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喬家大院(五)

稱的介紹

秤是測定物體質量的衡器。在中國古代多以桿秤為主。

桿秤:以帶有星點和鏙度的木桿或金屬桿為主體,並配有砣(砝碼碼)、砣繩和秤盤(或秤鈎)的小型衡器。按使用範圍和秤量的大小分為戥子、盤秤和鈎秤3種。

相傳範蠡在經商中發現,人們在市場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便產生了創造一種測定貨物重量的工具的想法。

一天,範蠡在經商回家的路上,偶然看見一個農夫從井中沒水,方法極巧妙:在井邊竪一高高的木樁,再將一橫木綁在木樁頂端;橫木的一頭吊木桶,另一頭系上石塊,此上彼下,輕便省力。範蠡頓受啓發,急忙回家模仿起來:他用一根細而直的木棍,鑽上一個小孔,並在小孔上系上麻繩用手來掂;細木的一頭拴上吊盤,用以裝盛貨物,一頭系一鵝卵石作為砣;鵝卵石搬動得離繩越遠,能吊起的貨物就越多。於是他想:一頭掛多少貨物,另一頭鵝卵石要移動多遠才能保持平衡,必須在細木上刻出標記才行。但用什麼東西做標記好呢?範蠡苦苦思索了幾個月,仍不得要領。

一天夜裡,範蠡外出小解,一抬頭看見了天上的星宿,便突發奇想,決定用南斗六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從此,市場上便有了統一計量的工具——秤。

秤桿

秤砣

天下第一秤

進德修業

同「 進德脩業 」。修業:推廣、擴大功業。提高道德修養,擴大功業建樹。

《易·乾》:「君子進德脩業。」孔穎達疏:「德謂德行,業謂功業。九三所以終日乾乾者,欲進益道德,脩營功業,故終日乾乾匪懈也。」

晉葛洪《抱樸子·勖學》:「進德修業,溫故知新。」

晉張華《勵志詩》:「進德脩業,暉光日新。」

宋秦觀《君子終日乾乾論》:「故凡乘勢以應變,因時以立功,雖一聽於自然,而進德脩業,未始不以自彊不息為主。」

明沈鯨《雙珠記·風鑒通神》:「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若論聖門所謂德業者,卻初不在日用之外,只押文字,便是進德修業地頭,不必編綴異聞乃為修業也。

清 顧炎武《日知錄·士大夫晚年之學》:「夫一生仕宦,投老得閒,正宜進德脩業。

《清史稿.卷二九四.李衛傳》: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節不能操持,尚何進德修業之可期?

鄒韜奮《經歷》二七:「所謂‘有價值’,是必須使人看了在‘進德修業’上得到多少的‘靈感’。」

家無長物琴書自樂

天生高人風雅之宗

惜食惜衣非為惜財當惜福

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

此聯選自清大臣、詩文家陳宏謀(1696~1771),載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八。

上聯的「惜」,為珍視、愛惜之意。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養生》雲:「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清·魏源《默觚·學篇三》:「志士惜年,賢人惜日,聖人惜時。」上聯說,惜食惜衣不單是為了惜錢財,更重要的緣由是為了惜福。何謂「福」?「全壽富貴之謂福。」(《韓非子·解老》)即是說,凡富貴壽考、康健安寧、吉慶如意、全備圓滿皆謂之福,而壽則為福中之首。惜食惜衣固然是必要的,惜福則更為重要。而堅持「莫若嗇」的原則,愛惜精神,珍視生命,盡量避免勞精費神和神智耗散,則是永久的惜福之道。

下聯是講怎樣對待名利和追求名利。隨著人類的進步,人的需要,不僅包括物質需要,即「利」的滿足;也包括精神需要,即對道德名聲的追求。依靠自己的艱苦努力和正當途徑,以義求利,以德求名,是無可厚非的,如能「計天下利,求萬世名」則是值得稱羨而效法的。只是「求名求利但須求己莫求人。」古人雲:「恃人不如自恃」(《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求諸人不如求諸己」(《淮南子·繆稱訓》),「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元·範槨《王氏能遠樓》)這些都告訴我們: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求助別人不如依靠自身;人生在世,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去做,只要堅持不懈,一步一步地走,也能走出一片廣闊的天地。

