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用正确的方式思考问题,做好该做的事

观察工作生活中的人和事,会带来很多有趣的感悟。未必有多深刻,但也都能映射到日常的产品运营工作中。最近感受,很多事还用不到专业或高深的知识,只要用正确的思考方式,再做好该做的事就可以了。

01:

虽然在做用户增长,但已经不想公开讨论了,因为真正懂的人很少,大部分人还是在盲目追求概念的阶段,认为用户增长是秘技、是藏宝图、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把H5裂变当作增长的全部,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喜欢看满是国外增长案例的原因,因为裂变和国外增长案例更符合秘技藏宝图钥匙的特征,看起来让自己觉得很爽,也让自己充满希望。但当大家蜂拥而至去听别人讲裂变,但自己却一次也裂不出来的时候;当大家发现国外案例根本无法复制到国内的时候,就知道这么想是有多扯淡了。

到底为什么用户增长的概念这么火呢,两个原因:

从客观情况说,现在获客难且成本高,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得到足够的用户

从主观角度说,这是一种精神寄托,让自己和同伴们相信公司是有希望的,其实还是心虚无助。

所以,根本上来说,用户增长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方法、新的目标和行动项的串联。真正难住我们的,是这些,而不是具体的方法,这也是近期在和几个超级app的增长负责人聊完的共同感受。

如果你不知道用户增长怎么做,你只需要思考:有哪几类用户?在哪些场景下使用你的产品?他们会有什么样的需求?使用路径是什么?会遇到什么问题?

把以上情况逐一列出,多次体验,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也能发现很多问题。这就是我说的,正确的思考方式。

02:

说到梳理用户使用场景和路径,就不得不说一下这个案例。滴滴女乘客遇害的那段时间,刘润写了篇文章叫《滴滴的产品经理,请你进来看一下》,后来很快到了10W+。内容很简单,就描述了一个场景:他要去机场赶飞机,使用滴滴时遇到的问题。

对于滴滴来说,这个场景很常见,刘润站在用户视角客观的描述了使用产品的感受,同时提了几个产品建议。重要的是这些产品建议是非常合理的,且还是站在用户视角提出的。

摘抄如下,大家感受:

把司机的联系方式,留给乘车人。

呼叫中心可识别乘车人手机号,自动转接。

自动判断爽约风险。

给每位客服,发一面“微笑镜”。

给高级客服,提交功能需求的权力。

所有新产品,自己的公司必须最先用。

滴滴的产品经理一定会觉得汗颜,甚至丢人。原因不在于自己的技术或政策难题,而在于送机这么常见的使用场景,居然有这么多问题,能让一个用户提出这么多改进建议。

这样的问题理论上可以避免,只要滴滴梳理出所有用户使用的场景,以及有可能遇到的情况,然后自己逐个多次的去体验,就能定位问题和给出解决方案。

我问了几个在滴滴做产品的朋友,大家的反馈是做过这样的梳理,但可能特殊的情况太多了,所以还有遗留问题。这里不管刘润说的是否准确,也不管滴滴是否已经做了。我想表达的是,对于滴滴来说,梳理用户使用场景的体验,并尽量做到极致,这是正确的思考方式,也是应该做好的事。

03:

要想做好应该做的,就要用正确的方式思考问题。把「国足」作为案例来说,这就是老百姓的笑话。每次输球后,连损带骂的人比赢球后喝彩的人多很多。春晚节目里一骂国足,观众高兴的像中了500万。

其中有一个嘲笑姿势,是说:为什么十几亿人里就挑不出11个踢球的?

这个问题乍一看挺恐怖的,我们来拆解这个问题,试着用正确的方法思考。如果目标是挑出11个优秀的球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条件一,踢球的人足够多,可供挑选的范围足够大,这样挑选出优秀人才的机会就大。继续还可以拆解为两点:第一是有足够好的群众基础,老百姓得真的喜欢和懂球,这样真正参与得人才会多,才会有更多得父母正确得培养自己孩子踢球;第二是得有踢球得条件,比如球场和时间。

条件二,专业培训和职业联赛运作的要足够好,这样才能把挑选出的优秀人才锻炼出来。这块我不懂,就不说了。

所以,我们的群众基础不行,没人踢球,也没地方踢球。你真正的去球场上看一下就知道了,而且如果真的爱国足,就不会拿来开玩笑了。

总结,我们不需要很难专业的知识,不需要高深的观点,只把问题拆解成上面两点,就知道答案了。这就是我说的,用正确的方式思考问题。

04:

