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后期修图】谈谈风光摄影后期的尺度

用广角、超广角拍摄气势恢宏的大风光,是风光摄影爱好者们的最爱。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广角畸变。

固然,你可以利用全景接片法来拍出几乎没畸变的大风光,但当你行程紧拍摄时间短,或抓拍瞬间的“最美光影”时,接片法显然不适用。你只能先把照片拍出来,再后期解决广角畸变。

今天要为您介绍的,正是后期软件(以 Photoshop 为例)中常见的 3 类可以有效处理广角畸变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不要错过哦~

1. 自由变换工具

这是最基本,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变形调整工具

在 PS 中打开图片,从上方菜单栏中打开“编辑”,就可以找到自由变换工具了:

点击“变形”后,图片上会生成矩形线框。我们可以通过拖动横竖线条来改变画面中元素的形状比例和大小。

比如说,如果我想让这座山峰更加尖耸,那么可以纵向拉伸画面中的横线条:

善用这个工具,能够对整个画面进行大刀阔斧的大幅度变化;而如果你只想针对一些局部区域,进行小范围变化,我们可以配合选区工具使用。

比如说,如果只想对左侧卫峰进行拉伸,就应该用矩形选框工具框选该区域:

接着,从菜单栏或用快捷键 ctrl+t 调出自由变换工具,然后右键点选变形功能:

拖动线框进行拉伸,让山形达到你想要的效果,最后点击 enter,保存变形结果。

当用选区配合进行自由变换时,切记要注意的是不能拖动最外侧边框的四根线条,否则会出现图片的错位。

不要动这根线!

如果你在拉伸时,不小心把最上方的这根横线条也弯曲了,那么就会出现下图这样的画面错位:

除了拉伸、调整变形,让山体形状变得更符合你的需求之外,自由变换功能还有一些其它的作用。

压缩中景,增强前后景联系

以这张没有调色,仅仅做了基础拼合的图片为例:

在拍摄时由于地势原因,中景区域占比过大,而且都是乱七八糟的石头,会破坏前景和远景之间的衔接感,画面结构显得很松散。

遇上这种状况,你可以用矩形选框工具选中中景区域,再通过自由变换工具对中景进行压缩。

改变前景位置

自由变换工具还能够改变前景的位置,让构图更加精准。以这张图为例:

在构图上,以前景处的小溪流作为视觉引导下线,把观众视线从画面左下角引到纵深处。但是,由于在拍摄时比较仓促,溪流并没有完全处于左下角,而是偏离了一些。

你可以选择裁剪,但这样会损失画质;你也可以通过自由变换工具,改变前景处溪流的位置。

还是老操作,先框选你想要调整的区域:

再选择“变形”,进行变换拉伸:

经过变换以后,溪流的引导线刚好从左下角的格点处延伸出去。

利用自由变换工具还能进行很多的调整。当你发现构图出现问题时,你可以不要急着先去裁剪进行二次构图,可以试试看用自由变换工具能否进行补救。

2. 透视变形工具

在 PS 中打开图片,从上方菜单栏中打开“编辑”,在自由变换工具的上方,就是透视变形工具

“等等!老湿,为什么我的透视变形选项是灰色的,没法勾选?”别急,你还需要一步操作。

“编辑”—“首选项”—“性能”,勾选“使用图形处理器”,并且在“高级设置”中将“绘制模式”设为“高级”;最后勾选“使用图形处理器加速计算”。这样,透视变形这个功能就被激活了:

使用透视变形工具时,会出现一个矩形框铺满整个画面,矩形框铺的越多,那么调整的精度以及可调整的点也就越大:

然后切换到上方的“变形”面板:

通过拖动操控每个格点,画面的元素比例就会改变。

比如说,如果想让山体变得更加高大,那么就将山体区域的格点向上拖动:

最后点击键盘“enter”键,保存修改。

对于画面大面积的形状改变,透视变形工具要比自由变换更好使,因为变形起来更加可控,而且效果也更加明显。

3. 液化工具

液化工具常被用于人像摄影中,可以实现瘦脸瘦腿;而在风光摄影中,也可以用它来进行局部细节的微小调整。

在 PS 中打开图片,从上方菜单栏中打开“滤镜”,就可以找到液化工具了:

你可以在左下角,把画面显示比例调大,从 100% 变成 200% 或更大,以更好地观察细节。

比如说,想调整山峰上方云朵的形状,就可以先把图片放大,再用液化功能去进行变形:

