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正在加速向移动端迁徙。初期人们仅仅将碎片时间花在移动设备上。在移动设备、应用和内容日益丰富时,移动设备足以承载需要集中精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可以花上半天时间用IPad看书或者办公;花几个小时在手机App购物。
移动阅读受到的影响便是,深度内容向移动端迁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Twitter和微博的活跃度会一日不如一日。因为碎片化的内容适合浅层阅读。深度长内容在移动端正在受到青睐。
除了电子书,人们一部分移动阅读则花在了“文章”上。这里文章是指介于微博这类短信息和书籍这类巨型内容之间的“长内容”。这些文章有实时的新闻资讯,有垂直的行业评论,也有微型的文学作品。按照文章字数规模,我对阅读内容进行了一个分类。
移动阅读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文章”和“书籍”规模的内容消耗。以“文章”中的典型内容新闻为例,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3上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2.85亿人,较2012年年底增加23.9%,手机新闻客户端在中国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到56.3%。
“书籍”属于电子书领域暂且不议,“文章”级别的内容消费领域,正在被激烈角逐。搜狐、网易等传统PC门户发力移动新闻客户端,i黑马、虎嗅网、钛媒体等新媒体对移动端注意力的强烈依赖,聚合阅读应用的兴起,自媒体的火爆,微信公众账号+朋友圈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微博P2P转发的替代效应,这些现象的核心驱动便是“文章”这类深度内容的流行。
一方面用户有强烈的介于浅层(微博)和沉浸(书籍)之间的深度阅读需求。另一方面日益强大的无线网络、逐步完善的阅读工具(设备、应用、服务)以及全新的内容创造方式,则给深度阅读流行提供了基础。深度阅读面临与碎片化阅读不同的问题。
如何精确对接读者和内容?
信息过载时代,内容较长的“文章”级内容的挑选和消费时间成本增加,需要内容主动找到用户。法国资讯聚合应用开发商Mobiles Republic的报告《2013年新闻资讯阅读习惯调研报告》便指出,人们对新闻资讯阅读最看重的是内容准确(占到82%),其次是免费和更新速度快(分别占到57%)。
打开我手机上的几个资讯App,可看出上述问题的不同解决思路。
√ 搜狐新闻客户端:除了传统的频道设置,还可订阅某些第三方媒体。跟着媒体看内容。
√ 微信:通过订阅公众账号获得不同内容;朋友圈接收的内容则由好友决定。跟着“人”或者“媒体”看内容。
√zaker:通过订阅不同的官方选定的主题获得不同内容。跟着“主题”看内容。
√阅FM:根据阅读历史,自动推荐下一篇文章。有点类似豆瓣FM推荐音乐的思路。
我手机里的其他的“泛科技媒体”还有i黑马(创业阅读)、36KR、钛媒体、雷锋网等,还有一款科技聚合应用:MR极客快讯。它聚合了各大主流科技媒体和博客的资讯,来自前文提到的Mobiles Republic, 是Appy Geek的中文版。与Zaker的大而全不同,MR极客快讯则垂直于科技领域,另外MR极客快讯换到英文版后可以看英文资讯,例如TechTrunch等上千种内容源。MR极客快讯的订阅方式是基于标签的,例如“Google”、“IPhone”、“智能手机”、“照相机”等上百个科技主题。
可以看出,不论是老牌网站还是创业型产品,不论是聚合应用还是独立媒体,不论是国内土豪抑或国外巨头,解决“准确性”的问题均是使用“订阅+推荐”的方式。资讯阅读应用除了内容为王,阅读体验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标签挖掘、推荐算法等。
增强互动,连接人与人实现SNS化
精准匹配内容和读者,深度阅读还需连接人与人,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读者。“书籍”类阅读更沉浸,内容消化成本高,互动门槛高,反而不那么需要互动。但“文章”却不同。用户在阅读吸收过程有交流、解惑、分享的需求,需要“互动”并且很容易互动。对互动需求满足较好的产品:网易新闻。
“来网易看跟帖”已经成为网易新闻的金字招牌。总能出现的神回复,花样百出的盖楼,使得网易评论变得非常有看头,读者评论活跃度也持续火爆。互动的强需求,使得社会化成为深度阅读的趋势。
几乎所有深度阅读产品均是围绕内容为中心,人被弱化。后期将演变为以内容和人为中心。用户身上具备不同的属性,例如撰稿人、招聘者、求职者、投资者、创业者、经理人等等。将这些不同角色进行对接,实现社区化、社会化,进而在内容之外,提供服务。通过跨界实现“RaaS(阅读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