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就需要不断地提问、反思、推理、再提问、再反思、再推理……不断地循环反复。不能为了做产品而产品,而是要深入研究用户需求,赋予产品灵魂和生命,让产品具备社会意义,才能更加拥有更加持久的商业价值。
效率:指有用功率对驱动功率的比值(百度百科)。
这将是一篇系列文章,会详细的讲述和讨论我个人对于纯粹的产品需求各个环节的效率问题,和简单的处理方案。排除商业上的各种其他因素,客观的直指产品需求原点,从最根本的节点开始挖掘和探讨产品需求的各个环节。
也欢迎大家在评论中发表自己的认知,来一起讨论和学习,文中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指教和见谅。
激发需求的产生
从流程上来说,大概是:激发需求的产生、构思需求的概念、发散需求的广度和深度、基于现状过滤和筛选需求、整理需求的结构、设计和梳理需求的机制、产生客户端和管理端的原型、编写文档。
这是一个纯粹的需求制作流程,它不包括数据、商务、审查等环节,而本文也将以这个流程的环节展开讨论。
需求的激发和产生:也就是需求的来源,不外乎几种情况:内部人员和部门、外部客户和市场、产品经理本人,这里我们归为自身激发需求和外部产生需求两类。
1. 自身激发需求
这是产品主动提出需求。当项目非常稳定了,基本不产生额外需求时我们需要自己来提出。
这种情况比较快速稳妥的方式是:做加法,对原有的产品附加优化类的变动。
比如:原来的使用手机号登录注册是分为两步,现在直接改为直接登录无感注册——一个未注册的用户在输入手机号和验证码后直接注册并登录了;
另一类是做减法,对现有系统和功能以及业务板块进行归纳和精简。
举个例子:还是说登录注册,项目开始的时候我们设计的是自定义账号和密码的登录注册方案。后来因需要增加了邮箱作为账号的登录注册方式,再后来我们又增加了手机号的验证登录注册方式,现在主推手机号注册登录。
那么,减法怎么做?为什么要做减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对于产品中的减法,往往需要面对的东西会比加法要多的多,而快速解决减法的需求就必须要足够了解和熟悉整个产品项目的功能机制,不然还是推荐您闲着也挺好。
怎么快速验证和熟悉原来的机制?
不要迷信文档,请手把手的去测试一下。
你以为开发人员做的账号系统中邮箱登录和手机登录是“并联”的?
不要天真!
很多时候验证的结果会告诉你:有些脑洞比较大、脑回路比较清奇的程序员会给它做成“串联”的——手机号登录的机制可能是先验证手机号和验证码,通过验证了再去验证绑定的邮箱,寻到邮箱后,通过邮箱找到对应的账号信息再反馈登录结果。
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做类比,想要说明的是:不要迷信文档也不要迷信浅层交互,真实的逻辑只可能代码!
回归话题,当我们验证并熟悉了目标系统和机制后,这个时候我们要面对一个选择:做什么样的减法?
一者是整合,二者删除,前者相对来说是更稳妥的选择,后者是相对更彻底的做法。
那么,如果你的项目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的优化调整和陈旧机制整合、返工的话,请选择第一种方案;如果你的项目刚起步,或者正在大量级的优化,那么请用第二种。
如何整合和删除?
整合,需要对以往的机制进行归纳和兼容。
如上文的例子:我们将保留一个唯一登录方式——手机验证登录,然后会推出兼容方案。比如:允许邮箱和账号登录的用户在新的机制下,通过界面用手机和原账号建立关联,并且对手机和邮箱已经分别注册的用户支持账号和核心数据合并。
当然,这里只是举例子很多大型项目是不能这么干的。
删除,这种方案将彻底放弃原来的机制,引导用户向新的机制迁移,直到剩余的未迁移用户达到我们能接受的程度时直接摒弃。
这种方案在这里举账号登录注册的例子可能不太能凸显问题,如果换做是新老系统的不兼容迭代,就能更明显的体现出这种删除的方案了。
上文已经说完了对已有项目的需求提出,并以减法为例做出了简单的说。
总结起来就是:通过加减法的方式去思考“哪里可以增加功能和机制?”“哪里可以减少和精简机制?”
这是最基本的,也是能够快速地提出需求的方案。
在此之外,还会存在基于加减法之上的业务调整和规划,包括:成长规划、拓展规划、综合规划等。对现有的一切做时间轴上的规划、设计以及横向的综合设计,然后按照规划的方向去整理需求。
2. 外部产生需求
在实际环境中除了基于现有项目和产品提出需求,那么还有一种就是:没有项目时,我们需要一个产品时如何激发产品灵感?
相信这是每一个产品人和BOSS都感兴趣的东西。在这个话题打开之前,我想给每一位正在做产品和想做产品的人送一句话:请以善意的角度为出发点开始你的产品!
激发一个产品的灵感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都会或多或少有那么点想法。然而,这点想法和灵感只是一点零星的雨点,若不能合理有效的去“成长”它,那么它很快就会泯灭在你的脑海和记忆里。或许直到某天看见一款这样的产品时你才会来一句:和我当初想的一样啊。
那么,如何激发产品灵感?
首先,灵感出来了,但它还不是产品,连概念可能都不算是,所以,产品的灵感需要从零星的一点点想法开始收集起来。
个人有个小习惯,不管在做什么事,假如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丝产品的想法,都会掏出手机快速打开备忘录把它记下来。如果方便的话,边记录还会趁着想法正浓的机会,继续稍微发散深入下。没事的时候,可以翻开这些小记录,那些暂停了的灵感就像被点了播放一样奔腾而来。
所以请善待每一丝丝灵感,他们来源你的生活和周边是最真实的想法,也可能将是最契合你的产品。
当有了足够的灵感积累后,我们要开始整理这些零散的想法。
如何整理?
请抛开会有多少人用?怎么实现营收?使用什么样的设计?等等问题。
我们只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它成为了一个产品,它的核心意义是什么?
注意:这里是“核心意义”不是“核心价值”,前者对应的是社会认可度,后者对应的是商业竞争力,现在我们考虑它的意义。
什么是一款产品的核心意义?
是“让世间没有难做的买卖?”,还是“你如何使用XX,决定了XX对你而言,到底是什么?”?
或许都是,一款产品总要解决点什么问题,不然难道大家做产品是为了制造问题?
这时候我们需要二次激发灵感。
那么,我们到底是要解决掉什么问题?
如果你是想解决陌生人社交,那请问一问自己和身边的人,希望认识陌生人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请多问一句“为什么?”。
我们是来解决问题的,如果不多问问怎么能找到题,找不到题我们要回答什么?
如果你的朋友再次回答的答案是:为了约什么?
请答应我:做一个正能量的,行走在阳光下的产品经理。
因为有天你的产品火了,你可以非常自豪的告诉朋友们:你解决了现代城市小区中邻里陌生的社会现状!
当我们弄清楚了产品的核心意义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那么这就需要第三次激发你的灵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遵循它的核心意义?
这里,我们默认这个问题有解决的需要。
那么,接上面的例子,继续提问:为什么现代城市邻里关系普遍陌生?是否可以转换掉传统意义上的邻里接触方式?如何确定邻里关系?等等问题。
没错,就是不断地提问、反思、推理、再提问、再反思、再发散……
就这样做下去,可能最后你想做的不会是一个陌生社交产品,但它必然真正的契合他的核心意义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