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节奏地测试,才能低成本、敏捷地测试出产品的所有问题,保证产品能够以一个完美的姿态面对市场。
产品经理有一个不靠谱的领导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小张,我觉得加个聊天功能好一点。”、“小王,加个视频吧。”、“小李,大家都在做直播,我们也加上吧。”
“X总,这可能不合适,这不符合用户需求。”
“谁说了?你不是用户,做出来就行了,就这么定了。”
最后留下一脸懵逼的你眼泪掉下来。
讲真,在座的产品狗们应该经常遇到这个场景。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得承认,就算我们是专业的,也一定会经常犯错,导致产品出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功能,最终甚至成为产品失败的导火索。
那么,如何避免不靠谱需求影响产品的发展?同时保证花去的成本最低?
用户测试大致可以分为三步:自测、内测、公测。
三步测试的进行时间、目标、方式等等都差别很大,接下来详细说明。
自测:
开始时间:产品开发结束即可开始
目标:快速发现明显的产品缺陷和不足
方法:让公司员工测,大概20人(可自行调整)左右,让大家将发现的问题都放在指定的吐槽池中
优点:够快,成本较低
缺点:不一定真实符合用户场景
额外说明:可以试着设定一定的奖励制度,毕竟同事们又不背这个KPI,积极性很可能比较低
当产品开发结束之后即可开始进行自测的环节,让20个同事试用产品,在两天内快速获取产品的一些明显问题,包括用户流程、核心逻辑的完善,各种BUG,功能点的问题,等等,这样就可以在产品测试的阶段就快速优化一次产品。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设计的产品大多数时候并不是一个大众产品,而是一个垂直产品,让20个同事进行测试大部分时候并不能保证他们都是你的目标用户,所以这会导致在自测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非常多的盲点,这需要尤其注意。
而与此同时,同事对于产品的容忍度是极高的,就算产品真的很烂,他们都会坚持着把产品所有功能都用一遍,然而你真实的用户最大的可能是看到一个很烂的点转身就走,所以在自测阶段产品狗经常会低估自己产品的某些缺陷,我们要抱着“只要是同事能发现的问题,都严重到会损失大部分用户”的观念来看待自测的结果。
内测:
开始时间:自测结束,产品第一次优化之后
目标:详细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状态,行为,找到尽可能多的可优化之处
方法:社群反馈+焦点小组+现场观察
优点:直接面对用户,足够敏捷
缺点:很难顾及到边界情况
额外说明:本身最好就有一个核心用户社群,根据产品情况选择人数以及人群
当产品经过自测之后,感觉大问题基本解决了,OK,到核心用户社群里面说一声:我们产品出来了,大家用用看~
接下来在几天内,让核心用户在某一个固定时间点在社群内集中反馈,由产品经理进行记录,将所有产品的优缺点进行记录,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就不在这多说明了。
但线上反馈终归是不够的,经历过用户调研的产品经理应该能够明显感觉到,线上的反馈很难将用户的感知,问题彻底挖出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在线下以焦点小组的方式来进行访谈。
社群反馈结束之后一周之内,约5~7个核心用户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并且让用户在现场使用产品,由大概2人对用户进行观察,不仅观察用户的行为,手势,甚至包括表情,声音,对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观察,在中途也可问一些问题了解用户在使用时的想法。
公测:
开始时间:内测结束,产品第二次优化之后
方法:数据分析+建议反馈
优点:能够发现所有问题
缺点:找到问题既开心又痛苦,毕竟这都是用口碑的降低换来的呀。。。
额外说明:鼓励用户多进行建议反馈
公测阶段产品已经上线了,在这时候真的是要小心翼翼,因为找到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以口碑的损失为代价,不过好在这时候再发现的问题都是长尾理论中的那后20%,不影响大部分用户的体验。
数据分析用的漏斗模型等办法很多,在这里不多说明,建议反馈我想着重说一下。如果你的产品在探索期,那么建议反馈的按钮一定不能藏得很深,要足够的明显,让用户每当有不爽的时候都能够轻易找到建议反馈按钮。并且降低建议反馈的复杂程度,让用户建议反馈时所需花去的成本尽可能地低。
不过如果你的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了,产品基本没什么大问题,那需要在意的是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可以将建议反馈按钮稍微隐藏一下,避免影响到用户体验。
总结
用户测试三部曲:自测、内测、公测。
有节奏地测试,才能低成本、敏捷地测试出产品的所有问题,保证产品能够以一个完美的姿态面对市场,在优秀的用户体验之下自然会使得产品获得优秀的口碑,进而通过口碑传播快速获得用户,从一个失败产品一步步成为独角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