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设计圈火了,某CEO要求设计师一天之内完成150张设计图,引起了公愤,虽然我不是设计师,但产品经理也会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老板要求我们,下班前,提交100张原型图。
一天100页原型
张三是我的好友,也是一位资深产品经理,在他的产品经历当中,有这么一件事,让他感触颇深。
公司决定发展一个新的平台业务,决定将这个业务交给张三负责,在一次简单的业务评审会议结束以后,老板说:“今天辛苦一下,把整个产品的原型图画完,明天我们再一起讨论一下。”
这是一个新的平台业务,包含三条独立的,新的产品线,产品结构梳理出来以后,总共页面数量接近100张。
老板还特别强调,把能想到的需求,都完整设计出来,也就意味着,并非1.0的简易产品版本,而是三款成熟期的完整产品。
一天的时间,设计三款产品,100张原型图,数十个业务流程,张三的做法很简单,用了2小时修改了一下简历,剩下的时间都投简历,第二天,递交了自己的辞职申请。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很多人身上,一天完成某功能,一天完成某产品设计,一天完成某方案。
似乎在老板的眼里这些任务都是“小任务”,是“so easy”的事情,又或者老板对我们有特别的期望,认为我们非常优秀,非常专业,认为这些任务对我们而言,就是那种“加加班就能搞定”的没有难度的事情。
老板为什么会提“过分”要求
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已经成为了技术性岗位,我们的产品方案,设计技巧已经成为了一种技能,老板提出“过分”要求的主要因素,便是在于老板并不知晓产品层面的技术。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和我们不懂开发技术,认为某个功能很容易实现,从而去压迫开发时间是相同的。
老板关注的是单个点的结果,是用来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但一些问题,必须搭配很多不容易被察觉的逻辑才能实现,这些通常都会被忽视。
电商系统用最简单的话语来讲,让用户能够买我们的商品。
然而,要实现该需求,就需要有用户系统,账户系统,商品管理能力,订单管理,仓储能力,支付能力,退换货逻辑,促销能力等等。
有的老板会认为,不就是实现买东西的能力吗?搞那么多事情干嘛,甚至会质疑产品经理的理解能力,以及我们的专业能力。
其实相反,能够准确预判需求实现所需要搭配的周边业务,正是我们专业技能的体现。
我们关注的“结果”不同
还有一些场景,我们关注的“结果”与老板关注的“结果”,是有偏差的。
老板要求做一个文章列表,将多篇文章以目录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是老板理解的“结果”。但对于产品经理而言,仅仅是将文章内容呈现出来并不是结果,我们关注的结果是“文章的访问率”。
怎么样的布局,哪些参数,更吸引用户“访问文章的详情”?是标题更吸引人,还是图片更吸引人?这些问题的思考,都离不开产品技能的支撑,而不考虑访问率,跳转率的列表,基本就是刷流氓了。
仅仅是布局的思考,我们就有四种设计方案,图片在标题上方,标题在图片上方,图片在标题左侧以及图片在标题右侧。不同的布局,适用于不同的文章内容,对于最终的文章访问率都有直接影响。
有时候我们关注的需求结果,与老板关注的结果,并不相同。
老板提出“过分”的要求,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不懂“产品技术”,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我们需要10天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在老板眼里,只需要1天,因为有很多任务内容,不具备专业能力,是无法知晓的。
换位思考,当我们质疑研发的时间评估时,其实也是相同的,我们提出的产品方案到最终的效果实现,中间存在代码实施的过程,是我们所不知晓,所看不见的一段过程。
怎么办呢?