喬家大院「德興堂」

民俗物品

本展室陳列食蘿、食盒、梳妝盒、家用器物等民間用品。

副尖板 軸錘 餄撈床

石頭餅鍋 月餅模 油勺 鏊

火鍋

食盒

蒸屜 陶罐

面塑

面塑

任天娥作品:梅蘭竹菊——梅

任天娥作品:梅蘭竹菊——蘭

任天娥作品:梅蘭竹菊——竹

任天娥作品:梅蘭竹菊——菊

灶王爺

料碟

陶罐

陶罐

香爐 燭台

盆 盒鏡 果盆

漏勺 肉叉 飯鏟 鐵筷子 抿面板 菜刀

三晉剪紙

剪紙藝術簡介

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木享受。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烘托得更加熱烈。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剪紙幾乎可以說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開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準。在中國南北方的剪紙藝術通過一把剪刀,一張紙,就可以表達生活中的各種喜怒哀樂。以紋樣分類剪紙的紋樣大致可以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還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現代器物兩類,共計11類。

寓意分類可分為:納吉、祝福、怯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

剪紙傳承人介紹

任天娥1956年3月2日出生,自幼酷愛剪紙,在著名剪紙藝人李金桂的指導下,學習隨手盲剪,又得益市剪紙傳人王繼紅的指導,剪出民俗裝飾畫「琴棋書畫」、「漁樵耕讀」、「梅蘭竹菊」、「鳳凰戲牡丹」服務於喬家百姓婚喪壽誕、祭祀祈福、節日慶典等。

2006年加入祁縣剪紙協會並擔任副會長;

2007年獲第三屆山西大同廣靈國際剪紙藝術展獎;

2008年在《晉商古駝道》中獲晉中市2007年文藝精品獎;

2008年獲第三屆中國北京剪紙藝木博覽會「風之魂」中國中部民間剪紙藝術大賽優秀作品獎;

2008年《黄土社会情》获第四届(中国守夏)国际剪纸艺术铜奖;

2009年第五屆中國金壇國際剪紙藝術展優秀獎。

四十多年來,對祁縣《晉汾流派》剪紙,深入挖掘研究,成為卓有成效的民俗傳承代表性人物。2014年被縣職業高中聘為剪指導教師,桃李滿天下。

2019年3月24日紀念中法建交55週年,山西祁縣剪紙走出了國門——法國巴黎,為現場外國觀眾展現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國家級、省級非遺藝術家帶著非遺文化與這裡的人民共同慶祝這一值得紀念的日子。

福 祿 壽 喜

任天娥作品:十二生肖——子鼠、醜牛

任天娥作品:十二生肖——寅虎、卯兔

任天娥作品:十二生肖——辰龍、巳蛇

任天娥作品:十二生肖——午馬、未羊

任天娥作品:十二生肖——申猴、酉雞

任天娥作品:十二生肖——戌狗、亥豬

布老虎介紹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工藝品,它又是很好的兒童玩具、窗內擺設、饋贈禮品及個人藏品。它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

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情侶虎、布老虎枕頭、套虎等。

因為老虎被認為可以驅邪避災,帶來平安吉祥,所以當孩子出生時贈送布老虎就寄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美好願望。人們還認為虎食五毒,所以在端午節時也有送布老虎的習俗,表達了人們驅邪、祛痛和祈福的願望。

製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藝也各不相同,較常見的是把棉布絲綢縫製成形,內部裝鋸末、谷糠、棉花或香草,表面用彩繪、刺繡、剪貼、挖補等手法描繪出虎的五官和花紋。布老虎以頭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來突出勇猛的神態,虎頭及五官顯示出天真和稚氣,透露出兒童一樣可愛的憨態。

晉商燈籠

燈籠歷史

燈籠,又稱燈彩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品。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徵團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經過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從造型上分,有任人物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除此之外有喬家特供的晉徽燈籠也獨具一格。

燈籠製作

1.首先要製作燈籠的骨架,材料可用彎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然後做成立方體或者是圓柱體的樣式也有用燒烤簽做骨架的。

2.根據骨架樣式製作燈身,可以用油皮、宣紙,裁剪成自己喜歡的圖案。畫筆描繪之後,糊在燈籠上面。還可以用窄條鑲邊。

3.制作灯笼的光源,用一根蜡烛或者是普通的灯泡。

4.做好這些之後,全部組裝在起放在通風的地方涼置一兩天就可以了。

需要的材料有油皮、紙竹籤直尺、剪刀、雙面膠、膠水、線繩等。用這些簡單的工具做出來的燈籠十分的美觀 可以融合一些現代的創意在裡面,讓做出來的燈籠有很好的觀賞型。

燈籠寓意

寓意一:大紅燈籠高高掛,紅紅火火吉祥年。送親人,送友人,送長輩,象徵闔家團圓,圓滿與富貴。

寓意二:紅燈籠高掛門頭,暗示會鴻(紅)運當頭。送同事,送客戶,送領導,希望時來運轉,有大好運氣。

寓意三:「燈」、「丁」諧音,意味家族人丁興旺。送新人,家長送花燈給新婚兒女,或親友送新婚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寓意四:學子「開燈」,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送學子」由家長或老師點亮燈籠,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

