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那么多年的投资,第一次觉得没有太多的方向了。
2016-2017年是地产投资条线高光时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投资手段投资措施创新纷纷上线,也造成了投资人员的极度紧缺,大举扩招。
当然大多数的手段措施也没有好好论证过,但是老板认为可做就行了。
所以大投资概念兴起,万物皆可投,反正房子卖得好、融资融得好,有钱支持你!
当时的主要矛盾,是打开思路后貌似豁然开朗的投资机会、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与缺人干活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也很简单,搭架构分部门甚至直接成立实体公司,然后狂招人,咨询机构来的实体产业来的政府部门来的统统都要。
2018-2019年开始大投资的各种后遗症却纷至沓来,愁云惨雾在各家开发商不断萦绕。
文旅地产:儋州海花岛被政策性停工、中弘海口如意岛被收回、大部分已成的文旅项目都碰到住宅部分因为较为偏远而销售不畅的问题,至于文旅部分能不能做得好,貌似都不关注了,因为大概率做不好,大如方特在全国赚到钱的游乐场也没几个。
海外地产:自从资本管制之后,就再也没声音了,这两年最大的声音就是在香港拿地。
产业地产:精神领袖华夏幸福裁员一轮又一轮,带了个非常差的坏头。当年多少企业学的华夏,现在咋办?
大宗资产:开发商都不会持有,因为租售比和自己的资金成本相比实在过于悬殊,接盘后整体持有是外资的考虑模式,国内的开发商大多想的是做整买散售,但是商办那么难卖,渐渐地也断了这个念头。
商业地产:商业综合体做到最最最极致的万达散了,现金流滚资产也成了传说,连拿地能力超强地价极为便宜、商业部分的金街散售溢价能力超强的万达都扛不住波动,商业地产的风险还是大,嗯,后续接盘万达酒店部分的富力也感受到了消化不良。但讲真,现在还是有很多企业在做商业地产这块,毕竟核心城市的商业资产如果做的好,还是有不少退出机会。
长租公寓:现在都在泥潭中,那些做二房东的,收房成本、运营成本和现行疲软的租赁市场低租金难以匹配,挣扎不已,那些开发商的直租房源,也存在没有有效盈利模式的困扰,租金甚至和利息难以匹配上。
三四五六线城市:2019年除了东南沿海以及内陆少数几个三四线城市,断了棚改之后,大部分三四五六线城市的房价都出现了价格回归。曾豪言要覆盖到镇级市场的碧桂园也不得不开始不断收缩了。
嗯,2018-2019年的困境导致很多2016-2017年的创新投资变成了“乱投资、瞎投资”,企业好一点是沉淀资产,资产处理不掉但还能留在资产负债表里,差一点就是直接认亏,从当年和往后的利润中抹除。
创新投资的失败,导致了投资人员数量的不断缩水。毕竟赚不到钱甚至亏损的业务,企业也没法继续支持下去,试错成本太高,连万科都停了热带雨林计划。
创新业务们非常耗人力,毕竟都是非标准化业务,不是招拍挂那种写了份报告就能拿地的,人员配置要求很高,但如果不再做了,那么创新业务的从业人员就要被整合。
三四五六线们也非常耗人力,一个省一般只有1-2个核心城市,其他可能要配10个左右的三线城市和一堆四五六线城市,从人员配置来说,单个三线城市对人力的要求不会比核心城市少,毕竟除了招拍挂监控还有大量的收并购勾地要做,如果不再做了,那么开发商正常投拓人员也要整合。
再理一下,当下的投资热点和亮点在哪里吧
1、一二线核心城市:虽然很多城市在这两年遇上了市场下行,但是这些城市的市场容量和预期都很高,大家还是会认为他们会重回巅峰,开发商们还是会下决心拿地。
2、长三角三四线城市:讲真,去年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都很落寞,下跌20%以上的比比皆是,不说环京了、连珠三角的外围三四线也遇上了市场下行,但是长三角们却仍很亮眼,稳价稳量,保开发商们不亏本、赚小钱,能赚小钱其实就能刺激开发商们继续投入了。
而且,新城、中南、中梁、祥生这些企业能超高速崛起,长三角三四线城市市场的助推功不可没。在当前的环境下,能找到稳定性强的市场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赚到过钱的企业也更加容易继续投入。
3、珠三角的城市更新:“珠三角”+“确定性”,两大标签,导致了这两年珠三角的城市更新是最热的热点,有深圳城市更新的昭示性,就是做成的赚了大钱、现在想切入深圳旧改都没机会了,广佛等城市城市更新一开闸,各家开发商就组建团队一拥而上。
曾与一家头部企业交流过,投资人员北方区分流裁员、华东冻编,华南却因为旧改而扩招。
讲真,市场机会从百花齐放到缩水缩得只剩一点点发挥边界,还是真的蛮头晕的。一二线、长三角的三四线,那都是招拍挂型的,公平公开公正去拍地,投资人员大概率就是写报告做测算,最多配合竞合操作,因为市场好,所以收并购的项目并不多、就算有也是天价,因为市场好,所以勾地的机会也不会很多,政府对产业招商的意向往往是自己亲自下场,觉得开发商带产业并没那么靠谱,别不服气,华夏幸福做了那么多年还没进一二线的市区。然后就是珠三角的城市更新的风还在吹,并且隐隐有吹到全国其他地方的趋势,但是讲真旧改各地都有,不是新事物,旧改就是苦熬,珠三角城市更新的效果如何,能不能熬出头赚到钱,也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当然我个人还是觉得,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乡村进城镇、三四线进一二线、中西部进东南沿海这种人口流动趋势还是长期存在的,所谓“刚需”一直有,只是因为供应量和购买力因素,导致市场会有暂时的波动。不少三四线城市现在不适合进,但是过了两年等存量被消化得差不多了,就是不是又有了可以进入的机会了?或者说因为市场原因,政府愿意让利低价供地和现状的售价拉出了较高利润空间,是不是也出现了进入的机会。
标题是个疑问句,我也没有答案。
最后再提一种可能,就是当潮水退去,各家开发商都放弃了创新业务和三四五六线城市,对优质项目竞争强度下来后,也许能流出优质项目和利润空间。当然这也得需要开发商们保持战略定力,护住架构和人员,否则没及时知道信息、没有人操作,也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