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觉得有点困惑,做了大半辈子的教育,这些年的压力似乎越来越大,对教育的理解,随着经验感受的积累,也变得越来越纠结。
原先似乎清晰明了的教育大道理,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中,变得如此地不合时宜,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知道教育不能唯分数、唯升学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唯”就难以生存。
看着每一次学生考试的质量分析,细数着每门学科的排名顺序,内心深处也确实有一种隐隐的不踏实感。尽管学生成绩排名不断在攀升,但自己心里头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不是因为考试成绩不重要,一所好学校、好教育,没有过得硬的学习成绩也是有问题的。但在学校师生上上下下争成绩的同时,教育中隐性的深层内涵,渐渐地移离于我们的视野之外,我们的聚焦与关注点,除了学生的学科成绩之外,也变得越来越狭隘专一。
也许,教育不能什么都想要,聚焦学业成绩,确是每一所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如何能让学生取得并持续地能有“好成绩”,这不仅是靠学科层面的教与学,更需要深层的规范、能力、素养、意志力、品格的培养。这些教育的深层目标,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我们专注学科知识的考试结果时,有没有成为师生有意识的关注点与追求目标。
教育过程中对学科成绩的关注无可厚非,但教育的起点与终点都不应是学科成绩。
教育的起点应是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通过系统性的知识探索与建构过程,形成对知识的阶段性理解,并在这一无终点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可持续的学习习惯、态度、方法、能力、素养、毅力韧性、意志力、创新想象力、批判性思考力,最终是孩子品格人格成长的结果。学科成绩只是这一过程中阶段性的部分成果的测试指标。
对教育深层内涵与目标的追求,其实会更好地促进学科成绩的提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习惯规范、态度方法、能力素养、品格人格是一个孩子终身学习力的基础。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构建看作是一个孩子成长全方位的立体人格形成过程,既要确保知识点的落实,又要关注方方面面的素养形成。成绩之后的隐性价值,才是教育人最应放心上的。
理想的教育,其显性与隐性的目标不是互相排斥、非此即彼的对立物,而应是内在深度融合贯通。外在好成绩是内在好素养品格的展现。
二者的统一,才是好教育的标志,好成绩的取得,不该也不会仅仅是“题海训练”、加班加点、老师家长管卡压逼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也是不可持续的。真正的好成绩,是教育过程良性循环的自然成果。让师生家长真正去关注教育深层内涵的发展,让孩子们能持续不断地晒出一张张亮眼的学业与人生的“成绩单”。
作者 | 林敏(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
编辑 | 朱清
关注“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