寓意五:家庭和睦,和以治家,五穀豐登,薪火相傳。家中屋檐或客廳懸掛字姓燈,印有家規家訓,治國如治家,治家看喬家。

劇情簡介

《大紅燈籠高高掛吧》該片改編自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是由張藝謀執導,鞏俐、何賽飛、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

影片圍繞封建禮教展開話題,講述了民國年間一個大戶人家的幾房姨太太爭風吃醋,並引發的一系列悲劇的故事。

按照陳府老規矩,當陳老爺要到哪房姨太太過夜,該姨太太房門前就會高高掛起一個大紅燈籠;但若犯了錯事得罪老爺,就會被「封燈」,用黑布套包上紅燈籠高掛起以示不再被受恩寵。

大紅燈籠高高掛

榮譽:

1991年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女性題材電影獎;《電影雙週刊》十大華語片之一;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1992年第18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攝影獎;第6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題名;最佳外語片獎;第36屆意大利大衛獎最佳女主角;美國國際影評協會獎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獎;趙非西班牙國際電影藝術節最佳攝影獎;1993年第1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演員獎;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比利時影評人協會大獎;第46屆美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影評人協會大獎、金格利造型特別獎;艾維拉諾塔莉特別獎;第4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第36屆意大利大衛獎最佳外語片獎;美國國際影評協會獎最佳外語片獎;第6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德潤身

知非

篤誠

語出《左傳.文公十八年》:「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語義切實忠誠。

楹聯所書:

砥行似農宜有畔

讀書似賈任居齊

講述著喬家人對行為的約束,對書本知識以及經商經驗的學無止境。

木版年畫

木版年畫簡介

木版年畫是封建農業時代及精神蒙味時代人民樸素而天真的信仰之物;是傳播文化的一種方式;是人類物質生活及文化生活的相關手段。最初的年畫是將圖文刻在一整塊木板上,製成版,然後再加墨印刷,木刻的彩繪本至少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

木版印刷和彩繪技藝,到明清時代已廣泛用於年畫的印刷,印刷作坊分布於縣城鄉村。木版年畫是以傳統的水印方法印刷的年畫,是沿續最初的製作工藝,全部用手工製作,主要由六步工序完成,首先選用自然乾燥三年的山梨木。或梨木製作雕刻木板,山木匠用傳的「合縫」工藝,粘合、開燕尼槽、打銷的技法打制印版,第二步,畫稿,並將打制好的木板打磨光平,在木板上用墨描寫(反向)兩稿;第三步,選用刀具刻版;第四步,清理刻版上墨印刷;第五步,烘乾年畫,上彩染色;第六步,裁修,裝裱。

《木版年畫》延續到清代,至令仍以神衹文化為主,各路神仙一一具像,抽樸誇張但有定式,聽畫不求美觀,僅當神符;遠不精緻,卻真虔誠;不為裝飾,只為供奉;反映人們對平安幸福、美好生活嚮往的審美情趣,年畫的尺寸大小隨著人們的需要而定,運用注重人物傳神,象徵寓意的手法,力求使畫面完整、造型誇張、形象生動、主題突出、裝飾性強,不受自然光色的局限,注重色彩的對比,艷麗明快。其風格與形式,多姿多彩,具有晉中的人文特徵。

傳承墨版印刷、手工彩繪工藝製作,並沒有像楊柳青、桃花塢,平陽、武強楊家埠等地年畫多元發展、技術革新,而發展壯大。也正因為這種「落後」恰恰的保留了木版年畫最初的功用,最初的意識形態和最傳統原始的製作工藝,這種彌是珍貴的留存也恰拾是最需要保護和傳承的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木版年畫傳承人簡介

鄭曉華,字鹵言,言榮堂主人,涵瓦齋主,1972年生人,畢業於山西財經大學,獲管理學學士學位,中共黨員,手工藝人,傳統文化學者,地方史學研究者,晉中市社科聯研究員,晉中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言容堂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自幼受家風重陶,熱衷文化,喜收藏鑒賞,琴棋書畫無所不好,對地方誌史(師承著名票號史學家王夷典先生)晉商票史及民俗譜䐑皆有涉獵,幼習篆刻,工於傳統手工藝的研究、複製,沈迷考據、考證,金石書畫、攝影等,所藏瓦當二千又八百餘方,戰漢瓦當二百餘方。承擔晉中市社科聯重點課題項目研究《晉中文化軟實力研究》。

2009年承擔《言容堂木版年畫》的挖掘、整理、複製工作,現為晉中市非物質化遣產《言容堂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山西經濟出版社特邀編輯;山西省文化廳「陽光工程」農村文化志願者,山西省新階層自由職業聯誼會成員。

粉墨登場?