和“自由变换”与“透视变形”工具相比,液化工具能做到前面二者都无法做到的精细的形状调整;但液化只能微调细节,而不能进行大面积变形处理,否则会严重影响画质。

摄影后期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调色?合成?皮肤处理?其实都不是。

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常常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拿到一张原图就开始各种后期尝试,这个滑块拉动一下,那个地方液化一下,完全是凭感觉和运气在修图。

殊不知我们忽略了摄影后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在后期一开始,对照片整体的分析和思路的确立。

我们拿到一张原片(甚至在照片拍摄之前),应该先仔细观察和分析照片,以确立照片的整体形式,分析照片的兴趣点,和考虑后期的大致思路,然后再用各种后期技术和工具进行处理。

1 确立照片的整体形式

同样的一张照片,根据表达方向的不同,后期可以调成不同的影调、色彩和风格,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一开始就大致确定的。

甚至关于后期的尺度,其实也和我们的目的有关,更偏记录的照片,那么后期需要更接近真实,更偏表达的照片,那么后期可以有更多的操作空间。

相似前期构图的照片,如果表达的主题不同,那么后期思路可能大不相同。

上面这张原图拍摄于格陵兰岛,一个比较平静的清晨,没有特别壮阔的风景,我主要是想表达人的一种孤独感。因此后期主要基调定为如下:

整体影调需要是暗调,这样会比较压抑。对比度不需要很高,烘托环境的平静感。

2. 色彩饱和度不能太高,否则情绪过于热烈。色相上应该更偏冷,带来宁静感。

3. 画面中除了人和山头外,其他地方细节不能过多,特别是比较抢眼的细节。所以天空虽然已经是光板天,但依稀可见的几朵云,还需要进一步的模糊和抹除,水面过多的细节也要减去。

有了整体的思路和方向,后期才能达到一个比较统一的情绪,不至于上面是一个震撼热烈的红山头,下面是一个宁静冷清的水面,后期调整互相冲突。

上面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格陵兰岛,同样是一个人站(坐)在石头上。

但是由于我的表达主题不同,这张照片我更希望把他和希望、辉煌一类的词语联系起来,因此后期的思路也完全不同:

影调不能太暗,对比度要比较充分,给人希望的力量。

2. 色彩需要偏暖,高饱和,这样才比较灿烂热烈。

3. 画面细节不能太平淡,要有前方是星辰大海的感觉,因此决定在天空后期添加一些云彩。

我在《风光摄影后期基础》一书中提到过,技术服务于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

因此我们在后期处理时,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内容和方向,到底是雄伟的风景,还是宁静的氛围,还是内心的映射?

表达方向决定后,才能确定形式上的基调,到底是冷一点暗一点,还是暖一点亮一点。

而具体要用哪种调色工具后期技术,则是后面具体执行时的细节了。

我们在制作组图时,更需要从一开始,就确认和统一好组图的形式。

比如上面一组原图,是我在暴风雪期间抓拍的格陵兰小镇街景,原片中有比较亮的,也有比较暗的,有偏中性色的,也有偏冷调的。

如果我要把他们整理成组图的形式发表的话,就需要在组图整体的角度,在一开始对他们的色彩影调进行统一,不能这张是明亮欢快的,下一张又是低调压抑的。

写作文需要先立意,我们在修图时,也需要先确认主题、思路和方向。

2 分析照片的兴趣点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立意再动笔。虽然摄影项目也应该是这样,但现实世界总是充满了复杂和惊喜,我们在前期拍摄时,可能很多时候还是在靠直觉进行捕捉。

因此在后期的一开始,我们更需要重新去审视我们的照片,从中提取出那些兴趣点。

上面这张原图,是用无人机航拍的冰山,很有意思,抓怕到了冰山底部隐藏的那些部分。

这张照片的兴趣点无疑是冰山。旁边的小船也是很有趣的,因为它作为参照系,衬托出了冰山的宏大。

后面的陆地,提供了一些背景信息,比如冰山位于海岸边,但这些并不是很有趣或者很重要的信息。因此我后期思考时决定进行二次构图,裁掉多余的部分。

这样的话内容更加统一,视觉上也特别的震撼。

上面一张图片,记录了一个清冷的渔村早晨,整体显得比较杂乱,如果不进行取舍的话,可能读者无法知道摄影师到底要表现什么。

因此我决定对画面只保留一个主要的兴趣点,也就是明亮的路灯,以及两个次要兴趣点,淡淡的房屋灯光和匆匆走过的行人。

这样通过后期的裁图,以及对其他景物的压暗淡化处理,我们就从视觉上提取出了画面的兴趣点,让观者从中感受到北极渔村的别样氛围。

确认兴趣点不仅仅意味着二次裁图,而且对画面局部的明暗、色彩等等都有影响。

比如上面一张巴塔哥尼亚秋色,我们就需要在后期开始前,先对其中的主要景物进行分析。

中间日照金山时的Fitz Roy雪山,无疑是本片亮点,需要突出。

突出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金山左侧的山头,由于距离的关系,竟然看起来比我们的兴趣点还要高,因此需要裁掉。

