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社交产品方向,本人认为有两种,一种是新的社交玩法、例如音遇、吱呀;一种是新概念,深挖社交本质。下面直接提供方案,由于无数据支持,还望各位多多指教!
传统的社交工具体量虽大,但年轻人还是愿意好玩的社交方式,证明他们的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例如音遇、吱呀,可以看出新的社交玩法还是有市场空间的。
同时,未来社交产品还有一种新玩法——深挖社交本质。由不同的产品提供答案,由用户去判定生死。
新颖的玩法除了能吸引年轻用户外,比起传统社交工具,它的优势是——更易产生话题及互动,从而更易达成社交目的,这也是用户的核心需求。这种偏娱乐性的模仿秀,只是提供一种社交场景,究竟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简单的规则,让群体形成自发的互动,我相信用户会给我们惊喜。
定位
主要通过语音模仿自己喜欢角色,并且可以结交、追求扮演其它角色用户的角色扮演社交平台。
特点
好玩低门槛的角色扮演(只需提供台词模仿)+高质量社交(同圈子)
广告词
你的“第二人生”,你的“男神女神”!
用户场景设想
某女生a常自夸自己是赵丽颖,在某种渠道下载了该app,觉得角色扮演挺好玩,于是通过分享拉着自己的闺蜜一起下了该app,分别扮演赵丽颖、杨幂、angelababy等角色在朋友圈逗趣的生活。而且在推荐的动态广场,发现了她非常喜欢王者荣耀李白的配音模仿者小哥哥b,于是双方彼此了解后互加了好友。
用户画像简述
某人自身声音好听,希望有展示自己的平台;
某周杰伦粉丝希望能在该app上找到一些能唱周杰伦歌的异性;
某女生喜欢打王者荣耀,对李白台词的模仿者会更加喜欢;
某男生喜欢二次元角色灼眼的夏娜,对萝莉音无可抗拒。
用户群
吃瓜群众+模仿爱好者+追星族/二次元。
市场
有喜欢的偶像或二次元角色的用户群体非常巨大,年轻人对好玩的社交产品接受度较高;
相似的声音比图像更容易模仿及捕抓,声音比我们常见的自拍照更具温度及真实度,迭代过程中也可以增加“为用户的声音匹配推荐类似的角色”的功能。
特色功能介绍
(1)打招呼的“个性语音”功能
用户注册填写个人资料时,会强制用户录制一段录音作为自己的“个性语音”(类比于个性签名)。除了作个人信息的展示外,还会在两位用户初次聊天时,作为打招呼的方式自动发送给对方。
相比于其他app常用的“系统自动发送千篇一律的编辑好的招呼语句”,我想这样的方式应该更具个性及新鲜感。
(2)角色扮演系统
分为三大类别:明星圈、二次元圈、概念圈(概念圈有如下分类:御姐、萝莉、暖男、渣男等等,无特定指代的角色,更细分下可以有:想念者、不婚主义等,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跟你同标签的人)
由用户自发创建角色词条,包括名称、类别、头像、简介、推荐语录等元素 ,由后台审核及编辑。用户选择其中一个已创建角色,并录制语录语音后即可成为该角色扮演者。
(3)朋友圈功能
会优先推荐相同圈子其他角色的朋友圈动态,待细化
(4)角色排名认证系统
会对同一角色下的不同用户进行相似度(点赞+礼物)排名,类似音遇的票选、王者荣耀的排名系统,固定周期可能会重新排名,待定。这也是该产品主要的商业模式
因为微信、QQ的熟人关系链存在,所以也必然面临着其社交压力,来自于亲戚、家长、同事,甚至也许有同龄人的不理解等压力。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大部分人都有这么一种潜在需求,能无压力的表达、记录自己所有的真实动态,并决定是否与人分享。
同时更大胆的说法是——这款产品将成为微信的影子,成为阴暗面,去补充微信必不能触及的空间。
定位
广告词
聆听你内心的野兽
用户需求分析
表达真实自我的需求:也许你生活中不得不装成熟,其实你有很多幼稚的想法和梦想;也许你在大家面前谈笑风生,其实背后的你极其孤僻,甚至一个能懂你的朋友都没有,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不能有个地方能无压力的表达。
