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进互联网持续成为毕业生首选行业,纷纷挤破脑袋想进来。那热闹过后,是否想过,你入互联网行业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是高薪,热爱还是凑热闹?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一个题目:每年通过校招途径进入百度、腾讯、阿里、360、新浪等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都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下面有不少好的答案。我指的并不是那些漫谈面试经验感想的,而是以过来人的经验去诉说为什么当时面试时自己会被选中发放offer。
很多人都谈到了“缘分”这个词,确实,绝大多数时候对于校招的产品和运营的学生而言,很难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例如,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谈到过,像技术很多东西都是实打实的,每一行代码,每一个功能模块的实现等。而产品和运营则更像是一些“纸上谈兵”,所以“眼缘”,“运气”这些东西似乎就变得重要了。
那么抛开“缘分”这个词,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那大概就是热爱或是喜欢吧。
因为很多时候,绝大多数参加校招学生都没有好的项目经验和实习背景,也没参与到具体的软件开发或是运营的过程中,比如说我就是这样,但是校招时,你也会听到不少二本甚至是三本的学生斩获BAT等大公司的产品或运营offer。
而对于这部分人,兴趣和爱好就成了推动他们前进和发展的动力。
但是,我见了不少说自己喜欢或者对互联网行业感兴趣的人,却从来没有制定任何相关的计划,没有尝试过去互联网公司实习,没有自己尝试去做了小项目,没有看过互联网相关的任何书籍。不少人,大概是冲着互联网行业的高工资而来。所以,什么是兴趣,什么是热爱,你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变得格外重要。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大公司面试,每每到最后,面试官总会提出类似于这样的问题:
你为什么想做一名产品经理/运营?
你认为相比其他人,你在这个岗位上有什么优势?
其实,在回答类似问题时,我不太会说我是有多么喜欢这个行业,因为这些口头的东西似乎并不能说明什么。
我会说大一,自己在校园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第一次接触运营,最简单的运营工作,从一个校园的微信公众号开始,思考着怎么去吸引更多同学关注我们,怎么样和学校周围的商家合作,怎么样去策划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如何制定每一个活动,如何调动各方资源,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
大二的时候,自己去创办公司,去给一些传统公司做微信运营,微信公众号第三方开发,倾听传统行业老板的需求,利用互联网帮助他们去扩宽品牌知名度,统筹策划线下推广活动。
大二到大三的时候,去做一个校园折扣卡的项目,自己不懂技术,想办法去做APP,和校园周围的商家谈判,去周围学校拉代理,去找人做海报,全程投入到每个环节,最终做到了怎么样的效果。
本来还想放些当时的海报LOGO,想想算了,太丑了,丢人
在到现在自己去实习,面试,码字,又开个公众号回头来说这些事。
你可以看到我过往的一些经历,都是和互联网息息相关,所以,我会说我想去从事互联网行业。
你问我有多喜欢这个行业?
这个问题,我可能说不大清楚,但是我对这个行业是抱有极大的兴趣,我每天的生活,学习和成长也都离不开它。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在微信聊天,她问我今年夏天想去哪。
我说我不知道,都试试,先内推呗。
我想想也是,最近两年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同学涌入互联网这个炙手可热的行业,学新闻的,外语的,经济的等等许多其他专业背景的同学也都蜂拥而至,所以提高门槛也是一种必要措施。
不过话又说回来,学历问题只是一道坎,如果没有高学历名校这块敲门砖,你仍有很多办法可以进入好公司。自己去尝试做个微信号,校园小项目,多去看看书,写写思考和总结,总归会有收获,等到了校招时候,把坚持的东西汇总起来,也许并不比名校的同学差。
所以,我和她说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其实都无所谓,抛开这些所谓的“校招”和“大公司”,去认真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够了。至于这个夏天,我想,总归会有一个着落。
我想说的重点在于:
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也许和平台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遵循内心。越来越多人迈入这个看起来“火爆”的互联网行业,你不妨停下来,去认真思考下。
回顾下你过往的经历,思考下你对目前主流的互联网了解,看了多少相关的书籍,是自己主动去阅读还是被某某论坛给推荐过。
你是否会去主动了解一下行业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有没有自己做过一些互联网方面的小玩意,小项目。
在我看来,所谓“潜力”,大多都是短期的,而真正决定你长期发展的,源自于内心的热爱和喜欢。
不知道这「热爱」从何谈起,也许是听了更多产品经理的风光和互联网不错的薪酬待遇,生出来的热爱吧
此句引用自知乎—杨夏
这篇是我的吐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