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玩转分享经济: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谈产品

1. 做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用MVP方法快速尝试。

Uber来源于两位创始人自己的需求,他们的想法就是,“假如我可以在手机上按一个键,然后立刻出现一辆车就好了。于是他们使用了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产品方法快速尝试,验证最小化可行产品

刚刚开始的时候,Uber创始人Travis Kalanick和Garrett Camp把自己的司机给辞掉了,买了5辆奔驰,雇了5个司机,找了十几个朋友,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是否可以共享这5个车辆和5个司机。一段时间发现,其实用很简陋的手机应用能够叫到司机,会比自己的司机还方便。有更多的朋友开始说,你们把密码开放吧,我也把司机辞掉,我也要加入进来。

2010年,Uber在旧金山开始运营,4年时间,发展到了56个国家,300多个城市,中国有9个城市,见下图。

2. 预订功能是一种资源浪费。

如果真正能做到按下按纽,5分钟车子就能到,为什么要提前做预订呢?

如果一个司机接受预订,明天早晨9点钟要去浦东机场,这就意味着他可能在9点之前的时间就会浪费,他没法去接其他的生意,他可能很早就要从城市的一头大老远跑过来,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看看下图,Uber在很多城市已经做到了5分钟内让一辆车来到用户身边,譬如旧金山是2.4分钟,纽约是2.7分钟,墨西哥是4.1分钟……

这里的数据,没有国内的城市,个人每天使用Uber的体验,这辆车是否可以快速来到身边,很多时候取决于司机对道路的熟悉程度,70%的情况,5分钟还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那些不认道的司机,确实很让人抓狂。尤其是那些找了10多分路,还没法过来,然后让乘客取消订单,乘客还要被扣费10元的情况。

另外,现行的出租车价格体系当中的超过多少公里,加价多少的那部分费用,实际是对乘客的不公平,是把后面有可能返程空跑的价钱计算到前面乘客的身上。对于Uber不存在这样的定价机制,Uber按照实际跑的公里数计费。而且,基于强大的后台数据,指导司机移动到有叫车需求的区域获取订单,减少司机空跑的时间。

一位土豪公司的产品经理获得特斯拉奖励,然后,他去当了Uber司机。红色区域,表明用车需求较大,并且有溢价,司机可以获得更高收入。

3. Uber满足用户三个重要需求

(1)速度:5分钟内到达,不要给我看到周边有100辆车,乘客只要1辆可以过来的车。

(2)价格:便宜,Uber的价格相比目前市面的专车、出租车价格,是最实惠的。

(3)服务:Uber提供高质量服务,记得第一用Uer,叫来的是奥迪,第一次体会到车上有矿泉水,还有充电器服务。

对于目前一些不认路的人民Uber的司机,王晓峰给出的解释,是人民优步,相当于经济型酒店,不要指望这类酒店能提供开门、游泳池等星级酒店的高档服务,要想获得舒适服务,那就使用Uber Black等高端车服务。另外,乘客评分机制也可以督促司机提高服务水准。

4. Uber 如何做到一个城市3个人的精华团队

找到非常熟悉这个城市的人,Uber在中国9个城市,总共几十个人, 以一当十,以一当百, 精心塑造品牌,精心招募高质量的人。目前一些城市发展较快,已经不止3个人团队,最多也就10人左右。

对于某些工作,还是需要大量人力的,例如目前不少用户反馈发给Uber邮箱的邮件,得不到及时回复,我也相信Uber的员工已经非常努力的进行问题解决,但用户增长的数据,或许已经大大超出预期,在用户反馈问题解决方面,存在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

5. Uber的冷启动策略

产品,最难的就是从0到100的过程,这就是产品的冷启动阶段。

Uber虽然是一家很有钱的公司,估值超过450亿美金,但目前在各大城市的运营,坚决不花钱做广告,他们相信钱买不来真爱。大家看到的Uber的各种活动,佟大为开Uber、Uber叫直升机、Uber舞狮、Uber圣诞节送酒等推广,都是资源互换,联合运营,没有花一分钱广告费。

