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G端产品转行K12,我有几点感悟要与你分享

产品的前进道路中,总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希望分享出来,给人以启发。

目标人群:产品

idea:产品思维的认知

竞争对手:个人兴趣、时间、惰性

笔者在转型成为产品经理之前,以及转型成功之后,一直都在保持着产品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看一些专业的书籍,听一些线上、线下的分享,参加年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大会,看一些其他前辈的经验文章等等。

笔者学会了很多方法论,也懂了很多道理,但是却影约感觉缺东西,缺的东西是根本,但表现出来的问题却是各种各样,比如如何对需求进行取舍、如何确定需求优先级、如何去规划产品、如何去做版本迭代等等。

那么,你们知道原因是什么吗,这些方法论到底讲的是什么吗,到底该如何去运用呢?

一、笔者换行前后对比

1. 行业对比

1)换行前

之前阅读过笔者文章的都知道,笔者之前一直从事的是政府行业,做的G端大数据分析类产品(如果对笔者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翻阅笔者之前的《数据分析产品的设计坑》的系列文章),这个行业都是和制度、政策强关联的行业,需要深入了解该行业的制度和政策内容。

2)换行后

笔者从事的是K12的教育行业,所以笔者其实就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行业,这个行业就需要笔者了解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心理、教学管理等等内容。因此涉及的业务模型不同,面向的人群不同,人群不同意味着角色不同。

在这里要补充一句,也是笔者在他人的著作中看到的,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被社会所赋予的角色所固化、限定,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会深深受到自己的角色所影响”。

2. 负责产品属性对比

1)换行前

笔者所打造的产品属于大数据分析类产品,是与数据治理、数据关联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强相关的;

这样的产品属性,要求笔者首先要对政府的业务非常熟悉,了解业务的监督难点、盲点;其次要求笔者要对业务系统非常熟悉,需要熟悉到业务的数据内容,以及每一个字段内容;

最后是要对政府的相关涉及人员的角色模型要非常熟悉,熟悉他们的业务专业性、熟悉他们的监督模式。

2)换行后

笔者所负责的产品属于是CRM+教育资源均衡共享平台,是跟资源生命周期管理、资源分发、资源使用、客户生命周期强相关的;

这样的产品属性,要求笔者首先要了解教育相关的政策、行业趋势,毕竟教育行业的互联网程度不高;其次是要了解公司的商业模式,涉及到平台的crm系统的设计;

再次是要了解教育相关的资源内容,包括教材、课件、教案、素材、作业等等,需要覆盖日常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

然后是要求笔者对教师这个角色的了解,这个角色的定位、角色的画像(包括年龄、信息化水平等等)、角色的环境等等;最后是需要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等。

3. 产品设计思考对比

1)换行前

笔者的思考模式就是如何结合制度规范、政策内容,进行数据挖掘,将监督盲区晒到阳光下,进行数据可视化+消息提示预警的手段进行监督;

思考的方向主要是以预防规范执法行为为主,辅以违反规范之后,发现违规人员的违规行为,方便进行违规追溯;

最后是针对违规的,如何进行分类推送到处罚单位,进行分类处罚。

2)换行后

笔者的思考模式就是以教育均衡为切入点,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缩小不同学校之间,老师、学生的差距;教育资源如何呈现给用户,教育平台如何更好的服务用户日常教学、学习,他们还需要哪些类型的教育资源,以及除了教育资源,是否还需要其他资源来帮助他们进行提升。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构建产品的壁垒,不能将产品仅仅打造成为一个资源的运输工具,需要将优质的资源沉淀下来。

因此还需要考虑的是平台的健壮性的发展,如何将优质资源沉淀成为平台自身的能力、优势,从而增加产品的壁垒。

4. 小结

所以,从上述的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产品经理的方法论具有通用性,但是具体到每一个行业,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又是不一致,甚至对产品经理的思考模式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换行之后的方法论如何沿用&效果

1. 竞争分析

1)换行前

竞争分析主要用于寻找产品的方向,产品可以优化的点;通过竞争分析,再结合自己对自己身处的行业以及公司的理解,就能对产品的规划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2)换行后

竞争分析主要用于快速熟悉行业格局、行业玩法、行业内的产品形态,用于自己快速了解行业规则、行业趋势以及可以借鉴跟随的对象。

3)效果

竞争分析是入行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而且其效果是非常明显明显的,但是依赖于做竞争分析的方法,做出一套好的竞争分析,是能够非常有效的帮助到个人的。

2. 需求管理方法

需求的管理包括需求的纳入、需求的真伪识别、需求的评估、需求的排期等。

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对需求进行识别和评估,这两者实际上都需要依赖对行业的认知、对业务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产品的定位(ps:产品的定位包含两个个方面,一个是战略定位即在用户中的战略存在价值点是什么,另外一个是商业定位即产品在实现商业价值的模式是什么)。

该方法都是通用的,但是在换行前后,由于能力范围的覆盖不够,是需要依赖于外界力量的。

比如在换行之后,对需求的识别和评估可以需求该行业的运营人员的帮助,或者是产品总监的帮助。

由于该方法论不具有差异性,因此,换行前后在达到的效果上都是同等的,

3. 需求功能化

产品人熟知的需求功能化,是需要输出几类文档:业务需求文档、业务流程图、功能流程图、原型、UI、功能需求文档、测试用例(可选)。

通过这几类文档,实际达到的目的就是将该需求的业务场景、对应实现的功能方案都讲解清楚。有助于帮助业务团队理解业务、对功能的认知达成一致。

这些都是大的方向,但是在细节处理上,就需要对这个行业的用户有一个人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们的用户画像,才会有助于帮助自己做好产品设计。

4. 小结

所以,从上诉简单举例的几点来看,实际上产品方法论都是通用的。但是要做好一个产品,是需要浸淫在一个行业里面很长时间,对这个行业有较深刻的认知,对这个行业的用户画像有深刻的认知,这样在运用这些方法论的时候,才会感觉这不仅仅是方法论,而是一个做好产品的有力帮手。

三、总结

产品做到最后的本质,都是在做行业,做产业链。所以在非必要的情况下,尽量还是不要换行,而是要做成行业专家。

在成为行业专家之后,也就是对这个行业的用户喜好、用户日常行为、用户日常情景、用户心理,有了非常充分的认知,而这也恰恰是互联网里面要为每一个用户做一幅用户画像的根本原因!

有了用户画像之后,我们可以为我们的用户,做出一个个用户故事,也能做出我们的用户体验地图(哪些服务场景是爽点、痛点、痒点)。

同样的,针对产品五层,我们如何定义我们的产品在用户中的战略存在?服务的用户场景、用户故事就是产品的功能范围层?用户的行为方式,为我们定义框架层和结构层。用户的喜好定义我们的表现层。

所以,我们产品人,不要过于迷信了产品方法论,这些产品方法论固然重要。但还得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本地化这些技能!

我们在产品工作中,一定要深入去了解行业,了解用户,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才能制造出更好的服务体验,而不是产品!不要轻浮在“产品“表面,要深入到用户本质、服务本质中去!

而本质上在产品工作的每一次思考,都代表着对用户人性的掌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转行  转行词条  感悟  感悟词条  分享  分享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  K12  K12词条  
产品

 企业系统需求分析01篇

做任何产品,不能直接了解需求,这样容易陷入细节,而偏离整体项目。当你的目标不明确时,你需要了解清楚现状:问题和机会是什么?有什么影响?再确定解决方案,有效进行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