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做新功能引导,才不会被用户忽略?

有时候很多的新功能上线了,而用户并没有发现,那要如何做新功能引导,才不会被用户忽略呢?

“Hi,你们产品什么时候能加上xx功能啊?”

“已经上线了,你更新版本,红点提示的地方就是了”

“我早就更新了,没注意呢。”

在和用户的沟通中是不是以上情况还挺常见的?但是明明就是版本更新信息、新功能引导图、小红点提醒的功课都做足了呀。用户怎么就对我们的新功能视而不见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2点:

信息负载,通常一个版本的更新总是伴随着多个功能。用户在刚刚更新软件的几十秒之内要同时接收到好几个功能,记忆负担过重。

延迟使用,有些功能虽然很有用,但是用户在更新的时候并不会用到,时间一长,用户就忘记这个功能的存在了。

我们需要更加立体化的新功能的介绍,不仅仅是空间维度的,还要加上时间维度的。

一、从时间维度定义

从时间维度去定义,可以防止用户在短时间内信息负载的问题。

一般用户接触产品的时机分为5个阶段。,我们把每个功能拆开来看,用户接触一个新的功能从使用到完成到再次使用,也符合下图的阶段。要想提升新功能用户感知,形成转化,可以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策略。

梳理一下在各个时机需要进行的引导策略:

获取阶段:种心锚,新功能的引导主要是混个脸熟。需要注意的是信息轻量,频次不能高。

激活阶段:好奇心驱使用户进一步了解功能,需要在引导上详细示能。

使用阶段:一般这个阶段新功能引导早已被用户遗忘,判断用户行为后,恰到好处的进行一下新功能的引导可以有效提高使用率。也会带给用户非常贴心的感受。

离开阶段:用户长时间未再次使用新功能可以适当唤醒,因为用户新功能是有所了解的,可以仅做最简单提醒,或展现更多的能力。

推荐阶段:用户自发的口碑营销,这个阶段需要做到从推荐到获取的闭环,激发用户分享动机,以及防止推荐喷发引起反感。如下图微信发纯文本朋友圈,利用用户好奇心自传播。

案例来源:网络 – 微信

二、从空间维度去定义

从空间维度去定义,可以防止新功能引导单一粗暴的问题。

我们把产品看作是从用户接触的外层到产品本身,到数据逻辑底层的立体结构。外层包括展现在用户面前的渠道,有线上线下,产品本身包括端内的界面,数据逻辑层包括对用户画像、行为的分析和预测。

外层:用户未打开产品前的所有渠道。需要注意的是外部推广的一致性,统一可以加强用户感知。

产品本身:端内各个有效入口及引导方式。因为引导会阻隔用户的操作,所以要对新功能进行分级,再匹配不同的引导方式。

数据逻辑底层:通过用户的行为判断用户对于一些新功能或冷门功能的需求,而触发引导。这些引导往往是最有效的,但是也要防止误发。

如下事例,在输入很多字以后,触发了长按空白处发语音的引导。

案例来源:钉钉 – 周报

三、以一款IM产品的新功能提醒为例

IM产品是工具型产品,大部分用户用完即走。在用户打开IM的时候往往带着很强的任务性,以收发消息为主。这时跳出新功能介绍很容易被忽略掉,所以更需要采用立体的新功能提醒策略了。

关键点:穷举提醒方式、新功能分级、打扰尺度评估。

从4个平台去梳理新功能提醒的方式,端内的共9种,涵盖了可能的入口,端外线上线下共3种(独立运营活动不算在内)。

依据是否阻扰用户操作,对用户打扰的尺度进行分级。

新功能分为重大功能、重要功能、常规功能、小功能。

Ps:一些重要功能及常规功能的后续迭代提醒也算作是小功能,通过新功能的重要级来选择提醒的方法。

新功能提醒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相结合,就形成如下的提醒策略,并将引导分为前端渠道和后端策略两部分。

四、总结

通过这两个维度去定义新功能引导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完整的方案,也可以更加贴合产品的目标,从情感层面带给用户贴心的感受。

对于pm和设计师来说,在功能构思的初期就要综合考虑预热、引导、激活、唤醒、分享、活动等策略,以便更好的被用户感知和接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新功能  新功能词条  忽略  忽略词条  引导  引导词条  不会  不会词条  用户  用户词条  
设计

 Axure写PRD:倒推淘票票A...

本篇文章从业务流程及交互逻辑这两个方面入手,对一款生活类手机软件——淘票票进行了分析。写在前面的话:笔者作为一个有意向进入产品岗位的菜鸟,希望通过倒推产品需求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