老板提出“过分”的要求,是因为对“产品技术”不了解导致,但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环境特点,作为公司的员工,我们需要适应环境,而不是去改变环境,这一点,即便是对于产品总监而言,也是相同的。
多数产品人,都会遇到不懂“产品技术”的老板,这也就是产品行业的生存环境,而且我们的答案也比较简单。
这是一道选择题,只有三个选项:
通过沟通影响老板的判断;
离职;
接受处罚。
1. 沟通
我们国家有一句古话,叫做“不知者无罪”,意思是说“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该加怪罪。”老板的“过分”要求,也是因为对产品技术的不了解,不知情导致,但我们遇见“过分”要求时,不能被“情绪”所操纵,应该优先理解对方,优先将这个过分要求划分到“不知者无罪”的范围。
越是过分的要求,越是传达出,老板不知情的信息,正是因为内行人绝对不会提出的要求,才传达出老板外行的信息。
我们将“过分要求”归结于“信息缺失”的客观因素,而不是刻意刁难,人身攻击等主观因素,也就可以通过“沟通”解决这个问题。
沟通的作用就在于信息补全,不仅要将我们专业角度知晓的信息传达给老板,还需要提出一个或者多个专业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一天完成100页原型图的任务,目的并不是图纸的数量,而是要为次日的讨论准备一份材料。
我们可以尝试和老板沟通:“原型图绘制太费时间了,为了不影响次日的讨论,我可以先把产品结构设计出来,也就是把每个产品要包含哪些业务,每个业务有哪些功能,先罗列一下,我们讨论确定以后,再安排时间设计原型图。”
这样就可以将100页原型图的任务转变为业务流程的梳理,功能的梳理。
沟通要点如下:
明确告知任务的不可行性
提供相同作用的替代方案。
2. 离职
有的老板,没有什么远见,明明自己不懂,却不认为自己不懂,不仅不愿意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甚至还要质疑专业人员的专业性。将能否完成任务,视为专业和不专业的判断标准,用是否让自己愉悦的标准,来衡量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
简单来讲,有一些老板,将产品经理视为生产机械,不尊重我们的专业技能,甚至会对我们发起一些人身攻击。
我个人的建议是:离职,或者着手准备离职
并不是因为这件事让我们的情感受到了伤害,而是这样的老板,很难带领我们走向成功。
产品经理的成长和发展十分依赖公司的成长,三年前加入拼多多的产品经理,现在已经是大厂产品经理,有的也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换言之,如果我们所任职的公司不具备发展潜力,即使工作五年,10年,对我们的成长带来的帮助也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不知不觉当中,反而成为了我们成长的阻力。
一位自身不懂产品技术,且不信任专业人士,无法客观对待建议,仅凭借主观喜好做事的老板,显然,成功率是比较低的。
当我们确认老板就是这样的一位老板时,就应该着手准备离职了,不是因为情感受到伤害,而是继续投资这家公司的风险比较高,我们投入的时间和青春将会大概率的不到回报。
3. 接受处罚
第三个选项,是我特别不认可的选项,但他确实存在,并且也是我们最有概率选择的一个选项,也就是接受任务失败所对应的处罚。
一些不那么过分的要求,我们所要接受的是加班,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作为处罚,而一些加班都无法完成的要求,就会受到辱骂,罚款等其他的一些处罚方式。
接受处罚的理由有很多,公司存在一个好的leader,能帮助我们成长,项目前景乐观,值得押注,或者是生存问题,毕竟现在求职是困难的。
总的来讲,我们可以选择接受处罚,从而换的自身的生存,成长乃至一些其他的有利条件,这是无可厚非的。
只是要提前做一些准备,至少需要仔细思考一下,这位老板是否值得长时间跟随?如果不是,我们就要居安思危,在当前安稳的环境下,为下一次选择做好准备工作。
跟对人很重要
我们入职一家公司,与公司签订的是雇佣协议,不是奴隶契约,出售的是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而不是人格与尊严。
公司和员工之间更是一种双向选择,不仅仅是公司在挑选员工,员工也应该学会挑选公司,也就是选择自己要跟随的人。
跟随,是比雇佣更紧密的一种关系,当我们决定了跟随的对象,就等同于将自己的未来,自己的梦想与对方进行捆绑,老板成功,我们就成功,老板失败,我们也就进入了失败者阵营。
很多高级人才,在加入创业团队时,都愿意接受降半薪入职,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优秀人才,甚至愿意接受0薪资入职,因为他们信任创始人,任务跟随创始人能让自己更接近梦想,能在未来的时间里取得更大的成功。
也有一些创始人,人格魅力比较差,即使是给出丰厚的回报,也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在雇佣关系里,我们出售时间和能力,换来生存所需的薪水,这是一种很简单,很基础的关系。而在跟随关系里,我们是将自己的梦想交付给创始人,更是将自己的未来交付给创始人,是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合作者。
跟对人,真的很重要,为了遇到“对”的人,就需要我们离开“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