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据官方说明,产品探探因为违规被从应用商店下架,并要求整改,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思考呢?
刚上大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认识各种奇奇怪怪的人,总想突破自己圈子的边际,所以会经常使用各种奇奇怪怪的陌生人社交软件。也有自己心目中社交软件该有的样子,想跟各位分享⼀些⼼得和感悟。
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和能⼒缺乏,在运营以及商业上思考的深度不⾜,所以文章依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难以探及本质,希望大家不吝赐教,互相交流。
陌生社交背景
马克思说,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这里的交往,除了熟人,当然还包括陌生人。生活的本质是交际,熟人社交只是最基本的社交行为,人类本身就不是安分的物种,我们也需要不断的认识新的人来保持新鲜感。所谓人来人往,自然就是身边人群的流动性。
我在15年前第一次使用了QQ,相信很多人都跟我有共同的经历。开启条件筛选,抑或是随便输入一串QQ号,盯着那个陌生但是勾人好奇心的头像,点击添加好友按钮,最终成为好友。这是大多数我们这一代人在网络上接触陌生人的方式。那个年代还没有什么网络诈骗,我们都很单纯。怀着最大的善意和最深的好奇来接触新奇而陌生的网络世界。
慢慢的,我们通过这个陌生的,看似比较弱的社交关系,逐渐联结到兴趣,爱好,生活方式。慢慢的从陌生人变得熟悉,成为挚友。这是我所能接触到的最原始的陌生人社交的方式,虽然现在QQ已经成为了不可撼动的熟人社交的平台,但我依旧认为它的最初和最终,依旧是陌生人社交。
从早期的聊天室到后来的QQ,到后来的社交网站,再到现在手机上的社交应用,比如微信、陌陌,我们发现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但社交的需求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大,通过一些数据我们会发现,现在社交APP的覆盖率超过60%,已经仅次于通讯、浏览器上,而这些社交APP中有80%的用户几乎每天都在打开这些社交APP,为什么社交软件依旧会如此强大?
有人性的地方,就有流量,就有市场,就有钱。
人本身的需求层次就是多元的,都是从低级需求的满足到高级需求的满足之间单向的。最基础的是生理需求、而后是安全需求,当我们满足了这两个需求后,社交需求可以说是最大的需求,人本身在现实社会也会认识新的朋友,也会和家人、朋友联系,去线下的会议及各种各样的聚会,社交本身就是人的需求上非常大的部分,而社交中陌生人社交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陌陌上市了,通过数据发现90后的用户有74%都希望和陌生人交朋友。这是个很大的市场。市场是指一种货物或劳务的所有潜在和现实购买者的集合需求。
今年五一期间,社交软件“探探”被所有主流应用商店下架。根据官方说明,探探APP因为违规被从应用商店下架整改。我们可以注意到,从陌陌,到探探,都经历过这样的遭遇。
这类APP蹿红后总有那么点灰暗的成分,而陌陌的灰暗成分还比较多,甚至有违常理。那便是产品从开始就以 “夜晚”、“喝咖啡”、“见一下”等此类词汇为卖点。虽然现在陌陌已经转型为视频直播软件,但是其路径鲜明的发家史依旧难以避免让其 “被”贴上了“约炮”的道德标签,也为其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