很多人问我运营该怎么做,怎么入门,用户、活动等等有什么好的方法,怎么可以快速的进阶,怎么才能短时间内涨粉或者提高用户量。

这些问题,我都不知道,我也不认为有具体的方法和公式可以套用。

虽然我可以说几个「听起来很爽」的案例,让你感觉自己满载而归。等到你真正干活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成功案例只适用在当时的情况,不可复用,对自己没有价值。虽然我不知道怎么套用方法,但我知道做好运营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其实根本不高深,就像上面分析的中国足球的案例一样,还轮不到专业方法的地步。

或者,更像是服务业,比如海底捞。他们的思路很简单,如果拼口味本身,中国美食博大精深,且每个人差异很大,很难比别的饭店有明显优势,所以干脆比服务。

做好服务,就是换位思考顾客有啥需求。比如:随时找到服务员、手机保护膜充电器、头发绳、等位时的服务以及叠纸鹤抵现等等,这些都是让顾客爽的。get到这些需求,其实并不需要专业的技能,难的在于做好。

做互联网产品其实比做服务业简单,只要你能get到用户的需求,后续要做好就没那么难,至少没有服务业那么复杂。重点是,虽然所有人都知道用户体验重要,用户需求是决策源头,用户是上帝,但谁真正做到了?

有几个人见过自己的用户,跟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玩、交朋友?有几个人天天把玩自己的产品,每个细节模块,每个页面都轻车熟路?

还有人说:我不是目标用户,所以没用过自己的产品。真想上去抽几个嘴巴,这是你的工作,这是你的职责。领这份工资,就必须做好这件事,你没资格选择。

这就是做产品运营时,我们应该做到的事,是最基本、最基本、最基本的。想想吧,当我们对着别人大谈用户体验、用户为中心、用户需求的时候,我们为此做过什么。

05:

宅着做不了好产品。

季琦说他都是自己到各地去看店,看物业,看多了就有感觉了,这不是能思考出来的。他对酒店体验的研究很细致,比如他说有款电视电源处闪出的蓝光,在关灯后很刺眼,影响客人休息,但这事再白天查房时看不出来。

再比如他说在做无人前台酒店,因为客人可能并不想面对前台或帮领行李的服务员,因为客人很想早点去休息,或者心情不好,或者在想一件开心的事,和服务员的接触会影响这些情绪,是没必要的。这些体验都很细节,却又很合理。

最早一代互联网老板都是极客范儿的,懒得社交懒得出门那种,靠技术天份资本时机等把企业做大,比如:李彦宏、马化腾、张朝阳等。现在时代早变了,不管多大的老板,都得冲在业务第一线,这样才能找到行业趋势的感觉,才能体会用户的感受,才能把握企业命脉。

我自己之前在猫眼电影的时候,就经常去电影院去感受用户的体验过程,尤其是在用心感受和观察身边的人,在走出电影院时的状态,讨论的内容等,明白了我们产品想切入用户这个场景,就要抓住用户想寻求共鸣的诉求。

这是一种情感宣泄,或感人或愤怒或低落或嗨爆,都需要找到一个宣泄出口。哪怕身边有伴侣,都无法达到这个效果,于是产品就有了直击用户内心的机会。

这就是最基本的分析问题思路,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插播一条广告

大家好,我是《超级运营术》作者韩叙。在起点学院做导师的这些年,经常收到运营同学的反馈:缺少体系化运营知识与方法,没有人带,走了很多弯路。

因此,特别想把我这十几年来总结的运营方法,仔细、全面地分享给需要的同学,帮助大家更好地提升运营能力。

在这里向大家推荐,我和起点学院联合打造《互联网运营实战训练营》这门运营体系课,课程内容包含“系统提炼的运营方法论、深度拆解的运营案例、精细设计的运营实战项目”希望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运营工作,掌握运营底层思维,真正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去。

如果你想系统学习运营知识与方法,以及和我当面学习交流,扫码即可报名,还可领取给大家争取到的专属优惠~

了解课程详情:腾讯/网易运营总监级导师亲自带班的产品体系课!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正确  正确词条  做好  做好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方式  方式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  
运营

 满足这4点,没有什么活动做不好

一个完整的活动可以分为这四个阶段:方案确认、需求梳理、设计和研发、上线和复盘。看上去设计精良的活动方案,和产品端也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最后实施却惨不忍睹,懵了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