为了突出金山,我们需要让金山的颜色和明度都从照片中“脱颖而出”。

因此天空需要进行后期压暗,最好做成冷色调,这样金色山峰就可以通过色相、饱和度、明度上的特殊性,在画面中牢牢占据我们的眼球。

甚至有的时候,乍一眼看上去是一张废片,我们也可以通过后期的思考和观察,发现照片中的亮点。

上面一张桂林的雨中航拍,无疑原片并不抢眼。

但是我们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雾气蒙蒙的山峰特别有层次感,画面中的道路和山峰边缘也特别有几何线条感。

但是由于原图画面中复杂的信息,比如暗淡的色彩,凌乱的房屋,茂密的树木,会把读者的关注点吸引到这些并不有趣的地方,就会觉得照片是张废片。

如果我们在后期时大胆的去掉这些无关的色彩、细节和信息,提取出画面中丰富的几何结构,那么就能“变废为宝”。

3 考虑后期的大致思路

摄影后期,技术是基础,关键是思路。

很多照片,并不需要复杂的后期处理,只需要简单的对画面的色彩进行统一、影调进行强化,主体进行突出就可以了。

比如上面这张德国城堡的原片,后期几乎都是在Camera Raw中完成。只要确认了强化天空渐变,突出城堡光辉的思路之后,很快就能搞定。

很多照片,虽然前后期样貌发生了巨变,但用到的技术其实也很简单。

比如上面一张原片,后期主要用到的是加深减淡工具,我在《学会加深减淡工具,提升照片画面表现力》一文中介绍过的后期简单工具

更关键的还是需要对照片进行分析,知道需要对哪里进行提亮减淡,哪里进行加深压暗。这才是让一张照片后期看起来大不同的关键。

画面并不是细节越多越好。

上面这张海冰的原片,我就决定去掉白色冰雪中的大部分细节,突出海岸线的线条和色彩对比。

但是细节也不是越少越好。

上面这张山峰的照片,我就决定后期用画笔,进一步强化水面纹理的细节,和前景花草的质感,天空也制作了一个原来不明显的渐变过渡。

到底是需要增加细节,还是减少细节?到底画面中哪些地方的细节需要进行处理,其实都是思路的问题,需要我们多看,多想,多分析。

摄影后期最关键的一步,其实就是分析画面和确认思路,思路一旦确定,照片的最终形式就确定了。

对于风光摄影师来说,不管后期技术多么强大,仍然需要在户外足够长的时间去探索拍摄景物以及追寻独特的自然光线气氛,不断尝试不同的拍摄想法和完善自己前期的技术,不断从失败和尝试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得到精彩的作品。理解了这点,对于后期的完全依赖自然减少,并不会老是想着单纯利用后期而得到精彩的作品。

当然,有些人说目前不是有很多创意风光摄影么,也就是前期拍摄不同元素题材然后后期去“创造”出一张风光作品。是的没错,这的确也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我并没有反对这种形式,相反我也同样享受这类型的风光作品,例如像Benjamin Everett 和 Michal Karcz这类的艺术创作者。

Benjamin Everett

今年2018年哈苏大师风景类得奖者,他的作品既不是现实主义,也非超现实主义,我觉得更多是不断探寻着现实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欣赏他的作品,常常会发现这一切取材于现实却又有不太真实的朦胧感。

Michal Karcz

波兰摄影师、设计师。学习艺术出身的他,善于将绘画和摄影结合起来,创作出另外一个世界的画面。他创作的作品常常影响观众的感情,并带领观众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从现实中抽离。他的作品风格神秘、迷离和凝重。

如果你十分喜欢以上这种偏创意型的风光摄影,那完全可以去学习和追求,这并没有任何错。

如果你像我一样是一名自然爱好者,希望自己所拍摄的景物能在现实中被人看到,那么你可以继续往下看我对于风光作品尺度和底线的看法。

景物的真实

基本上我的Raw文件都会被我尽量充分利用,我会尽可能地去榨取出最好的颜色、对比度、细节等等,如果Raw文件中完全没有颜色、光线、景物等元素基底,是很难或者不可能去凭空捏造。就算是创意类型的风光摄影作品,也是基于部分现实的颜色、光线、景物基础上去创作。