如今,陌生人社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场。此类产品被经过了各种花式创新和改进,非主流、更细分化的陌生人社交产品不断挤进了人们的视野,产品类型数不胜数:LBS社交、兴趣社交、技能社交、爱好社交、短视频图片分享社交等。
探探用户分析
(1)使用人群
从使用区域占比来看,探探的一二线人口占比较多。人群多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
从年龄占比来看,用户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35岁,刚毕业的单身男女。在外漂泊的居多,独自在陌生城市打拼的他们依旧是陌生人社交的主力军。
从男女比例来看,探探的男性用户偏多,按照艾瑞数据三月月活3984万台的独立设备数来看,男女数量存在较大差距。
(2)究竟解决了什么痛点
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异地,很少人在自己的家乡。中国人很少有线下交友渠道,跟西方不太一样。西方的派对文化和夜店文化真的很发达,而中国的年轻人基本上没有派对,周末也很少去酒吧、夜店,也不会参加太多各种各样的社团。我们没有搭讪的文化,我碰到一个人觉得不错,我也不敢上去说话,我觉得挺流氓的。
如何解决搭讪本身的问题就成为了陌生人社交APP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也是陌生人社交APP的门槛。探探走的是弱化搭讪的流程,让你不需要搭讪,做一个暗中偷窥的“猥琐的人”。
产品功能架构
探探核心功能的操作逻辑非常简单,产品始终围绕“左右滑刷脸-标记-查看个人资料”这一模式,并且在匹配算法上也在逐渐完善(套路)。
从刚开始体验探探这款产品的时候用户的颜值普遍偏高,到基于LBS的推荐,后来又做了兴趣标签做匹配优化,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推荐算法。系统也把匹配度较高的人推荐给用户,同样一段时间内没有登陆的用户,也不匹配给别人。
这是在现实中遇⻅⼼动(主要因为颜值)的异性,主动去搭讪去索要联系⽅式的⽐例也是所有现实⽣活中搭讪⽐例中最⾼的。
可是这样简单粗暴的搭讪成功的概率高吗?我在探探上搭讪了共计50位小姐姐,最终仅仅收到了一个回复。(还是XXX的)
现状:用户留存率偏低
“探探”下架在行业内引发关注,但是在圈子外面,似乎就没那么多人感冒了,根据调研机构神策数据提供的调查报告,目前主流陌生社交APP的七日用户留存率在30%左右,人均日用时长不足半小时。几年前陌生人社交兴起的时候觉得“这种聊天软件挺有趣的,可以交到新朋友”。然而和这些陌生人缺乏共同话题,久而久之就少了在这上面聊天。
多方数据显示,陌生人社交应用近年发展有放缓趋势,用户使用频率和关注度均有所下降。雷科技负责人罗超认为,用户黏性不强是陌生人社交应用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人人网、开心网等案例看,众多陌生人社交平台都陆续走进死胡同。即便是微博和陌陌,在经历了最火爆的时期之后,也会因为用户黏性的问题遇到瓶颈。
这一代年轻人有了更高级、更丰富的娱乐,他们更喜欢看,而非聊。
近年直播和短视频等泛娱乐应用增长迅猛,占据了网友闲时上网时间,或多或少给陌生人社交发展造成影响。“如今很多人在坐公交车或者坐地铁都会看着手机,但他们大多时候在微信聊天或者看视频和新闻,使用陌生人社交应用的场景变少了。”
无论是陌陌还是探探,都是诞生于社交,兴起于约炮,用于幻想和炫耀,毁于假号,衰落于没卵用。他们简单粗暴的还原了一个纯粹的看钱看脸的世界,却忽略了自己本质依旧是社交产品,当它连最基本的社交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衰退是必然的事情。陌陌成功转型了直播,探探的故事似乎说不下去了。
熟悉/陌生?
微信好友一大堆,心事却与谁人说?孤单寂寞求安慰,却怕熟人说矫情?
