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用户就一定比人人的用户有素养吗?”
如果在之前我肯定说“屁话”,放在现在,我会犹豫点“可能吧”。
这几天都当厨娘外加关注日本地震了,看到豆瓣上说某论坛盖楼到848000诅咒日本完蛋,看到人人上一长串“好!”“小日本完蛋!”这样的评论,只觉得“脑残”,这不,又爆出了抢盐抢酱油的新闻,“人云亦云”果然是这个国家的特点。反观新浪微博和豆瓣,“末日情绪”虽然很浓,但大家都怀着抱团和祈福的心态面对,总还有那么点温情在。
既然不习惯把自己的私人观点强加于人,那就撤呗~和“志不同”的人说话,好别扭。话说这已经是我在人人的第二个账号了,继续面临被注销的命运。
前段时间看到纯银的《显性内容决定论》,感同身受。
1.显性内容决定产品气质,气质决定了用户,用户又决定了产品命运。
2.转帖使得社交氛围淡薄,自损了社交产品的扩张速度和开发潜力。
(上两句话都是人家说的,建议去看作者原文)
也曾在《互联网产品规划杂思-转载》看到,产品规划的价值是赋予这个产品灵魂与气质,优秀的基因能让产品脱颖而出。
不知怎地,突然想起《康熙来了》,本是一档极其八卦的娱乐节目,因小S+蔡康永的和谐搭配多年稳坐收视NO.1的位子。人们为什么爱看呢?除了“明星”“首次披露”“吃豆腐”这类的关键词,康永哥永远一副“恰好路过”的知性表情,配上小S的伶牙俐齿真诚坦率,也是重要因素吧。小S怀孕的时候,请林志玲和各路女明星来代班,康熙都好像不太对味,如果把蔡康永换成吴宗宪,那我们看到的可能就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风格的搞笑节目,不会有那么多明星愿意来倾诉衷肠。
不同的人说同样的话,听者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蔡康永的说话之道》里讲,“You are what you say.”“语言最美的时候,就是我们透过语言,感受到彼此互相需要的时候。”所谓的说话之道就是把对方放在心上。用心去对待,用心去交流。
产品也是一样,不同的PM会有不同的风格,多多少少会在设计中体现出来。比如我自己,就是典型的激进派,不好的不惜打翻重来,不喜欢ugly的过渡方案,习惯性地纠结于逻辑和层次中,对所有流程中判断为“N”的部分极度关注(可能是见过太多PM不考虑程序异常或运行失败的情况)。我相信,用心打造和随意拍脑袋出来的产品肯定会不同,就算一眼看上去好像差不多,也会在小按钮小问号小提示中,感受到不同的对待。
以刚出炉的百度浏览器举例。
1. 我只不过把首页这些图标依次全部打开,就卡死了……
2. 长得也太像chrome了,首页虽写的“我的百度应用”,链接到的多是网址和hao123的垂直页面,个人理解还不算真正的APP,和“最常访问的网站”换汤不换药。
3. 默认搜索引擎是百度,且无法更改。
4. 可以登陆到百度账户,进入个人中心后,通过点击“更多”到达产品大全页面(http://www.baidu.com/more/)。这个页面看起来有点乱,用户产品&商业产品混在一起,这本来也没啥不好的,问题是用户产品是登陆状态,商业产品还未登录。
5. 在产品大全页面还发现,无法缩放字体,快捷键什么的也不清楚。比如chrome中打开最近关闭页面的快捷键是“Shift+Ctrl+T”,百度浏览器难道要我打开历史记录去找嘛。
6. 还是选了兼容性较高的IE内核,直接导致了打开新标签页的速度慢得可以,时常会有新的没打开,旧的点不了。
…………
初次体验感受不好,和现在主流浏览器都有差距,不了解这是战略棋还是真的想在浏览器市场分一杯羹。从现在的成品看,团队偏保守,产品设计无新意也未考究,细节能省则省,很可能是工期太紧,大家加班赶工的结果。还有种可能,他们思路是先上线,占领市场份额再迭代改进,时间就是金钱。
想起入行前参加面试,被问到如何看待产品的迭代,我回答:“我想知道,是不是如果不一次上一点点,就会一下子所有功能上完了,然后没活可以做了呀?”现在想想好搞笑,估计让面试官十分汗颜。可强调迭代真的是好事吗?匆忙上一个beta版,再大刀阔斧地改?
现代社会教导人们“打扮也是种战略”,穿上合适的衣服会让你显得聪明和能干。谁都没时间观察人的内心,没空等着青蛙可能会变成王子。第一印象往往是决定性的,对于产品而言也一样,特别是对于较稳定的市场,如果推出的新产品不能让人耳目一新,没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优点,很可能昙花都不开就谢了。“抢占市场先机”的概念在此时并不适用,若总想着通过迭代来改进,真有点痴人说梦了。
我用Chrome用得挺好的,翻墙用Firefox,支付还得开IE,本就没抱期待下了百度浏览器,发现真不好用啊,卸载了以后估计就再难想起下载后续版本了吧……本来就已经有4个浏览器了……
那什么时候适合抢占先机呢?
市场营销中有二个概念:需要和需求。
需要(Need):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是客观存在于人类本身的生理组织和社会地位状况之中。比如我饿了就要吃,冷了就要保暖。
需求(Demand):需求是在一定的时期,在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当存在需要性,需求性刚萌芽时,是“抢占先机”的最佳时机。对没有需要性的市场,可以不用理睬。当需求刚萌芽,即是看得到利益点,大家开始蠢蠢欲动之时,你先行一步抢到了,这就是“先机”。或者,你有乔布斯的智慧,善于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当产品上线后,人们看到的反应是“哇,这就是我想要的”,你就不只是抢占了先机,还同时建立起了品牌形象和产品认知度,说不定还能培养一批死忠粉丝,这会对产品的发展非常有益。
但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市场,市场份额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这时要进入,相对会难很多。一方面需要具有同类产品的共性,另一方面又要打出自己的个性标识。重新说回浏览器,IE和Firefox挺立了那么多年,各有不少拥护者,Chrome用速度和简洁迅速虏获了一帮忠实粉丝,在各种测评中,这两项的分数也是远远高于IE和Firefox,这让国内很多以IE为内核的浏览器厂商惊讶,原来还能这么做。前几天下了傲游3,竟然也长成了Chrome的模样,实在是大囧。
Anyway,面对成熟稳定的市场,重要的是打造产品的特点和气质,然后一击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