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学》研读(第3讲:释明明德、亲民)

大学研读(第3讲)

教学内容:解读《大学》传一释明明德、传二释亲民。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 理解传之首章,释“明明德”,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本性,厚德修身;

《大学》第二章解读

《康诰》曰①:“克明德②。”

①《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五经之一的《尚书》是记录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著作,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

据传为周公封其弟康叔于殷地时所做的文告,即康叔上任前,周公对他的训辞。

②克:能够。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原文】

《大甲》曰①:“顾諟天之明命②。”

【注释】

①《大甲》:即《太甲》,是《尚书·商书》中的一篇。相传为伊尹所作。太甲,又称大甲、夫甲,商汤之孙,外丙、中壬之侄,商代第四位君王。太甲即位后,不遵汤法,暴虐乱德。伊尹将他放之于桐宫,自己摄政当国。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便又将他迎回亳都,还政于他。

②顾:顾念之意。諟(shì):此。明命:坦荡正义的禀性。

【译文】

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帝典》曰①: “克明峻德②。”《帝典》曰:“克明峻德。”

①《帝典》:即《尧典》,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记载了唐尧(即尧帝)的功德、言行等。

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通,是崇高之意。

【译文】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皆自明也①。

【注释】

①自明:自己去发扬光明的德性。

【译文】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解读】

此篇是《大学》“传”的第一章,解释的是“明明德”。即解释了“表现我们本性当中那种聪明睿智的力量”是什么意思。

《康诰》曰:“克明德。”

《尚书.周书.康诰》:“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此为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尚书.商书.太甲上》:“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

《帝典》曰:“克明峻德。”

《尚书.虞夏书.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古本《大学》与朱子的修订本,所排列不同。朱子一改编,就成问题了,传与经乃有所出入。

《帝典》,是主宰的规范,即如今之大法。以尧、舜为标准模范的人物,故曰“帝尧、帝舜”。《尚书》以二典(《尧典》、《舜典》)作为主宰之大法。

《康诰》、《太甲》及《帝典》,三篇皆出自《尚书》。此为三句、三件事、三个境界。《康诰篇》说:“要能彰明本有的灵明德性。”《太甲篇》说:“要常审视天所赋予我们的德性。”《尧典篇》说:“要彰明人生最高的德性。”这三句话都是说,要使自我明悟那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

一、“克明德”(《康诰》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克”,能;“明德”,即本心。“克明德”,能明德,即明己之德。自明,才能用有德者,能慎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二、“顾諟天之明命”(《太甲上》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顾”,常目在之,同“观自在”之自在。“諟”,同是,此也。念兹在兹,眼睛在看,不离。在天之明命,“在天曰命”,明命,体。必先有以自明。

三、“克明峻德”(《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克、明,皆功夫;“峻”,大也,“峻极于天”。天德,天有好生之德,尊生,仁也。尧则天,“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克明峻德”,能明天德,尽性,发挥性的本能。去私,则天,法天,天无私覆。

皆自明也:必得“自明”,别人是帮不了忙,爱莫能助的。“君子以自昭明德”(《易.晋》),皆非外求的,乃是与生俱来的明。每个人皆富有无尽藏,不必自外求。成功,皆自强也。

作为一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把自己原来就有的良好品德,发扬光大起来,是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无论书经中的康诰、太甲、帝典等篇,都有这样的提示,可见明明德的功能,在管理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修己便是修治自己,把自己原有的善良本性,发挥出来,也是一种潜能开发。修治自己,把自律的功夫做好,才能够依照不要人家管的需求,一方面管理者无为,一方面被管理者自己管好自己,不做不好的事情,以符合管理的要求。

管理者修己,做被管理者的模范。被管理者才会心悦诚服地自主,把自己管好。双方面都修己,自然容易彼此配合。

人性不喜欢被管,人性化管理最好的写照,应该是“管理者无为,而被管理者却能够不为恶。”不为恶有赖于明明德,是自己由自觉而自律。只有自己确实把自己管好,才有资格不受管。

