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通过其他网站信息对微信的介绍,结合自己的产品体验和互联网思维,给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会着重说明自己想法的产生过程,可能的实现方式以及可用性评估。
一个最初面向用户的即时通讯消息系统,经过团队8年的精心打磨,成为了一个面向服务的日活用户趋10亿的国民级社交平台。没错,我指的就是这款简约内敛的产品:微信。
图片来源:迭代的神话,一张图看懂微信的成长
其实从微信的发展历史来说,微信并不是从1.0版本就称神了,反而当时只是满足了通讯的最基本功能:发送消息,分享照片,设置头像。功能简单而普通,定位清楚而坚定。它的1.0时代是不起眼的,犹如沙漠里的一粒沙子。渐渐的,实现语音对讲功能的2.0时代,新增摇一摇和漂流瓶等功能的使得用户量暴增的3.0时代,把社交方式转向了陌生人社交。
在微信的4.0时代,已经积累了大量用户的微信为用户创建了基于好友链的内容分享平台,4.2版本中增加了视频聊天的功能,增加了好友聊天沟通的表现方式,这一次微信把社交方式再次转向熟人社交。在其后的4.5版本中,推出了公众号这样的媒体平台,推动了微信平台化的发展。
在微信5.x时代,已经完成社交平台的蜕变的微信加入了商业化的元素,如绑定银行卡,游戏购物等入口,因为其强大的用户数量和较高的用户粘性使得微信有足够底气去创建自身的盈利模式。通过推出优质丰富的场景服务,形成各个盈利模式的支付消费的流程闭环。
到了6.0时代,微信在不断拓展盈利模式,积极构建用户与服务的连接纽带,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打造强势微信支付。同时,微信在不断打磨产品,牢牢把握用户需求并且通过新增拍摄小视频功能给用户提供新的分享方式。
在18年底推出的7.0版本中,微信新增了视频动态,记录用户眼前的世界;重新改版了界面,使得操作体验更加直观流畅;通过看一看分享好友认为好看的文章,加强了用户间情感联系;给单聊设置强提醒,加强单向信息的传递。微信发展到这时,已经属于一个完完全全成熟的产品。
从1.0版本到7.0版本,其实可以看出,微信在对人的把握是越来越精准。能感受到它越来越倾向于保护用户,但在尽力保护用户的同时不断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它除了实现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外,也在不断开拓晚上尊重需求的方式和尽力实现用户的自我需求。
微信将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健全的,能给用户创造各种价值的社交生态,能让用户相信,微信,就是一个微世界。
那么,今后的微信将如何发展?今后的社交通讯产品应该会往什么方向迈进?
这是互联网业内大家热情探讨的话题,写到这里,不禁想起张小龙笑谈道每天有一亿人教他做产品,确实,真正有底气承认自己比张小龙更了解微信的又有几人呢。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从自身的思维出发,做到有自己的想法。
长期以来,社交通讯类的产品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方便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微信团队既然想把微信做成一个生活方式,在不主动打用户的情况下打造一个丰富的社交生态,那么从思维的层面就要明确微信已经吸引到的用户到底是什么样的用户?他们在微信使用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从而影响用户留存或用户黏度?微信想要重新吸引什么样的用户?这些用户到底有什么特性?到底如何能让用户死心塌地的使用?微信作为用户的亲密的朋友,如何能更好地协同进步不分手?
