尽哀思。
由于考试时限定了题目、内容与韵脚,可供考生发挥的余地其实很小。而面对这样的题目,钱起却灵感大发,当即信笔写下了五韵十句。“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的这首《省试湘灵鼓瑟》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并没有完全说出诗人当时的心绪,然而却有一种凄凉惜别的神情自然流露于言语之外。曲终人杳虽然与江上峰青毫不相干,但是这两个意象却传出了一种凄清冷静的情感。它们是可以调和的,如果只说“曲终人不见”而无“江上数峰青”,或是说“江上数峰青”而无“曲终人不见”,便意味索然了。
诗贵曲,类似的诗歌还有很多,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泪下!”,以及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如果要描写得惟妙惟肖,非得费许多笔墨不可。但是大手笔往往只选择两三件事来写,看似轻描淡写,诗中主人翁的境遇便完全呈现在眼前,栩栩如生。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仅仅四十个字,就把乡村风景描写得真真切切;杜甫的《后出塞》“落日照大地,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寥寥几句话,却把月夜沙场的环境写得有声有色。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塞外沙场的状况还有多少为杜甫所未提及。由此可知,文学上以能表现含蓄最为难得!
第二节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中国诗歌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岁月悠悠,沧海桑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诗歌发端于上古,口口相传后产生了第一部诗集——《诗经》,经汉、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发展到了顶峰。宋人另辟蹊径,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宋诗。
诗歌,或落脚于古代至情,体验古人的闺情婚恋、相思离别、悼亡哀怨;或着眼于礼仪,阐发诗中的宗庙祭祀、婚丧嫁娶、长幼尊卑等政治与生活礼仪;或聚焦于耕读,感受诗中的渔樵耕读之乐;或感觉于饮食,展示诗中的甘醇玉馔,品尝舌尖上的中国味道;或游历于山水,体验诗中的林泉高致、山水情怀;或徜徉于笔墨丹青,在诗的水墨意蕴中感受审美的情致。
品国风,情深意婉,恍若看到漫步于田间的古人身影,倾听余韵之声;感乐府,真挚深切,体味汉代朴质厚重的民风民情;赏唐诗,气象万千,体验大唐盛世激昂奋进的脉动勃发;悟宋诗,理思缜密,领略宋代文化的义理深邃;叹明清诗风之多元,体察寻常巷陌的世情百态。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华茂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品味唐诗,追忆那远去的盛世。那是一个诗意纵横的年代,有最唯美的情怀和韵味,那里,有许多让人念念不忘的名字,有许多让人浮想联翩的梦境,有许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画面。所以,千年以后,我们还能循着那远古的诗句,走向那些田园和大漠、湖畔和山间,在悠然的景致里,触摸生命原本应有的清淡意味。
第三节 如何鉴赏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