不难发现,我们有熟人社交的陌生化与陌生人社交的熟人化这两个有趣的倾向,折射出陌生人与熟人间呈现出的趋同态势。
我们来看看熟人社交的模式:现实中的我和你非常熟悉,我开了一家餐馆在你们公司隔壁,你卖个面子,没事就呆呆同时来我这里照顾一下生意呗。而互联网熟人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形成的商业化,这时候开始建立晋级/降级品牌,价值随之晋级/降级。
所以熟人社交的特点是,信任和强关系,QQ、微信、易信、微博等均是建立在信任上,因为信任度强,所以粘性很高,导致熟人社交的产品一直不多,因为强关系让熟人迁移成本增高。
但是,熟人经济模式还是蛮传统的,熟人微店、口碑传播、资讯传播,人要去发现新价值,寻找陌生人社交,而网络陌生人社交有虚拟外壳包装,所以陌生人社交形成的特点是,开放和强需求,强需求我本来想是冲动,但是陌生人社交中,还是需要建立品牌,评估价值,只不过是满足了陌生人的强需求就很容易转为消费,而开放是因为网络陌生人外壳属性导致人越来越开放的分享内容,畅所欲言。因为这两个特点,导致陌生人社交“乱”(用户量多),所以市场更广阔,产品也非常多。
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两者是相互交集的,陌生人社交通常在3个月左右的周期,没有结果或者满足了猎奇心理后,又会回到熟人社交,当厌烦了熟悉的圈子,需要寻找新价值时,又回到了陌生人社交。
如今,我们已身处互联网升级为物联网、人工智能爆发的时代开端,恰逢5G商用的当口,许多人已开始对熟人社交的一成不变感到厌倦,需要扩充社交范围。在升级社交方式这个问题上,正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当许多外在条件都已经成熟,新的陌生人社交平台的出现将成为一种必然。
今年初,字节跳动、云歌人工智能、快如科技都发布的社交软件分别为主打短视频社交的多闪,匿名社交的马桶Mt、还有聊天宝。针对于市场上的各式各样社交APP而言,“陌生人”社交 APP无疑是社交软件的一个“新风口”亦会是各家互联网公司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越来越精准的算法及越来越完善的信任 机制建立一定能为这一片社交蓝海带来无限生机。
但是纵观目前出现的所有陌生人社交app软件,功能都是单一的聊天交友。想设计一款不被打上约炮等不道德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陌生交友软件,功能不能只局限在聊天。其实社交方式有很多,并不局限于聊天,比如一起游戏、运动、喝茶、登山、辩论都是社交,甚至目前的电子商务也是在社交,探索事物的过程也可以是社交。豆瓣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依靠影评功能吸引大量陌生人群,然后组建交流小组陌生交友,缺点就是聊天不如微信,很不方便,也没有好友通讯录等等等等,陌生交友app功能不能局限在聊天交友上?
两个问题
1. 社交还是社区?
探探究竟有没有在单身人口里渗透?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探探究竟做的是陌生人“社交”还是陌生人“社区”?
一般来说,社区是需要具备媒体属性的,即为内容的载体。社交是通讯属性的,更侧重于沟通。从这个角度出发,探探应该是一款社交软件。
然而如果我们基于社会关系的维度来区分社区和社交,会发现:社交是社会关系的延展;社区是社会关系的重组。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微信中,工作中的上下级在微信里也是上下级,企业微信你一定是排在后面的,天府软件园的白领女性很难和仓库看门的仓库管理员搭上话。换句话说,微信的社交关系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投射。而在一个典型的网络社区里,现实的社会关系则是被彻底打散后重组的。
社区的生态体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脱离现实的,也因此会形成一套独特的等级系统和食物链。只有符合社区调性,拥有被社区认可的特质的人才可以在社区中拥有较为良好的用户体验。
因此无论是知乎 36kr 豆瓣 虎扑,大多数互联网社区往往都会面临“流量瓶颈”的问题,因为任何调性不符的用户都会天然的被社区所拒绝。正如一个直男可能永远不会成为豆瓣八组的用户一样,一个女生也很难在虎扑上获得乐趣。探探的鄙视链是根据“照片颜值”来排序的,一个好看的女生可以一天就收获近万喜欢,而一个长相平庸的男生一年可能都匹配不到两三个人。这更倾向于一种社区的存在模式。
这种生态体系导致了相貌一般的男用户几乎很难在探探上拥有所谓的“用户体验”,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把探探当作电子相册来使用。不平衡的社区生态也影响了探探的商业变现,目前探探的主要变现手段是收费会员,初级会员每个月12元,主要的功能是每天五个“超级喜欢”和“滑错反悔”。高级会员每个月60元,增加了“查看喜欢”和“高级曝光”功能。对于生态链顶端的女性用户来说,这种付费服务几乎毫无价值,而对于男用户来说,也很难用这些增值服务来改变自己在社区生态中的顺位,因此没有渠道也没有动力在探探上过多的付费。
在某种程度上,探探中的生态系统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形成了一定的错位。一个年入百万但长相平凡的哈佛高材生有很大可能性是被忽视和排斥的,这种生态系统不但给大量长相一般的男性用户设立了准入门槛,也让“认真交友”的难度变得异常的高。
2. 我真的要服务于所有人吗?
