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对接阿里系客户的缘故,公司上下开始普及用钉钉,然而这款号称阿里挑战微信的强大产品,在实际使用后的体验却并不尽如人意,其构建的“让工作回归工作,生活回归生活”的场景真的存在吗?这句听起来似乎很美好的宣言,总让人觉得哪里有点不对。
一个构筑在错误前提下的用户场景
首先,钉钉所说的“让工作回归工作,生活回归生活”是指用户可以通过钉钉保证自己在工作时的专注度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结束下班之后仍无生活的局面,为了放大产品的这一核心理念,钉钉甚至不惜在推广时抛出这么一个噱头“工作时用X信被各种八卦琐事分神,所以你一直在加班”来暗示受众快来用钉钉吧,用了钉钉就不用加班了。但是,难道有了钉钉大家就不会在上班时候刷朋友圈了?有了钉钉老板就不会无休止的下工作任务了?
这样的推荐模式显然非常的有失偏颇,作为一款协作工具钉钉始终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钉钉确实可以缓解加班的问题,但并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工作任务本来就非常繁重的公司来说,它的出现最终可能会演化成“钉钉,是一个加班方式。”
微信已经改变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钉钉应该颠覆还是顺应?
微信的出现让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变得模糊,钉钉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一个需要工作和生活产生交集的区域——工作关系维护。不管是什么行业,都必定会有工作关系维护的需求。假设微信真的成为一个纯粹的聊天工具,无关工作,再无客户、同事、领导掺杂其中。大家还有机会在微信运动点赞刷存在感么,大家还能分分秒秒透过这些工作伙伴的朋友圈了解到今天客户or领导的心理情绪制定沟通方案么,销售们还能如此便捷的找到理由嘘寒问暖么?
尽管这种场景在最初诞生的时候,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上司或是下属,乃至同事之间,基于对个人空间保护的本能,或许都是拒绝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已经开始逐步接受了这样的沟通模式。人们一边鄙夷着微信的过度捆绑,同时又离不开微信带来的裨益,这样的用户习惯不可小觑。某些时候了解工作伙伴的生活,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尽管钉钉也有开放社区功能,但由于“工作方式”的这个标签,注定限制了钉钉的社区内容和微信朋友圈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钉钉或许有机会引导用户同时使用微信和钉钉来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交流,但其并未在这场拉锯战中占据优势地位,也无法消除用户在上班时间开微信的行为。
核心功能和产品理念的冲突
可能会有观点认为,钉钉这个产品的核心点并不在工作关系维护上,而是强调“信息必达”,它的叮一下功能有效督促了用户及时接收并回复自己看到的信息,让工作中的投机取巧者无处可藏。听起来确实是那么回事,但真相呢?真相是钉钉只保障了工作中“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下达的指令可被迅速反馈,而“弱势”的一方却没有办法去叮“强势”的一方,我们不妨设想以下那么几个场景。
你发给领导的消息显示未读,你会不会启用未读电话提醒功能去叮他一下?
你发给领导的消息显示已读,但领导没有回复,你要不要叮他一下?
同上,把领导这个关键词替换成客户,你到底要不要叮一下?
万一领导/客户是有什么事情在处理呢?万一他们对你这种叮一下视为过分骚扰而反感呢?虽然钉钉有屏蔽叮一下的功能,但是万一他们一时大意没开呢?
以上这几种情况,好像都不太好叮一下。
对于位置高于自己的对象,叮一下的强势姿态很显然让弱势者无所适从。
而对于位置跟自己相同的对象,叮一下也有不礼貌之嫌,一个原本就勤恳工作的人,如无特殊原因都会即时回复你的信息,而一个有心偷懒的人,则总是有无数理由来掩饰自己的回避,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你都没有办法理直气壮的使用这个“叮一下”。
客观来说,钉钉也并不是一无可取,免费的商务电话,先进的签到系统,和便捷的群聊模式都为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有其自身独有的优势。而叮一下作为钉钉充满争议性的核心功能,既是亮点也是死穴。钉钉的创始人陈航曾经说道“钉钉三大升级,把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传感器、无线设备、LBS技术融合在一起,每个员工都可以拥有符合自己岗位、职责、状态的考勤方式,对企业而言,可以保证员工在放松状态下解放创造力,这才是以人为本的工作方式。”这个出发点本没有错,但是像钉钉这种从一开始就自上而下推广的产品,其实并没有给员工话语权,员工可以拥有什么永远由老板决定。如果真的要营造放松无压力的工作状态,“叮一下”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钉钉的缺失到底是什么?
基于上述的种种,笔者认为钉钉的产品研发者必须脱离阿里文化的限制,来了解当前的企业沟通模式和文化背景。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地位差异依然悬殊,而钉钉想要依靠当前的功能去实现高效协同,平等交流的目标,显然是构筑在企业内部已然建立了平等关系的前提下再去设立的,这里面存在着因果倒置的误区。
在这个倡导自由开放的年代,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平等尊重是维系员工和企业良好关系不可或缺的一环,钉钉所应该做的,是根据当前地位不对等的交流状态去努力营造出平等尊重的局面,而这种明显侧重于“强势”一方的功能设置显然难以达成这个目的,甚至会造成上下级乃至甲乙方关系的恶化。这款产品到底是为员工而生还是为领导而生,陈航似乎并没有想得太清楚,否则不会有文章开头的slogan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