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无知,越是小心翼翼、越是如履薄冰、越是虔诚。
最近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看了不少关于产品经理的文章,很有感触。瞧见了不少的新作者分享大作,观点犀利,切中要害,可是看着看着,我遇到了1个问题,并思考了一件事情:
问题:为什么看的越多、听得越多,我越越来越觉得不会做产品经理了?
思考: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期已过,为什么我做产品越来越不敢说话?
我怀着这种疑问,厚着脸皮去与了几个产品大神讨论了一下,可惜没人能给我一个很好的答复。不过有个人说的倒是挺对胃口的,“道理很多人都能说出来,头头是道,但是你回头问下这个人,你能够做到这样么”
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得挺6的,说是面试腾讯产品培训生,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拿到offer,工作后才发现自己只是个画原型的。
这就是我们写文章和现实的差距,文章中都是我们理想的状态,而实际情况,还是做着那些日常的工作。所以,我在每一篇文章中都会结合实际的经验,来说明改进的方向,也当做是自己的日常总结。
首先说说,为什么我越来越不敢说话了?
首先抛一个我的观点:越是无知,越是小心翼翼、越是如履薄冰、越是虔诚。
这是很早时期,我和一个产品同学聊过的话题。
他说:我在创业公司已经工作1年多了,产品主要由我来负责,可我每天都在做着老板和其他领导的传话筒,日常还要推进项目,沟通各岗位同事,每天工作时间很长,有时会迷茫,但也很充实。
当时,我没有感受到这种“说不出话”的感觉,同是在创业公司,我觉得做好老板交代的事情,按照他们方向去走去想,就是我每天应该全力以赴的。
3个月后,随着我对产品理解的加深,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向,我会向领导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产品的规划,提出竞品的分析,实际结果也正如你们所想的,方向建议基本都被拒绝,但产品细节以及功能的实现和落地能够得到认可。
5个月后,每次版本的更新迭代,我都会参与功能实现讨论,最开始我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结果的规划,或是没有清晰的迭代说明,做产品的我不会同意这样实施,最终领导拍板决定,一切尘埃落地,不做也得做。
就这样我坚持了大概3个版本,激烈碰撞过几次之后,最终妥协了,因为我根本无法说通他们。我所认知的“简约”是依据书中的理论和一些所了解产品的特点,领导却想要多个入口,目的是提高点击率,告诉我另一些产品也是这样做的。
从那以后,我决定只说我的重点,不做过多无意义的争论,虔诚的保持聆听的状态,不拘泥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最终确定以后,看后期实际效果。
认知的偏差,这是层次和角度的问题;实际的结果才是成王败寇的关键
小明有胃病,吵着要吃冰棍,妈妈无奈,给他买了,小明高兴的吃掉,结果生病腹泻。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不管是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也很难强行去改变他人的认知水平,你不可能和一个乞丐探讨富人生活,这正如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常出现大家讨论结果很难达成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会不断坚持自己的想法,从他的角度去看,也不失为一个方案,可是结果最终只能有一个。
行业经验>市场经验>数据分析(前两个是决策,后一个是辅助决策)
行业经验,很多10年的产品经理(总监),对行业的理解十分透彻,给出一个命题,可以快速说出行业的特点,用户群体,消费能力,时长规模等等,这是初期产品经理所不具备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出的建议无法被采纳,最重要的因素。
市场经验,人们说产品的最后就是销售,他们更能理解哪些是精准用户,知道如何将自家的产品卖给对方,知道如何解决特定群体的痛点。
数据分析,这是一个初期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能力,对日常运营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了解产品当前存在的不足,然后去做优化,提高转化率。
这就是水平上的差距,谁对行业更能理解,谁就能把握产品的方向。这也是为什么领导会在关键的时刻对我说,我比你更懂这方面,所以你要相信我(这种话对于我来说无懈可击)。
如何提升这些能力?
