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莺[注]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4.下列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三字是全诗诗眼,暗示流莺对自己的命运漠不关心。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5.诗人托流莺以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
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感皇恩·别情
赵 企
骑马踏红尘①,长安②重到。人面依前似花好。旧欢才展,又被新愁分了。未成云雨梦,巫山晓③。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杳。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故人何处也?青春老。
[注]①红尘:既指繁华长安,也指遍地落花。②长安:京都。③未成云雨梦,巫山晓:典出宋玉《高唐赋序》,这里借巫山云雨典故,暗喻与故人相会时短的怨恨之情。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该词风格悲凉深沉而又高远雄浑,表现手法多样,尤其在布局谋篇方面更具特色,它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B.词的上阕写与故人久别重逢的相聚之欢,但欢不掩悲;词的下阕抒写才相逢又分手远去的悲苦心情。
C.“未成云雨梦,巫山晓”,意思是说:与久别之人还未能很好地再续前缘,就被无情的黎明破坏了。
D.词人寓情于景,心情凄凉,摧人心肝:千里作远别,已令人心痛肠断;穿行于关山古道之间,回头怅望京都高城已不可见。
E.“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运用典型的移情手法,把离情别恨交付给落花,交付给啼鸟,无可奈何中又见词人开朗的性格。
15.简要赏析下阕前五句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6分)
答:
I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词以“疏雨洗天清”简淡起笔,通过描写秋雨疏落、一洗天地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新爽朗的情感基调。
B.“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是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秋的到来。
C.“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D.“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E.“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独自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15.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IV.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两句中的“轻”与“重”是相对的,作为黄金无疑是重的,但能揉而破之化为飞入翠叶丛中的万点黄花,不论在事实上还是感觉上都是轻柔的。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桂子,还是“人之水镜”——乐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末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却无情”三字暗含了作者对桂花的抱怨和不满情绪。
D.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E.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15.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V.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 旧
陆 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V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②。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是纯粹的客观描写。
B.“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C.“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神情恍惚,怀人不见而有泪空垂。
D.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E.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15.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本诗中“乐忧”的理解。(6分)
答:
VII.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昭华三弄临风咽”,“弄”有两层意思,一指玩耍,把玩,又指一曲为一弄。咽,谓箫声幽咽,如泣如诉。
D.“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容枯槁,其中“撩乱”“折”又与“好风”“临风""相呼应。
E.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15.“好风碎竹声如雪”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赏析此句的妙处。(6分)
答:
VI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②。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时作者罢居上饶。②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此借喻安抚民心。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开篇入题,点明蜀道艰险与行客身份,言浅情深,意境高远。
B.“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两句表明作者对友人以多病之躯远赴蜀地的忧虑牵挂,表达不忍离别之意。
C.“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承上启下,劝勉友人不必伤别,引出下文对荆楚风光的描述。
D.“赤壁矶头千古浪”化用苏轼词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要像苏轼那样胸怀壮志,入蜀建一番功业。
E.“梅花”“雪深”点明友人入蜀时间,同时也以梅花比喻自己和友人之间高洁不渝的真情,余味悠远。
15.“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IX.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青玉案·邻鸡不管离怀苦
黄公度①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②残别袖燕支雨③,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黄公度,福建人,此时在泉南任职期满,秦桧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临安。②裛yì,沾湿。③燕支雨,夹着胭脂的泪水纷落如雨。
14.下列对本词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运用了拟人手法,以对报晓邻鸡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离开的心情。
B.词中“霜桥月馆,水村烟市”以想象虚写时空变换转移,极富形象性。
C.“愁千缕”表面指奸相当道前途未卜之忧,深层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
D.词的结尾意境深远,词人将难言之隐、入骨之痛都寄寓在独立不言中。
E.本词词风柔美,格调闲雅,缠绵悱恻,显示出婉约词含蓄细腻的特点。
15.“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该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X.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寒食江州满塘驿①
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②树花应满,复见吴州③草新绿。
吴州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吾肠。
[注]①满塘驿:江州的一个小驿站,是宋之问被贬钦州过江州时停驻的地方。②巩,即巩县,在洛水西岸,是洛阳的东大门,世称“东都锁钥”。③江州古属吴地,故诗中称江州为吴州。
14.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寒食节为清明节后一日,在这一天需禁烟火,只吃冷食。
B.首联虽只字未提遭贬之事,但通过“洛桥边”与“庐山曲”的对照,失意之态清晰可见。
C.颔联作者触景生情,眼见京洛之地此时已然满树繁花,作者不禁,心生怜爱。
D.颈联先重复“吴州春草”以承上启下,引出思归之情,直抒胸臆,感情深沉痛楚。
E. 本诗前四句以乐景衬哀情,感慨今日的沧桑,语言平淡朴实,流露出遭贬南行的惆怅。
15.这首诗的尾联跟李白《早发白帝城》以及郦道元《三峡》结尾一段,都写到猿声,但所起的作用不同,请分别简要分析。(6分)
答:
X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C.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D.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时至冬至,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15.诗眼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本诗第一联中哪个字是诗眼?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
X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南轩松
李 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14.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开头就写它是一棵“孤松”,接着又写它的枝叶繁茂,塑造出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松树形象。
B.诗的首联运用衬托手法,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枝叶稠密、四季常青、昂首天外的壮丽景致。
C.颔联运用“清风”“潇洒”“日夕”等有巨大气势或大起大落的动词,使诗意具有迅猛阔大气势。
D.颔联写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为下文期盼“孤松”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做铺垫。
E.颈联通过对松树恶劣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的高大苍翠,“染”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15.诗歌的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答:
〖诗歌专项训练第一组〗
I.14.BD解析:B“流莺对自己的命运漠不关心”错误。“不自持”表明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的辗转幕府的生活。D根据“良辰未必有佳期”可知,流莺并没有实现本意。15.参考答案:①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②诗人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③诗人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到作者与流莺之间的对应点。在本诗中这种对应是相似性:流莺的巧啭与作者的过人才华、远大抱负对应,流莺的四处飘荡与作者辗转仕途、沉居下僚对应,流莺“巧啭有本意”却“良辰无佳期”与作者苦寻报国之路却终无所遇对应。在这里,流莺就是作者的化身。
II.14.AE解析:A该词没有“高远雄浑”的风格特点。E“又见词人开朗的性格”,词中无此信息。15.参考答案:①翻越穿行于迢迢关山古道,京都高城已不可见,如仙的美人已隔在云天之外,词人将摧人心肝的离愁别绪寓于关山古道、京都高城之中,抒写才相逢又分手远去的悲苦心情。②花自飘落、鸟自啼鸣,词人把离情别恨交付给落花、啼鸟,抒发胸中的无可奈何之情。(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解题思路〗这首词的下阕抒写才相逢又分手远去的悲苦心情。“千里断肠”三句是寓情于景,凄凄凉凉:迢迢千里作远别,已令人心痛肠断;穿行于关山古道之间,回头怅望京都高城已不可见,如仙的美人已隔在漠漠云天之外,这更摧人心肝。“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二句则是直抒胸中的无可奈何之情:把离情别恨交付给落花,交付给啼鸟。这是典型的移情手法,用花自飘落、鸟自啼鸣象征“人生聚散无定,一切都由它去吧”的消极心绪。
III.14.AD解析:A情感基调概括有误;D不是设问,应是反问手法。15.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评分标准:每点3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IV.14.CD解析:C“却无情”看似抱怨,实际上表现了对桂花的喜爱。D“拟人手法”有误,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对比或反衬”手法。15.参考答案: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高风亮节,令人崇敬欣赏。(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词中的景物形象,可从色彩、形态、香气三个方面来考虑。
V.14.AC解析:A“儒雅谦恭”有误;C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15.参考答案: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VI.14.AD解析:A“集”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涧中寂寞,仿佛秋天的肃杀之气独居于此。D“是从听觉上写”错误,这是从视觉上写的。15.参考答案:①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②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VII.14.CD解析:C“弄”,一指奏乐,又指一曲为一弄。D并非“侧面”,也非“形容枯槁”。15.答案示例一: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衬托出词人此时内心的清静适意。答案示例二:这一句写笙声之妙。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同时以色写笙,以雪的洁白纯一来表现乐音音色纯净、意韵清冷。同时,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评分标准:解说诗句2分,表达效果2分,表达情感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VIII.14.BD解析:B这两句前有“还自叹”,表明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现自己身体多病,加上被罢免官职,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D应是表达了诗人希望友人面对人生困境要有乐观旷达的心态。15.参考答案:①“东北看惊诸葛表”,运用了诸葛亮给刘禅上《出师表》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期待好友李正之能像诸葛亮那样坚持北伐,让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同时寄托了作者不忘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②“西南更草相如檄”则运用司马相如写《喻巴蜀檄》的典故,希望友人像司马相如那样,体察民情,安抚百姓,治理后方。(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IX.14.CE解析:C下阕“愁千缕”作者表面上愁的是离开家乡亲友之愁,深层的愁是指奸相当道国耻难消,壮志难酬、前途堪忧等等。E词风婉约但不是柔美闲雅。婉约之中不乏激愤之意。15.参考答案:①对高城中人思念之情。作者因高城音信阻,欲托鸿雁传情。②此情难寄的无奈之情。鸿飞不住,鸿雁与“邻鸡”一样无情。③以伤离别抒积忧之情。一腔忠贞、满腹愤闷,化作别情离恨。(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X.14.BD解析:A寒食节为清明前一天。C颔联中,“应”字有推测之意,诗人身为逐臣,此时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开繁茂,“触景生情”表述错误。E语言清丽自然。15.参考答案:①本诗中的“猿声”,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思归怀乡以及遭贬南行的哀伤之情。②由于作者身在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两岸“猿声”似乎在叫个不停,表现了李白遇赦后的喜悦心情。③郦道元《三峡》中所写的“猿声”,非常凄凉怪异,在空谷中久久回荡,使作者联想到三峡渔者所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衬托了三峡秋天悲凉的气氛。(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XI.14.BD解析:B“回忆去年在吴门时”错误,三 、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滞留舒州”的景象,诗人担心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D“又处于贫寒之中”望文生义,“穷年”指一整年。(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15.参考答案:第一联中的“惊”是诗眼。诗人为东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以及因滞留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春节团聚的忧虑之情。(评分标准:诗眼2分,分析4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
XII.14.BE解析:B不是“衬托”,而是“铺叙”;E“恶劣环境”的说法没有依据,可改为“生长环境”。(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15.参考答案:①表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而向往“直上数千尺”的豪情。②也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和远大的抱负。(评分标准:每点3分,意思符合、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