无为的先决条件,是大家都能够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各人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才有把握实施无为的管理,而收到无不为的良好效果。

这一篇传文的重点有三:

1. 明明德是管理的良好基础,人人都应该加以重视。

2. 管理者以身作则,首先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和行为,做为被管理者的表率。

3. 被管理者也应该讲求明明德,在不喜欢受管的情况下,表现出不肯为恶的德行。

《大学》第三章解读

【原文】

汤之《盘铭》曰①:“茍日新②,日日新,又日新。”

【注释】

①汤:历史上的商汤。盘铭:刻在金属器皿警示语言或是箴言。这里的金属器皿指的是商汤的盛水的器具。

②茍:假如。新:本义指洗澡时除去身上污浊的东西,清洁身体,在这里是精神层面的弃旧革新。

【译文】

商汤王刻在盛水的器具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

【原文】

《康诰》曰:“作新民①。”

①作:激发。新民:使民新的意思,弃旧从新,弃恶从善。

【译文】

《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

【原文】

《诗》曰①:“周虽旧邦②,其命维新③。”

【注释】

①《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②周:周朝。旧邦:旧有的国家。

③其命:在这里指周朝所秉承的天命。维:助词,无意义。

【译文】

《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

【原文】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①。

【注释】

①是故:因此。极:完善、极致。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三句是商汤在他的《盘铭》中刻的几句话。在古史上,商汤因为夏桀的残暴不道,才不得已起兵革命,最后推翻了桀的统治,自己建立了新政权,代号为“商”。商汤虽然取得了江山,但他不敢自恃自傲,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个字刻在自己常用的盛水盘上,作为座右铭,以便随时警诫自己,反省忏悔,注重心身持正,内外兼修,使道德的修学做到日新日日新的状态。

“内明”的“日新”,是要天天反省,止欲生悔,念念在心,不离道德,达到无欲无私、道成德就的境界。“外用”的“日新”,要全心全意地舍己奉献于国家人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健康。

本段文中反复运用了“四个日”、“三个新”,其意深邃。也就是用道德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洗心革面,推陈出新,使人心灵中达到“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的升华状态。修养道德就要从日常点滴做起,大作之于细,难作之于易。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就必然会天天向上,日日进步。因此,商汤把这句话,镌刻在水盘上面,以便每饭不忘,好随时提醒自己。

古代所说的“盘”,是,它的造型特点是圆形浅腹、圓足、有耳,是供王公贵族饭前饭后洗手之用。这与朱熹解为浴盆截然不同。)

《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这段文字是《诗经·大雅》中推许周武王的革命成功,赞颂文王的功德。“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两句,是说周原来是殷商末代的诸侯小国,但因殷纣王失道离德,失信于民,周王遂率领诸侯革命,建立了周朝。

但历史的交替必须遵循天道自然,顺德为昌,不能重蹈商纣的覆辙而误国害民。“作新民”就是要以德教化于民,使民心日新,民风日淳。要重新以道德整治国家,使君臣民上下,做人做事都以德为准则,决不能再像殷纣那样无道。)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曾子引用这前面三句话得出结论,“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就是说:真君子之所以能成就道德,没有哪一点进步不是穷尽极力地随时反省、悔过迁善、改过自新、刻苦磨练而成就的。

换言之,一个真诚的道德实践者,从来都是不自欺心,不苟且偷安,不自我原谅,说到做到的大志大愿者。他们在道德面前,都是心怀坦荡,以抽茧剝丝般地清扫心灵中的尘垢,使自己达到性命升华,德圆道成。只有彻底的“悔过自新”,终会达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性明境界。

学习札记:

传之首章议品性,克明峻德为使命。

顾念天赋持本真,捧读圣贤敬尧舜。

内明日新记盘铭,外修功德勤反省。

鼎故革新去污垢,天道自然心灵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学》研读  研读  研读词条  明明  明明词条  大学  大学词条  《大学》研读词条  
教师

 1沁园春·雪1

课  题1:课型新课备课时间星期沁园春·雪课时第1课时授课时间教  学目  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