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过:
语文至关重要,却难靠应试技巧得高分,需要长期积累,多读、多思、多动笔,提升核心素养,舍此别无他法。
语文是一门积累性学科,前期下的功夫越多,后期越能看到效果!
1:
阅读
诚然,和上补习班和做练习题相比,阅读确实是件费时费力的事。
过去,阅读的效果可能在很多年后才能体现。
但就今天的教育而言,阅读并非毫无功利性。
它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提升人文素养,还能直接提高分数!
近些年来,不好好阅读的孩子,可能连试卷都做不完了。
考试需要更快的阅读速度和更大的阅读量。
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题量:需要阅读的题量比以前增加了5%~8%。
阅读能力就是学习能力。
董卿自小被要求阅读各种经典,至今也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
武亦姝自小饱读诗书,不仅拿下《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还考上了清华。
教育部一再强调:不管语文怎么改革,都不能离开读书。
2: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说和写。
想要出口成章、下笔有神,就一定要腹中有诗书,胸中有成竹。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内容,书背多了,自然能够随意应用。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古诗词等,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语言素养基本功。
特别是高中新课标,将古诗文背诵篇目从14篇增加到72篇!
语文已经成为考试中的“拉分王”,背诵更是最容易得分的学习能力!
千万不要轻视背诵,对于老师布置的每一项背诵内容,都必须认真完成。
背诵其实不难,只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就能切实提高背诵效果,事半功倍。
3:
日记
写日记,是一种有仪式感的语文学习。
把每天发生的事情、特别的心情、新奇的发现等等都记下来,不仅是为了记录生活,更是为了积累素材。
日记写多了,就不怕写作文了。
有一位老师所带的学生,占据了全区的前17名,而这个区一共有3000多名六年级毕业生。
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
一是读书,大量阅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
能被学进去的知识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主动吸收的。
林语堂先生就说过:
故教小学生作文,只须教写日记;
日记写得好,能小能大,能叙事,能描写,能发议论,论文可不写而能。
写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在写作过程中,更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我约束力和意志力。
什么都能写,可以写长也可以写短,可以写段也可以写句。有感而发,只要孩子喜欢就行。
4:
积累
笔记本、错题本、摘抄本。
前两个本子我们都知道用途,但说到“摘抄本”,未必都了解该怎么用。
所谓“摘抄”,就是积累各种素材,写作时可以化为己用。
积累好词好句。
平时阅读时,最好在旁边放个本子,看到特别精彩的词语和句子可以顺手记下。
也要形成一种习惯,一旦读到金句,就要记在脑中,然后整理到摘抄本里。
积累写作素材。
作文源于生活。想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情感。
留意观察生活,当身边出现值得写进作文里的素材时,就要留意事件的经过与细节,然后一一记录进摘抄本里。
除了所见所闻外,还可以记录一些时事热点、名人故事等等。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善于积累的孩子,会学得更轻松,更高效。
5:
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问的源头,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感受,学会从中发现无限的乐趣。
引领孩子回归到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学会做家务事,了解人情世故,学会分辨是非。
俗话说得好: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想要学好语文,光靠听课做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内心。
既可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懂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理解与感受,是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两件事。
而这两种能力,都需要从生活中习得。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走出课堂,孩子才能接触到更大的语文。
睁开眼睛去看世界,敞开心灵去发现,生活处处即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