减少尬聊的需求:纵观大多数社交行为,用户很多社交时间都浪费在跟“无趣”的人尬聊上,而要降低这种概率,让用户更多维度的展示自己,那么匹配对象就有更多的话题,这基本算是正相关。
遇到知己、闺蜜的需求:精准匹配我认为只有在个人愿意真实展示自己的时候发生,所以我们才会有那份遇见“懂自己、三观合”的意外之喜。
特色功能介绍
(1)用户自我分析的树苗系统
用户不断丰富自己的资料,树苗将越长越大,树的枝干包括: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昵称、职业)、性格(温柔、稳重)、爱好(篮球、音乐)、日常(上课、看直播、动漫)、期望(做一个好产品)等;该系统将有更炫酷的ui和玩法,待细化。
(2)名为“家与广场”的系统
广场就是动态,家就是用户个人信息系统,命名为:家主资料,信箱,朋友访客等。这是一个只属于用户自己的页面,致力于打造让用户“吾心安处”的地方,因为现在大多产品都充斥着信息、与人交流等元素,我希望这个页面能给用户打造只属于自己的地方,静谧,无人打扰。
其它用户访问时,展示的不再是个人主页,而是个人的“家园”,包括主人的相册、留声机、性格爱好、愿望、碎碎念、最近正在做的事、装饰品等等,待细化。
我们知道,现实中我们有家,但网络上呢,我们是否需要一个“家”?
(3)碎碎念功能
与社区能点赞评论的个人动态区分开来的私人动态,记录用户较私密的情感。用户能主动分享给单一朋友,类似好友间的交换秘密。
(4)总结
对标微信,你是大家眼中的“你”,而这款产品,是你眼中的“自己”。
我们也常说,社交产品总有一个打败微信的白日梦,而这款产品,仅仅是希望能影响,影响一点点就好。如果有幸,产品将会成为微信的一粒沙子,又或者再幸运一点,撬动,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更新于5.29后续答疑
@某电商总监徐先生:有创意,但是问题也很明显:
1. 靠模仿声音来驱动社交进行,无形中给社交增加了门槛,让社交变复杂,不利于普众。
2. 所谓听到自己喜欢角色的声音模仿者就一定会有社交动力嘛?模仿者来得及回复那么多喜欢的人吗?就像抖音网红一样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他,但作者能回复几个人?
其他那些吃瓜群众估计也就是留言表达自己想法,这个社交必定还是内容驱动的,脱离内容根本社交不起来;既然需要靠内容,问题就来了我能看视频的为什么要听你声音?声音驱动社交是不是一个伪场景,需要进行前期详细调研验证!
答复:
1. 正常的模仿行为确实是高门槛的,但产品的定位并不是模仿角色的相似度比拼,而是更希望通过声音的内容,建议起相似的圈子匹配及话题的产生,这也是这款定位为社交产品的核心所在。基于此,我们的用户将会更易交到朋友。
举个例子,我的声音并不像周杰伦,但我会唱他的歌,由此我会认识到喜欢周杰伦歌的小姐姐,从这点上我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由此门槛也不高,并不是只有像的音色才有展示的机会。
另一点低门槛的原因,本文也提到了。该产品有三大圈——二次元、明星、概念圈。
再举个例子——本人看动漫,也偶尔看明星,但并不是明确的某某粉丝,所以本人应该也属于大众范围了。满足这些用户需求正是概念圈的作用,例如本人选了“渣男”标签,我只有说出一句渣男语录即可,本人喜欢知性的小姐姐,搜索该标签即可。
2. 任何产品的头部用户肯定未必有时间回复所有人,他们只会理会有价值的人(通过礼物/排名系统表现,也是产品的商业价值所在)。
视频的信息量肯定是高于声音的,我们也鼓励发视频的用户;但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相比发视频他们更愿意产生声音内容,这就是1提到的门槛问题,发视频需要考虑人的颜值、妆容着装的内容,以为视频所表现的内容;而从接收方考虑,好的声音内容将会大大多于视频内容(视频的内容岑差不齐,容易给用户带来无聊空洞的体验)。
基于此,声音驱动社交并不是伪场景,它比图片更真实更具温度(网图多难辨别、易审美疲劳),比视频更易产生好的内容好的体验(优秀视频的制作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