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中国对人才的渴求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而基础教育是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的基石。学校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终落脚点。那么,现在学校应该是什么样才能让学生能够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我们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为它的构建添砖加瓦。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创始于1988年,其主题是“主观幸福感”以及个体如何获得“持续的幸福”。由传统心理学注重“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研究领域包含满意、希望、乐观主义、愉悦和参与感,他的关注点是积极的特性,譬如友爱、勇气和创造性;以及美德,譬如公民意识,宽容以及责任感。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获得“持续的幸福”。并将“严谨”与“实验”引入到了“持续的幸福”研究领域。它强调应该是“描述”而非“规定”我们如何才能让个体获得“持续的幸福”,并且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潜能。这门新型学科的重要内涵就是,若仅仅以寻找幸福为目的,人并不能获得长远的幸福,必须充分认识到幸福的来源是截然不同的:某些幸福源自短暂的愉悦体验,某些幸福源自生活中的意义和目的、自身潜力的开发,以及“我们是属于世界的一部分”的感觉。如若我们拓展的自身突破的自我施加的限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愉悦之后,我们就会实现“持续的幸福”。
赛利格曼对幸福的“PERMA”模型修订后形成PERMA——关于幸福的新理论。包括5个互相独立的部分:积极情绪、参与感,人际关系、意义、成就。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精力。
参与感(Engagement,或者是人们常说的“陶醉”):指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手头的任务上,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日常琐事的感受,从而获得幸福感。
人际关(Relationships):健康有序,互相关爱,并且相互支持的人性关系对我们一生的幸福都不可或缺。
意义(Meaning):既为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人提供了方向感,研究发现相对于“追求令人愉悦的目标”,“追求有意义的目标”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成就(Accomplishment):包括成绩成功,也包括晋级所能磨练精湛的技艺,从而实现毕生目标,锤炼自己的竞争力。(这是赛利格曼幸福模型中最新加入的一部分)
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就是将持续幸福模型的五大因素:积极情绪、参与感、人际关系、意义、成就结合起来,应用到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
现在盛行的“考试工厂”的固有思维不仅剥夺了教师的专业性,同时也让孩子无法体会到学习中蕴含的好奇感和趣味性。为使学生的成就水平实现最大化,必须提倡自律。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于2005年在《心理学科学》发表了开创性的自控对智商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智商而言,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更加准确的预测学生在大学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将“坚毅”品质认定为预测成就的最有利证据。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总结性的指出,智商只是人类所拥有的数种智力之中的一种,如果学校不去全方位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其中包括创造力个人以及道德治理这些品质,或许终其一生都隐匿不现。塞里格曼强调学校通过“积极教育”既可以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同时也能教授幸福和品格构建。
积极教育的根基是“行动的完美”。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并且亲身实践,他才会有较强的参与感,才会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借此个体方可获得最高程度的成功与“精通”。教师和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满足于“还好”,而是要尽己所能做到“最好”。
积极心理学强调有效利用社会传染中积极情绪行为。“社会传染”是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情绪将会在人群当中相互传播。他既适用于积极情绪的行为,也适用于消极情绪的行为。而提升积极情绪而非消极情绪在群体内传播的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有赖于我们要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每天与他人之间的联系。高质量的联系会大幅激发积极情绪,提升人们互相帮助的可能性,提升个体坚持完成任务所需的能量,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任务绩效。在与人相处时要注意传播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情绪,避免自己陷入到“腐蚀性”的人际关系中,让自己感到“一文不名”。不要抱怨,更不要共同抱怨,这必然会导致负面向下的螺旋。
要培养提升幸福感的习惯。避免“习惯化”的不良影响。所谓“习惯化”,就是说人类对于积极体验的适应,要快于消极体验。也就是说良好习惯带来的愉悦,其消失的速度要远快于恶劣习惯所带来的痛苦。 为了避免我们对于积极情绪的自动适应,要改变我们的习惯,不要遵循过往的套路并不断重复。比如,当人问你“今天过得怎样”时,不是,每次都积极的回答“不错”。要有意识的深思熟虑之后再回应。如果有意识的去改变我们的某些习惯,就可以有效地降低“习惯化”的影响。
避免“镜像痛苦”的戕害。 人类的大脑会镜像感受他人的经历,这种能力将会让我们受到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的社会传染的影响。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我们可以提升自己螺旋上升而非螺旋下降的概率。尽量少受消极性思维影响。
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性很多,未来的社会也难以预知,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他们二十年后能够适应新时代的生活,仅有的固化知识远远不够,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有终身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有积极的应对心理,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能获取“可持续的幸福”。因此,学校应该转变为能够为孩子提供工具,以便他们设计自己未来的场所。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们做好迎接未来安全生活的准备,还要给他们灌输一种希望感以及面对不确定时的心理弹性,除此以外,他们还需要乐观合作,创造力,情绪,智力和动机等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