如果思考这些,不禁容易引发这样的思考:如果QQ不属于腾讯,那微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微信团队的战略发展布局又会是什么样的呢?这也是一个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我们所谈论的要具备的互联网思维是代表着在当今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有一个对市场、产品、用户、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微信显然是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大部分(笑)。因为微信作为用户最亲密的朋友之一,也一定有能补充和完善的地方。毕竟,人都无完人。它仍然有能让用户更为之疯狂的潜力,只是现在可能还没发现,说不定早已经写入微信团队的漫长的战略部署之中。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永远有进步的空间。
接下来从场景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是否可行的方向来谈谈我的看法。
1. 从用户场景分析
(1)阿美在外省城里工作,过年的时候回到自家村里,阿美50岁的妈妈希望阿美能教教她如何用微信发朋友圈;第二年过年回家,妈妈希望阿美能教她如何使用微信零钱充话费;第三年回家……
问题分析:四五十岁以上居住在不发达地区的人是不太会使用互联网产品的,甚至不太信任。子女常年在外工作,父母不太愿意因为微信使用上的问题而去“麻烦打扰”忙碌的子女。加之远程教授使用对她们来说,学习成本过高。
解决方式:打开微信,提示,您是否愿意花上半分钟的时间学会使用微信?学习最好能让用户获得几角钱的红包以提高这类人群使用教程的接受度。用户若选择愿意,则弹框列举一项项傻瓜式操作指南。微信添加一个可以随时查看教程的入口。用户还可以选择我已详细了解或选择稍后学习。
结果可能性分析:解决了大量,尤其以三四线不太发达的城市的年龄40+以上的,自己有一定的好友工作圈联系的,需要使用微信进行沟通的人群的基本微信功能使用问题。
思考:对比一下《刺激战场》和《王者荣耀》这类比较复杂操作的游戏产品来说,在进入游戏的界面时,温馨提示用户是否熟悉规则,这主要是为了减少已经懂吃鸡游戏规则的用户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微信如果想要打造更加庞大的社交生态,虽然它已经在表现层和框架层方面刻意简化,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但是在面临庞大的用户群体的时候,傻瓜式的操作指南是非常有必要的。
(2)小明想今天要组织欢乐谷一日游,他有五个同事愿意一起去,小明拉了一个群。第二天小明想组织聚会,又有几个同事愿意去,小明又建立了一个群。第三天,项目组要开会,小明要组建团队开个会议,又拉了一些同事进群。
问题分析:这些群聊开设目的不同,但是成员重合度过高,对用户来说过于累赘。删除掉群对话框之后,忘记退群,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
解决方式:在同事群里允许发起临时小组会话,小组组长拉取人员进入小组会话,小组组长有删除临时小组的权利,小组成员可为小组设置存在的一定期限,到期后提示,可选择继续保留一段时间,小组成员有保存临时会话数据或选择放弃数据的权利。
思考:这样的话,不用老是建立冗杂的群聊,也可及时清退没有意义的没有需要的群聊。也能更加保证用户账号的隐私。
2. 从微信的工具性上思考
微信和QQ不同,删除群聊就删除了聊天记录。虽然现在支持能把聊天记录导入到电脑,但是对于手机用户来说还是不太方便,过期文件还有无法下载的问题。
解决方式:用户进行可选择性的存储,微信主动向用户提示是否可以清空无用群聊记录。用户接收到文件的时候,可以选择是否标记文件,这样过期文件就可以继续下载。
3. 从用户的互动性上思考
评论为什么暂不支持图片,发布图片为什么暂不支持GIF动图?
反思:微信追求用户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和想法,但图片和动图主要加重了性格的标签化,这显然是与产品的预期不太吻合的,所以没有出这些功能是比较能够理解的。但如果想要让微信的用户更加年轻化,那这就是一个可以值得斟酌的地方。
4. 从用户的外界访问上思考
既然微信使用动机中有了更多的工作元素,那么微信可以给出一个新的入口,做好从学校-实习-职场之间的用户角色场景转换。如课程学习,如何操作电脑快捷键等趣味小视频,如毕业小白的面试攻略。这些丰富的元素,是可以使得这一群体更加的去信赖使用微信。