(1)学会用数据论证观点,扣帽子理论
初期产品经理制定了一个解决方案,在需求评审的过程中,会被种种“刁难”,为什么要做?做了有什么好处?预计效果如何?这时,我们要将查到的数据,得出来的结论抛出来,包括:公司战略、产品方向、用户反馈、数据结果等足够有说服力的信息。(我们做一个功能是真的出于对公司、产品的考虑,而不是自己的出发点,切记,切记)
例:我规划了XX功能,原因是基于公司XXX战略,产品未来要走XX方向,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收集到X个核心用户反馈的1、2、3、4意见,觉得很有必要,其次,对于竞品在最近X版本发布了新功能,有必要考虑一下,根据最近产品上线的数据来看,XX功能产生了问题,需要进行优化。上述,是我在本版本的规划,望各位提出意见。
(2)市场经验都是从一个个客户中走出来的
你越深入了解用户,你越能明白他想要什么。
我用了1个月时间来打电话,每天标准通话5人,询问用户的需求以及遇到的麻烦,每周查看一遍所有反馈回来的问题,从最开始通话不足30S被挂,到可以通话2分钟,最关键的是了解那些功能还不够完善,哪些是用户不经常使用的,哪些才是真正的重点,哪些需要我重点去规划的。
产品经理不去回访用户、不去打电话,做出来的产品就是个摆设(血泪教训),闭门造车。
(3)行业经验需要时间累积,拔苗助长不利于前行
之前花钱上过知乎Live的课程,教你如何在几天内深入了解一个行业,总之感觉很扯,使用其中的方法也很别扭,找不到精髓,分析出来的结果,老板根本不认可。真正能为公司盈利的想法,老板才是会考虑。
以目前我对行业知识的探索,不外乎3点:看行业报告和案例、听各类讲座报告、不断的试错。通过试错是我不断加深理解最快的方式,也是我目前所能做到最简单的方式,这里指的不光是自己的错,还包括其他人的错,在产品迭代过程中,领导、同事、用户加进来的需求,最终都会产生一组结果,通过验证这些数据,我们便能找到其中的错误所在。
大道三千,终归通途
没见过,产品经理可以以一个模式量产出来,所有的人都使用同样的技能、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做相同的产品。每个能够成长起来的产品经理,终会形成自己的方法理论,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势”和“运气”。
我们前期所有的积累,都是在产品爆红的那个时期体现出来的,运气成分固然存在,但没有准备,这份运气,也将悄悄的溜走,因此无从他想,做到自己的最好。
在这纷杂的产品行业,我们何不自己走出一条道路!
现在再说说,为什么看的越多、听得越多,我越不会做产品经理了?
S哥和我说,你仔细想想以前在国企中的工作,如果你是负责人,你还会用原来的方式工作?
想想也是,有时候,在每个版本的迭代过程中,因为很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自己很无知,在没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便决定了去做,结果是错误的!不管是因为别人的错误,还是自己的错误,最终都是由自己来背锅。
貌似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无知”,如果能提前了解一些,拥有了一些经验,是不是就能阻止这些错误的产生,可是这种理论又是一个“悖论”,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不可能提前知道。相反,如果提前去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又会造成思想上的冲突,因为了解了,便能提出不同的见解,讨论周期又会变长…
因此,产品经理坚持自己的道路是有必要的。即使没有自己的方向,稳扎稳打于现实,深入其中某一项工作(比如:工作拆解、业务分析等),也足够在短期内进行消化。
给你们分享一个例子
A君,3岁开始玩球,5岁踢足球,7岁练游泳,10岁学乐器,15岁学网球,20岁练羽毛球,日常体育技能基本样样精通,而且练习写字10多年,心态超好。这个是我同学。
B君,制定了一份计划,100天,缓解视力、健身、跑步、练字、打球、看书,每天规定时间做这些事情,最后这份计划只坚持了20多天。这个是我,后来我将这些按照目标的形式去做,现在已经坚持80多天了。裸眼视力4.4恢复到4.6,现在整体效果不错。
这里想说的是,一个时期坚持做一件事的重要性,奢求的越多,得到的就越少。
最后自问自己几个问题
自己在本周有回访20个用户么?
有去体验并分析竞品软件的优劣势么?
本月行业有没有新的动态,能总结出来几条?
每个版本的战略思想,自己是否足够清晰的了解,并让他人也了解?
……
(题图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