《Fulfill the Dream》

最近有人问我这张图片的真实性,西藏真的有这么一个地方么。答案是有的,在此也po一张手机拍的图片。

对于我来说,我所拍摄的风光作品是公开给大众欣赏观看的,如果有人到我所拍摄的地点却发现其实并没有我所拍摄的风光作品中的湖、山、溪流等实际存在的景物,这是一场“悲剧”和“灾难”,所以我希望有一天同样有人到达这个地方的时候能去欣赏和获得和我拍摄时同样的感受,这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摄影艺术和现实之间的独特联系,我不想去破坏它。

举个例子,我所认为的偏写实的风光摄影,并不是把某一个地方的瀑布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者把某处山峰移接到另外一个地方,这是违背了景物的真实。但是如果从画面美学的角度上,把一个拍摄点附近拍摄的花稍微挪动了位置,其光线等其他都没有改变,后期处理得近乎天衣无缝,那么我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个地方的确存在这种花。当然这个仅是我自己个人的后期尺度,有些朋友可能不这么认为。

光线的匹配

不管是创意类型的,还是偏写实性的风光摄影作品,都会遵循光线,光学规律,这一点也同样很重要。摄影是光的艺术,如果违背了光学规律这点,整张图片将会分崩离析,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只是单纯的一个拼凑品。

右图地景是顺光,天空换成逆光,你觉得还自然么?还遵循光线规律么?我不认为。

我见过有不少把整个天换掉的风光图片,其实我对换天并没有太大意见,尽管我还是持保留意见。如果能把光线匹配上,并且后期处理得自然顺眼,换天真的没有任何问题,毕竟天空云彩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任何两个时刻的天空是完全一样的(完全无云无光的夜晚星空、银河除外,这也是为什么我甚少拍无云无光线、单纯银河星空的图片原因)。如果不能把光线匹配上,后期不能处理得自然顺眼,那我觉得这是画蛇添足。甚至有不少把整个天都换掉的风光图片,地景明明是顺光,天空却是逆光或侧光,这不管后期如何厉害,都并不能调整和谐以及匹配的。对于换天,能把光线匹配上,并且后期处理得自然顺眼的可能只是部分例子,所以我还是持保留意见。

关于焦距合成 和变形(Warping)

也许你在最近一两年听过很多遍 “焦距合成”这个词,也有不少人在使用这一技术。我个人认为要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技术,因为镜头的原因,镜头里面景物位置的排列已经是定好的,近景、中景、远景的位置以及大小比例都已经被镜头“设定”好了。举个例子,假设现在在拍摄一个山地加河流的场景,如果把镜头拉得太近拍摄山峰,然后后期把这张的山峰和之前广角拍好的近景拼凑起来,很容易造成画面中近景、中景、远景的位置和大小比例失衡,有些时候甚至没有了中景,造成一种像复制粘贴的错觉,我觉得这是要避免的。中景和两张不同焦端拍摄的片子拼合在一起的过渡区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适当的中景以及过渡区域,我认为不做焦距合成比做焦距合成要好。

关于变形(Warping), 变形工具也同样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加还原现场的感觉,用得不好,直接毁掉图片。我看过有不少把景物拉得过头的例子。

你认为下边图片里的山峰自然么?我不认为。

结尾

艺术总是在不断变化以及进化,摄影同样如此。公众的看法普遍落后于艺术水平,但最终大多数人会接受并尊重数字化摄影艺术,并意识到现实与摄影之间的关系并不会因这些变化和进化而消失。至少我认为偏写实的风光摄影后期的尺度是尊重现场和还原现场感受,而我相信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还有一些人仍然坚持认为直接来自相机的图像是唯一的“真实”照片,而其他所有东西都被归类为ps修改和操纵。那些拒绝发展和接受新方法的人已经过时,没有人会回到过去,并且消除数字化后期处理,它已经成为摄影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妨接受这一事实,重新衡量自己对于后期的尺度,并学会将它作为艺术的一部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后期  后期词条  风光摄影  风光摄影词条  尺度  尺度词条  谈谈  谈谈词条  
图像

 8步,教你快速制作个人证件照

今天教大家快速制作个人证件照,不用求人办好事。首先你需要一张半身的照片,现在手机摄像头像素这么好,随手一拍就OK,其次你需要一个ps。下面开始P图大法,第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