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要用中国妈妈的心态把孩子送出国

本文为《经济学家告诉你》原创首发

自从我写了一篇《我为什么要把孩子出国》(原文发表于《证券时报》专栏2016.5.30,别名《争什么争,不就是个一本吗?》),就有很多朋友加我微信好友,一起来讨论孩子适合不适合出国的问题。据说,出国的中介收费是3-5万不等,高考填志愿的收费也已经上万,不过我还没有开启商业模式,免费咨询,便宜无好货,你大可不必对我的建议太在意。

其实说真的,我觉得孩子没有什么不适合出国的。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也就越没有不适合出国的情况。有个朋友在“分答”上问我,孩子初一了,将来想出国的话,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我觉得就是属于这一种情况。还有六年时间,教育的导向完全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孩子至少50%可以在六年内被教育成为“适合”出国的样子。

所以我发现,其实适合不适合把孩子出国的,是家里的爸爸妈妈。我这样的年纪,臭脾气已经养成四十多年了,加上能够有实力把孩子出国的父母,一般来讲事业也都不错,所以自信心是相当强的,这时候基本没可能再有什么改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不是孩子孩子他妈。

我遇到的两类中国妈妈,我觉得不太适合把孩子出国

第一, 老是问“国外哪个大学最好?”的妈妈不适合。大家都知道有大学排名这一说。这是市场公开信息,她这么问我,说明她也不太相信这类排名。既然大家都不太相信这样的排名,其实说明大学排名是不太靠谱的一件事情。首先是各种排名的侧重不同,一个大学在不同排名榜上次序不同,其次即便一个大学的排名在各个排名榜上都是第一名,也不见得其各个学科的排名都是最好的。你的孩子是在一个综合排名第一但是专业排名不靠前的大学念书呢?还是到专业排名第一但是综合不靠前的大学去呢?这就是个人偏好问题。

而且,这还不是主要的问题。实际上,追求“最好”的大学的心态完全是国内应试教育的结果。把语文数学物理的考试成绩加在一起排名,一二三四五地分个高低上下,是中国妈妈习以为常的观察孩子努力与否的方式方法。但是到了国外,分数固然有,但完全不精确(比如德国的分数就只有七八档),把不相干的专业分数放在一起算总成绩,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教授,都是不可理喻的评价办法,所以没什么人把这样的考核当一回事。

你把孩子出国,却是按照中国思维追求“最好”的,那么又何必把孩子送出去呢?

第二, 对孩子的生活还是喜欢事无巨细“掌控”一切的妈妈不适合。有妈妈群在讨论应该给出了国的孩子开一个什么信用卡,我大吃一惊。当年我出国的时候,不是自己拿着护照去DB开的账户吗?怎么这个事情都要中国妈妈来操心呢?原来中国妈妈有个小九九:“孩子出国了,花的是妈妈的钱,万一乱花钱,怎么办?”所以用自己的名义办一个国内银行的信用卡,孩子花钱每一笔自己都知道。这不是很保险吗?

这样的心态要不得。孩子年满十八就是成年人了。你愿意给他钱,给了的就是他的钱,没给的不是他的钱,不存在“还是花妈妈的钱”的说法。一个成年人花钱,每一笔都要被别人知道,这样一定不会让你的已经成年的孩子感觉很好。反过来讲,如果他感觉很好,也是他不够成熟的标志。最好在国内就改掉这样的习惯,而不是孩子出了国,反而去强化这样的习惯。

其次,孩子需要尽早学会如何合理地安排收和支。很多妈妈自己的家庭理财就是一笔糊涂账,追根溯源就是当年没有打好经济学基础,当然我们这样的年纪的人可以原谅自己,因为我们当年也没有真正的经济学教育,我们的收入基本填了肚子,也没有理财的需要。但是我们的下一代,应该比我们好一点儿,是不是?

 

出国念书,最好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脱离父母温软的怀抱,尽可能独立自主地面对生活。以我目力所及,德国孩子在这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孩子,如果中国妈妈还是带着原有的心态把孩子出国,那么或许是适得其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出国  出国词条  心态  心态词条  妈妈  妈妈词条  不要  不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