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为什么不计代价地在搜索引擎产品上追求极致,哪怕已经“超越”了用户的需求?
2010年12月7日,谷歌中国创新论坛上,一位产品经理在演示谷歌搜索的新功能──在搜索框输入字符的同时就能预览结果,例如搜索一部台湾流行偶像剧《一起又看流星雨》,在敲到“一起又”3个字的时候,下面的结果页面就即时地显示出了用户想要的搜索结果。
谷歌台北研发团队负责人、谷歌台湾总经理简立峰博士在现场说,自己在使用了带“即时预览”功能的搜索后一段时间,慢慢培养出将目光焦点从搜索框下移到后面结果显示区的习惯,因为每敲一个字符,下面结果显示区就会自动刷新一次。
现在“即时预览”功能已经能够让每一个用户在用谷歌搜索时体验到,但很可能许多用户并没有太注意这类功能细节上的改进,甚至许多大陆互联网用户并未像谷歌的工程师理想中的那样──用敲字来搜索,而是被恶意绑定在浏览器里的导航网站所绑架,被培养出上网就点击数次、为许多网站贡献流量之后,才点击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应用。
在“创新论坛”的演示现场,简博士站在做演示的产品经理旁边补充说:“谷歌为了即时预览,要为用户的每次查找请求多付出3~4次的搜索计算,可见背后的资源支撑非常重要。”这句话很明显透露出的信息是,谷歌会为了搜索体验一个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改进,扩大自己三四倍的资源投入,这种几乎不计代价的投入着实令人惊讶。
在国内互联网恶意竞争、视用户为“肉鸡”的生态环境中,谷歌这种不计代价地投入核心产品──搜索引擎的动作,显得是如此“超现实”。但是,这也恰恰体现了这家世界级企业的产品观和价值观。
搜索的核心需求
谷歌为什么如此重视、甚至不计代价地改善用户每一次敲击键盘获得的搜索结果?这必须从搜索产品的核心需求讲起。
搜索产品的最核心需求是什么?让用户能够“找得到”。不能小看“找得到”这几个字,觉得它不够性感,没有高科技感觉。其实能够实现“找得到”已经足可以改变世界了。哥伦布找到新大陆,就着实改变了世界。对于地理大发现时的“找得到”,里面一定包含了当时最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包含了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是血的代价,我们今天才能在谷歌地图上轻易找到美洲。
为了“找得到”,谷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爬虫机器人——在互联网、图书馆的扫描仪、绕城行驶的街景拍摄汽车、绕地飞行的卫星等,复制这个世界的信息。谷歌不惜花16亿美元收购视频网站Youtube,获得视频数据;不惜付费搜索Twitter上的数据,获得实时数据;不惜报价60亿美元收购GroupOn,试图获得本地信息,虽然未能如愿。
与以上种种为了“找得到”而付出的代价相比,让用户在“找得到”这个基本需求满足的条件下找得更快一点、更稳定一点和更安全一点,像“即时预览”这种功能的改进,就只能算是比较小的代价了。谷歌的愿景是“整理全世界的信息并方便获得”,也就是说不仅要“找得到”,还要“能获得”,还要“尽可能方便地获得”。
为了让信息“方便获得”,谷歌要跨越许多物理世界和文化的障碍,如购买黑光纤,成为虚拟运营商;建立庞大的数据中心,提供云计算平台并出租计算服务,如App Engine;提供给普通用户Gmail邮箱、Chrome浏览器和Android这种移动终端上的机器人等“接地”服务,弥补云端暂时阶段的不足;提供跨语言的翻译,翻越获得信息的文化障碍等。
无论是重金获取它没有的数据,还是不断制造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和工具,通往谷歌核心之路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部信息都可找到并容易获得”。借用前百度副总裁、百度贴吧产品经理俞军说过的话——“我们若能更妥善地搜寻资料,实在已经改变世界”。或许正是这个意思。
原百度产品市场总监、盛大在线副总裁边江说,当年面试产品经理,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mp3搜索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什么?”以当时的环境来说,正确答案是“搜得到,可下载”。边江说,“当时给出这个答案的几位同学现在都已经是高级产品经理以上,并负责着众多大众熟知的产品。”
借用“mp3搜索”的核心需求,完全可说搜索引擎产品的核心需求就是“找得到,可获得”。因为创始人和工程师高管们明白,只有将搜索真正做到“找得到,可获得”,商业利润自然能接踵而至,支持一家数万人的上市企业持续成长。
从产品观到价值观
在谷歌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公司的产品观也是其公司价值观的投影。这种价值观说的不是“不作恶”的自我约束,而是企业如何看待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价值和使命。
我们还是从功能说起。谷歌台北的简立峰博士说,像“即时预览”这种功能让用户感受到的是每次敲击键盘,都是在和机器交互。过去是用户输入完整的查询词组之后才和机器交互,现在则是让机器可以知道用户的手指在动并做出反馈。长此以往,用户会慢慢将注意力从键盘和搜索框上面转移到根据自己手指动作实时变化的结果显示区。
谷歌不仅为此投入了巨大物质资源,单就耗能来说,就会大大提高,但这从另一方面促使谷歌不断改进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让系统在承载亿万人“十指”运动的高频次查询请求方面,能够驾驭。Gmail的创始人Paul Buchheit就曾说,谷歌注定能做出Bigtable这样的超级电脑系统。Bigtable是建立在谷歌海量数据处理实践上的一种分布式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通常处理数据在PB量级,已经在超过60个的谷歌产品上得到应用和尝试。
另一个例子是谷歌盲人工程师T.V Raman做的一系列工作——让机器可以说话、听和感知动作,但他思考的却不是如何让像他一样的盲人使用互联网,而是思考如何让普通人不依靠屏幕、不依靠看就能使用某项互联网服务。这实际上是推翻过去互联网服务很多假设,例如使用者是方便去看的这个假设,比如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方便用视觉获取信息。实际上,T.V Raman分享了谷歌的一个产品观,也是公司的价值观,即“打破信息藩篱”,让人们有更多可选择的方式去获取信息,这是一个更广阔的思考和产品创新维度。
谷歌翻译等跨语言、跨文化和国度的产品,也是这种思路和价值取向下做出的创新。谷歌翻译的许多创新都是从中国团队开始,然后使用到全球产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