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卖油翁被编入教材,为何偏偏删去最后一句?...

无他,但手熟耳。想必这句话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别人称赞自己的时候,抛出来这一句文绉绉的话,显然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其出处。这句话来自于欧阳修的《卖油翁》。虽然《卖油翁》最后一句话大家很喜欢用,但是对于学生们来说,这篇文章作为熟读篇目显然代表了痛苦的回忆。

但在被选入教材背诵时,教研组们却删除了卖油翁的最后一句。那么这又是何原因呢,这背后显然另有隐情。对于这个决定,专家们表示,倘若不这么做,恐怕学生们背完就不学了。

《卖油翁》这篇文章也没有讲述什么大道理,不过是欧阳修分述了两个人。用开头的那句话便可以概括作者想要阐述的理念:无他,但手熟耳。欧阳锋这是在劝说学子向老百姓学习,相信熟能生巧的道理。

故事里,欧阳锋是采取借古讽今的手法,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唐肃公,虽然是位诸侯王,但是他最擅长的反而是射箭。当时的天下人都追捧其为神射手,当然这位唐肃公自己也是自鸣得意,动不动要出手秀一秀自己的出色弓艺。

一天,他在箭场里射箭,十发箭射出去,中了九箭。唐肃公自己自然是得意的很,这时候旁边一个卖油翁不动声色的看了老半天,却只是略微点了点头。

唐肃公已经习惯了身边人的吹捧,对于这个不识相的卖油翁,自然是极其不满。所以他直接责问,难道我的箭法不行?意思是你就点点头,而不夸上两句,是不是看不起我这位大王。可卖油翁却来了句:无他,但手熟耳。

唐肃公大怒,认为对方在轻视自己,可未曾想,这位卖油翁却用自己注油入壶而不漏的功夫,和国君射箭相比。他表示,自己这注油的本事,照样是一天天练出来的。同样是无他,但手熟耳。

故事很简单,无非是渲染熟能生巧的道理。而历史上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可是,最后一句话却让古代那些读书人有些不满。这句话就是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就像今天的故事会一样,到了结尾,作者要用一句大道理来作结,而欧阳锋这句话是将故事中两个人的对话,衍生到了历史上庄生所谈的两则典故: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

前一个倒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后一个却成了读书人眼中的禁忌。

轮扁斫轮讲的是一个叫伦扁的人,家里世世代代做轮子,所以做的车轮就连皇帝见了都说好,可是,这个做轮子的工匠,却跑去劝诫喜欢死读书的齐桓公。

他对皇帝说,他读的这些书,都是前人留下的糟粕之物罢了。也就是真正的真理,不是单纯靠着死读书可以学得的,而必须要实践出真知。

故事讲述的道理固然没错,可是倘若细细追究起来,在一些知识面尚未健全的学生看来,是不是就意味着,读书无用,他们所看的皆是前人所留下的糟粕。

所以,碍于这种可能性,专家们干脆删除了这一部分,让学生们等到能够领会的时候,自己去翻开原生态的《卖油翁》,理解最后一句话究竟要劝导世人学习什么,抛弃什么。

对于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这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一件事。中学时代,我们播下了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而哪怕是先贤之作,同样是存在容易误解和难以领会的部分,所以,这时候老师的领导就显得很有必要。那么,在大家看来,卖油翁最后一句的删除,究竟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编入  编入词条  删去  删去词条  偏偏  偏偏词条  教材  教材词条  为何  为何词条  
教师

 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

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一.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做法(一)新授课“两型三步四环节”l  新授课·正课课型:学议讲练1、第一步:预习。l 环节一:编制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