抱大腿

和具有大量用户的产品合作,例如百度,下图,百度地图的用车服务,首推Uber。

乘客的冷启动。

运用社交媒体策略,对一般产品来说,总有1%的意见领袖,9%的跟进者;90%的大众。

Uber在上海最初的百分之一是谁呢?王晓峰认为是这1%大部分是外国人,正如上海的希尔顿也是这么起来的,运营初期,99%是外国人,星巴克咖啡也是这么起来的。Uber源于美国,产品发展太快,进入中国的本土化,其实是有个过程的,一些页面目前还能看到英语页面。对于英语为母语的老外,这个APP太适合他们了,他们没法用滴滴打车,因为普通话说不好,没法和司机太多沟通。而Uber,则是一键叫车,司机按照定位到指定位置,下车,也不用讨论价钱,直接扣除,太适合老外使用了。

第二批用户是老外身边的中国人,也有媒体人,尤其是科技媒体,对于新生事物,媒体人有天然的敏感,自己都去国外找内容翻译过来使用;还有时尚界人士,他们不喜欢出租车,对乘车环境比较挑剔。而这些人,又是很有传播能力的,于是这10%的用户成为Uber的种子用户,获得良好服务后 ,快速传播产品。BLUES估计算是这里面的科技自媒体,成为Uber种子用户的一粒。

司机的冷启动。

普通的产品找地推,花钱雇佣3000个大学生,一个一个发展用户,Uber不能这么干。人民Uber第一天不到100辆车。Uber找意见领袖,写字楼里面有车的人,找白领,先找公司领导,找CEO,CEO当司机,总监也会当司机;Uber找科技类CEO,他们知道Uber,并且Uber打豪车的概念,不会让CEO掉价。后来的事实证明,CEO给Uber当司机,对自己公司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一张图的答案

BLUES在朋友圈发布了这张图片,让大家猜猜是什么?

已经有朋友猜出来,这是Uber的一天的汽车行驶路线图。这是两张图,左边是去年5月的一天,Uber在上海的行车路线,右边,是今年5月同一天的行车路线图,可以看到两张图的天壤之别,Uber的发展实战太快。

以上,就是BLUES参加这次交流会的一些记录小结,BLUES在讨论中提出的3个问题,感觉还没有很好的答案:

一是司机无法提供服务导致用户取消行程而带来的扣款问题;

二是Uber对乘客投诉提问的一些处理规则不明确、不及时;

三是恶意刷单问题。

或许,这也是Uber产品正在逐步完善的产品问题。

对Uber产品发展的几点担忧

1. 刷单问题,Uber的补贴实在太诱人,又有大量聪明的人,总能找到法子刷单,有个笑话是,某司机带着Uber客户端做地铁刷单挣钱,这也是醉了。这还是低级做法,目前刷单已经成为一个地下产业,有明确的分工组织,或许已经是百万级的刷单市场。

2. 司机服务质量问题,一些素质不高的黑车司机加入,态度恶劣的挑单,汽车品质也大打折扣,BLUES的一位同事就遭遇在暴雨天上车,又被司机赶下车的恶劣事件。

3. 高品质服务品牌形象的下降,这是一个综合反馈,当身边有一些抱怨Uber服务下降的声音多起来的时候,即便有经济杠杆的评分机制,也该严肃考虑一下帮助司机提高服务质量,事前预防好过事后处罚。

4. 产品性能问题。例如访问速度,使用Uber还会遇到打开速度慢,注册流程不顺畅,地图定位不精准等性能问题。

5. 市场管理与法律的老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晓峰  晓峰词条  上海  上海词条  总经理  总经理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经济  经济词条  
产品

 场景是决定产品的胜负手

现在很多人都在谈论场景这样一个概念,那么我们来谈一下我们到底在聊场景的时候说了些什么?场景对我们的设计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能给到我们一些什么样的启发?先来看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