反思:可能这些功能会觉得比较繁琐,也可能不是现在的重点,但是我觉得精细化人群,是可以产生更多的用户依赖的。而且微信并不是不想增加用户的浏览广度,而是在方式上面尽力克制产品的表现形式,从而减少打扰用户的频率。
5. 朋友圈优化
(1)视频时长为什么不能设计的更长一点。
反思:可能不太愿意让用户花更多的流量吧(笑)。但是我觉得微信可以让用户适当加以选择,10s,20s,1min限制等,并在发布之后委婉提示观看者视频预估消耗流量。
(2)用户发布的每条信息暂时都允许选择给谁看或不给谁看,但是除了每次的分组可见和预先设置禁止访问之外,每次发布的内容还是会选择不同的人群,这个还是有发布操作不流畅的嫌疑。
解决方式:微信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分类,用户在表达好内容时选择其中一种分类,如搞笑,这样好友可以在朋友圈搞笑栏看到这条信息,在别的分类下是看不见的。在消息首页,将好友进行分类。(类似QQ分组)
反思:可能微信认为没有这样的必要。原因类似于微信为什么支持GIF图,为什么要让赞和评论的功能多一操作步骤。微信可能是不想把朋友圈空间化,更支持用户去真实表达自己的状态,至于与他人的互动这一优先级是低于前者的。
6. 从战略布局上思考,当今的用户是什么样的,拥有什么样的共性特点
许多人有各个不同种类社交平台的账号,比如主打熟人社交的微信QQ,主打陌生人社交的微博和陌陌,而且通常会在QQ和微博上同时开设多个账号,俗称大号小号。大量用户比较排斥微博引入访客记录这个功能,更加排斥导入自己的通讯录好友。当用户想要发红包给大家增进情感联系的时候,通常会选择微信而非支付宝红包转账。
我们理解微博和支付宝都想做熟人社交,但是在分析用户的时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把握住用户最深层次的需求,即状态切换。
为什么说是状态切换呢?
用户A微信工作一个号,娱乐一个号,这样他会选择账号切换,但是由于微信还没做到多个账号同时在线或者关联微信号,所以切换效率不高。团队群聊里,用户沟通的内容有时是项目组工作的安排,资源的分享,有时是一群人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累积下来的大量的聊天记录让用户在搜索关键资料时要花好久的时间才能找到。
甚至为了区分状态,相同的群主或成员很有可能同时创建了两个三个群。不仅是两个账号体现两种状态,连群聊内容也需要体现两种状态。
所以我认为未来的通讯社交软件的发展发现可能是倾向状态流打法。QQ目前准备上线销号的功能,但如果当初实现了状态流的战略布局,用户就不需要申请多个QQ号,一个号码就可以用户满足。
解决方式:一个群组有状态分类的模式,且用户有资源选择是否加入或退出某一状态的权利,有建立小组讨论的规模功能。
思考:试想,将一个群组的聊天状态分解,简言之工作状态和玩笑状态,这样就极大的有利于用户进行信息搜索和状态转变。工作状态专门讨论工作和群发有价值内容,玩乐状态里大多是吃喝玩乐的分享和其他比较没有存储意义的聊天内容,实现方式可以是左滑右滑进行切换。员工在玩笑状态里发出的消息,领导的接受认可度也会大一些。当然,他也可以选择不接收玩笑状态的无意义信息,这对他也是一种不打扰。
再者,我希望我作为用户,既想探索世界,却又不想被世界打扰。例如:我除了想去朋友圈查看我的好友今天发布了什么样的动态,但没加张小龙微信的我又想去看看张小龙是否分享了什么有趣的文章。
这样的话,一个陌生人广场就可以实现陌生人的社交动态分享了。但访问这个广场的次数要进行限制,比如:每天只能进入两次,这样可以避免一部分的沉迷,还可以通过可选择隐藏自己微信号等方式,提高了陌生人添加自己方式的门槛,保证自己的部分隐私。
对在广场里愿意公开发布自己动态的张小龙来说,又满足了他想公开表达自己的想法。既保证了人人都在自己的舒适安全区,又能放心的去访问这个世界。这与微信想做私密链朋友圈的初心是不违背的。后期再加入订阅什么的,俨然就是个小型新浪微博了。
(说到这里插一句,为什么现在许多网友搜索话题新闻会首选微博,搜索教程首选b站?除了与其强大的UGC模式以外,还与企业愿意耐心培养用户的习惯分不开。我相信,新浪微博如果能把搜索关键字引擎再优化一下,那么它也可能成为具备社交属性的“百度”了。)
所以说,一个成熟的好的产品仍然是可以有新的发展方向的,这需要产品人结合市场环境和企业环境,充分挖掘用户的内心,了解用户群体在这个时代下所展现的共性,创造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用户的产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