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试讲稿..................................................................................... 1
2、包身工试讲稿.............................................................................................................. 4
3、别了,“不列颠尼亚”试讲稿....................................................................................... 6
4、采薇试讲稿................................................................................................................. 7
5、大堰河──我的保姆试讲稿......................................................................................... 9
6、短歌行试讲稿............................................................................................................ 11
7、故都的秋试讲稿......................................................................................................... 13
8、寡人之于国也试讲稿.................................................................................................. 15
9、归去来兮辞试讲稿..................................................................................................... 17
大家好,作者作者薇公众号是:学姐考编 ,高中语文试讲稿记录了109篇,面试逆袭、成功上岸,一直创新、从未改变。!!!!!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试讲稿
我们今天来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标题里有个地点——奥斯维辛,大家对这个地方了解吗?有没有同学通过课前的预习简单地介绍一下“奥斯维辛”是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在波兰建立的一个集中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短片,我们来了解一下奥斯维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放视频)
看完这段纪录片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啊?(恐怖、残忍)想必大家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那里曾经就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死亡工厂,人间地狱,也为世人所熟知。
题目说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这个问题大家先不用急着思考,让我们通过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1. 题目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什么新闻,那么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
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想想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又是通过谁的视角写的?
写了奥斯维辛的恐怖、可怕。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用一张示意图说明。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产生了恐怖可怕的感受与反应,记者罗森塔尔对这些参观者的感受与反应进行观察和记录,用这种特殊的视
1/19
角向世人展示了奥斯维辛的恐怖与可怕,同时也成就了新闻史上的一篇佳作。
2.那么参观者在集中营里参观了哪些地方?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请大家从7-15段寻找答案。
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地方有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实验室——纪念墙——以及绞刑室。下面我们就跟随参观者的步伐,一起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这几个地方。同时体会一下参观者当时的感受和反应。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两张图片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臭名昭著的毒气室和焚尸炉,这些残忍的杀人工具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又何止千万,他们只是千万中的一个,正如作者所说“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参观者便感到“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那么现在大家看到的成堆的鞋子和头发都是死难者们留下来,可以用堆积如山来形容,前面的纪录片我们也深有感触,无怪乎参观者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这两张照片便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拥挤的女牢房(一英尺=30cm,六英尺=1.8米,3英尺=90cm),有谁能想到这样小的盒子里面每个都曾塞进去5-10人。面对这些非人的折磨,参观者们“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张图里的建筑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最臭名昭著的建筑之一——人体实验室,纳粹军医曾经在这里用各种难以想象的工具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的实验,这些实验实在令人难以启齿就连我们的参观者也“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
这两张图片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用于纪念死难者的纪念墙的一角以及部分遇难者的照片,其实照片中的死难者只是极少的一部分,那么奥斯维辛集中营里面还有不计其数的死难者们他们没有姓名,没有照片,甚至没有任何的资料可查,那么看到这些照片怎能不引人注目,发人深思呢?
最后这两张图片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绞刑架,长长的的绞刑架下曾经有多少冤魂挣扎着,窒息而亡,看到它就连参观者也感到被窒息。
3.通过跟随参观者的脚步,我们发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和纳粹的恐怖可怕、泯灭人性,可是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
2/19
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毒气室和焚尸炉 →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说明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即使在恶劣的情况下下仍然怒放)
1.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
2. 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
3.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
4.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的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的恐怖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铭记住历史和灾难,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在写法上,这是以乐景衬哀情。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与当年暗无天日、惨绝人寰的集中营形成对比。
主旨上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和平安宁的渴望:如果当年没有发生战争,没有杀戮,是不是在这里遇难的人现在也应该如此快乐而幸福。
回到最初的问题:奥斯维辛为什么“没有什么新闻”?没有问题为什么还要写?
大家想一想一般新闻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什么?——一般新闻讲究“时效性”,就是要新鲜,要快、要及时,而就如我们刚才所学的那样,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为世人所熟知。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因而没有
3/19
什么新鲜东西可报道,所以作者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记者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去揭露罪恶。
小结:
大家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和平)虽然二战离我们已经越来越遥远了,可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应该以史为鉴,珍爱和平。这是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
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爱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2、包身工试讲稿
芦柴棒的故事(17-20)
有一位包身工,咱们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知道她十五六岁,有一个外号叫“芦柴棒”,她为什么会叫“芦柴棒”,那是因为她瘦得像芦棒梗一样。就是这样一位女孩,当她生病时,会得到怎样的“医治”?(17-20段)
请一个同学朗读,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
(1)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芦柴棒生病挨打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 (“打杂的”凶)
(2)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抓、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抓、摔、踢、泼四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
4/19
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3)有一个动词是描写“芦柴棒”的,是哪一个?
明确:跳
身体没力,却能跳起来。强烈的对比使这个场面描写达到了高潮,寒风的冷,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相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悲惨。“这样的情况每个包身工都会遭遇到”“这只是常有例子的一个”:点出了芦柴棒遭遇的普遍性和包身工的可怜。
(4):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
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小福子的故事(27-32段)
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27-32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 (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朗读。
包身工在任何时候都要工作,那么在工作时又会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说上面是借芦柴棒的事来反映的,那么这里是借谁来反映的——写“小福子”受惩罚。
A: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 ——整好的烂纱没有装起
B: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殴打、顶皮带盘心子
C: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 ——拿莫温、东洋婆、带工老板
D: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 ——两个小时以上
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她只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