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是谁?用户从哪里来?用户要到哪里去?这三大哲学问题揭示了用户、场景、需求的最普遍规律,揭示了产品从开始使用到结束的基本过程,而引导设计则是产品领域的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产品提供最有力的工具。
为什么需要引导设计
产品设计有句老生常谈的话就是:
一开始没有将用户清晰定位, 缺乏对用户操作动机的判断,没有考虑用户操作后下一步的流程,最终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觉得一头雾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是哲学里三个终极问题,而产品设计同样绕不开这三道坎,无法解答出哲学三大问题的设计都谈不上是好设计。因而引导设计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必要,正确的引导除了能帮助用户高效快速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还可以实现服务提供方的运营目标。
引导设计方式
引导设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视窗(windows)系统初期版本就已经出现安装引导界面及帮助文档信息,这些最原始朴素的设计正是组成了引导设计的基石。直至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极速发展,引导设计更是进化升级到五花八门的地步,但其目的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解答以上那三大问题。
1. 前置引导
前置引导,一般在系统冷启动的时候出现,在用户正式使用系统前触发,一般不分场景无差别地提供给所有用户,没有与业务流程产生必然的捆绑。
因为种类繁多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方式:
(1)APP引导页
主要以3-5页的内容展示产品或新版本的核心功能,使用户快速对新产品有个初步的认识,目前该方式已成为APP的标配设计。
(2)遮罩、浮层式引导
通常只在用户第一次访问页面时显示,并需要用户进行点击操作后才会逐步消失,用于强调突出和介绍当前界面的功能点。
(3)常驻式引导
可按入口的深浅划分,如帮助文档、用户手册、在线客服等功能模块属于深层次的入口,属于强目的性的用户引导。而浅层次入口的引导提示则直接依附在功能界面上,一般以简短的介绍说明固定在当前页面。
扫码APP的固定提示语
前置引导的设计方式对用户群体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位,同时也对用户操作动机有一个简单判断,为新手用户快速熟悉系统应用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它依然未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系统要把用户带到哪里去?
2. 后置引导
后置引导,依赖于当前用户身份及特定的业务场景,配合相应的交互操作(如点击、拖曳、滑动、长按、下拉等)触发,通常与业务流程有较强的关联关系。
后置引导与前置引导结合,通过回答以下3个问题来着重优化用户使用系统过程的操作体验:
用户是谁?(用户身份是什么?游客、普通用户、高级用户还是管理员?)
一个完善的引导设计必先依赖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常见的反面例子有很多:
页面访问失败,没有提示任何原因,也没有告知用户如何解决,只留下一个大大404;
操作被提交后,没有确认提示,没有执行反馈,靠用户猜测结果;
没有判断用户身份,在操作流程末端才告知用户没有权限,浪费用户时间;
功能模块之间没有联动,需要大量切换操作,没有拓展用户场景与继续深挖用户需求。
不妨以微信上一个护照通行证小程序为例,业务流程十分简单,关键操作流程也不超过3步,但却已经清晰给出了明确的业务指引,使用户在每一步的操作过程中都得到有价值的反馈。
基于业务流程,可以开始对其进行功能拆解及加入对用户身份、场景、行为判断的引导设计,针对每个环节适当地添加对应的引导提示,如:系统表单自动填充、办证点地图导航、预约日期天气提醒、预约成功提示短信、办理进度过程提醒等。
护照通行证小程序引导设计
又如常见的购物流程,当你从商业浏览页面跳转到的空无一物的购物车时,精明的商家肯定不会让你停留一个空空如也的页面而不知所措,系统通常会自动调出你的浏览记录或推荐的你感兴趣的商品信息,以此延伸了商品页的界限。挖空了那么一点小心思,也只为提高你的购买转化率。
淘宝APP及京东APP的购物车空页面
总结
如何令用户快速上手并加以停留在你的系统,需要有良好的引导设计,而好的引导设计则需要能准确回答用户身份、用户场景与用户行为三大逻辑问题。
每个功能页面里蕴含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背后都是可能被经过精心打磨的设计,为了留住用户,除了能把系统做得足够简单,还可以拿起引导设计这一强而有力的工具去叩开良好用户体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