中国的2.4亿的单身人口中,想要“认真交友”的数量是肯定远大于想要“约”的用户,可是为什么没有一个能让人想起来软件来满足“认真交友”的需求,所有的陌生人交友APP几乎都义无反顾的奔着如何做好一个能够“约”的APP。
其中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认真交友”这个需求本身根本无法支撑一款社交APP的存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恋爱关系天然具有“排他性”,如果一个APP是以“认真交友”作为卖点的,那么必然会面临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每一次匹配成功,都意味着两个活跃用户的流失。一个新兴的交友APP无法跟日常的即时聊天工具争夺在日常环境下聊天的话语权,两个相对熟的人还是更习惯使用QQ抑或是微信这种私人聊天工具交流日常。在这样的情境下,匹配效率越高,用户留存越差,这样的背景下,用户体验和用户留存始终对立,因此任何真正做“认真交友”的社交产品, 最终的结局都只有“认真”的消失,或者依靠高额的付费体系尽可能的榨干每一个用户的价值。
作为中国最为优秀的产品团队之一,探探的产品经理肯定要比绝大多数人更懂什么是“陌生人社交”。放弃看似广大的“认真交友”市场,选择向“荷尔蒙”一路走到黑,无论是社区化还是限制交流“信号”,最终目的都是形成稳固的“活跃”用户群。2亿的短期用户或5000万长期用户,探探选择了后一种,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是陌生人社交产品唯一的生存之道。
或许对于以探探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来说, 小众、边缘和污名化是无法逃避的宿命,除非在未来“开放恋爱”,“开放婚姻”成为社会主流。否则这个赛道中所有的产品都无法跳脱出这一天然瓶颈的桎梏。
流量和留存的根本性冲突,这正是陌生人社交这个产品形态真正的“瓶颈”。
无论是从什么标准出发,社交APP首先满足的应该是社交本身的需求。陌生人社交因其匿名性,新奇性依旧是潜在的用户量巨大的市场。
熟人和陌生人社交,两者有相同的地方,都是在解决人们空间上的问题。熟人社交的活跃,也是要提高用户的参与感。但是,熟人之间因为有认识的基础,用户更希望知道对方在干什么,近况如何。这时候,参与的事件(如发起的活动)就要贴近生活一些,比如说测测你的星座运势,你属于什么性格的人,等等。
我们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面看到朋友在卖面膜,奶粉等等,后来做了一个研究调查,发现,那些卖的好的朋友,他们开始不直接晒面膜,奶粉了。他们开始做朋友希望看到的事情,他们最近去哪里玩了,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接触到了什么。于是,朋友们开始关注他的行踪,他们的观点,慢慢地潜入朋友的大脑中成为某方面的意见领袖。
而陌生人社交,简单又有趣,或由魅力吸引,或是志趣相投。一方面有着猎奇心态的社交乐趣,另一方面互联网又有着自由性、快捷性、隐蔽性等便于交流的特点。不用在意难以启齿,不用在意走漏风声,解开你的倦怠畅所欲言。将自己真正的用另一个身份包装在网络世界中,这是除了多谈恋爱这个真需求之外的另一个出发点。
在细分领域挖掘机会,例如主打职场社交的脉脉,这个领域依然是有市场需求的,有需求存在,就有市场存在,我相信未来会继续往这个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