戲樓內柱聯:

未必皆戲,百代悲歡明善惡;

何以為文,千古興衰辨忠奸。

戲樓外柱聯:

戲味人生,我演戲我亦觀我;

翻唱歷史,誰扮誰誰就像誰。

戲劇淵源

中國戲曲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是千百年來由無數前人創造出來的藝術瑰寶。早在周代已有「俳優」出現,是從制禮作樂、宮廷歌舞、以及祭祀娛神逐步衍化的一種職業。到漢代融入雜技等技藝又統稱百戲。從東漢以來,歷經三國、六朝,特別到了隋代,歌舞、優戲、百戲不斷交流,趨於綜合。不同程度上已發生和增長了戲劇因素的孕育。唐代是戲劇的形成時期,到玄宗李隆基時代已有百餘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生活一度走向繁榮,促進了戲曲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至今戲劇界仍尊唐明皇為祖師爺。

宋代歌舞百戲及各種民間技藝在唐代藝術的基礎上從內容和形式上發生了許多新變化,直接哺育了戲劇藝術。特別是南戲的形成,演出有了「勾欄」、「瓦子」等場所,角色也不斷增加,故事情節更趨於豐富,唱詞也由五言、七言隨著詞的成熟變為更能自由發揮的長短句,總的說來,宋代是戲劇藝術獲得迅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

元代雜劇在宋金雜劇的基礎上採用了「諸宮調」的音樂形式並廣泛吸收了宋詞、大曲、民謠等形成,分工細緻,體制更臻精煉,產生了許多優秀劇作家,如: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鄭光祖等,他們的劇作忠實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呼聲,魅人的藝術象永不凋謝的花朵,使元雜劇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據說元劇作者知名的將近兩百人,其中關、王等不僅廣為國內群眾熟知,且享有國際聲譽。元雜劇在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由元入明,初期對戲劇禁令很嚴,一度走向消沈,直到嘉靖前後才逐步恢復繁榮起來。並且以傳奇形式取代了雜劇,情節曲折,詞採豐富,題材廣泛,人物表現細緻工巧,同時也產生了崑山、臨川等不同流派。臨川派代表湯顯祖,著有《牡丹亭》、《邯鄲記》、《紫釵記》、《南柯記》,以後為各個劇種改編,傳唱,影響久遠。傳奇聲腔主要是崑山腔(崑曲),雖然那時也有弋陽、青陽、海鹽等不同地域的聲腔系統,但主流依然是崑曲,直至清中葉延綿百年之久。崑曲太雅化了,以至於遠離生活,成為文人雅士欣賞的作品,脫離群眾,漸次黯然衰退。不過象清初洪升所作《長生殿》、孔尚任所作《桃花扇》結構完整,曲文優美,仍為戲劇界尊為精品,移植演唱,不斷傳承。

清乾隆晚期,各種地方戲風起雲湧,徽班帶著新穎多樣的腔調和優秀演員進入北京,把原來在京的京、秦兩腔收容進來,表演技巧和武功都吸引了大量觀眾。道光初湖北「楚調」傳入北京,於是和徽班二黃調奠定了京劇的基本腔調,又經表演藝術家們的革新創造,藝術上不斷提高,終於成為今天的大型劇種,也可以說是我國的國粹藝術——京劇。與此同時各個地方戲也形成並定型為不同的風格流派。

當前欣逢盛世,在黨中央號召下,正在進入一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山西在影視、戲劇、話劇、歌舞劇等領域不斷創作出驕人的業績,相信在今後戲劇史上更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戲劇臉譜、化妝

戲劇臉譜顏色絢麗,勾繪精巧、寓意褒貶區分人物,已經定型為中國戲劇中一項特種藝術。宋元時期只抹黑白兩色,「粉墨登場」的成語即來源於此。到明代已漸趨繁雜。清代京劇興起之後臉譜類型有了很精細的區分。顏色分黑、白、紅、紫、黃、藍、綠、蟹青、雪青、金、銀、粉、灰等,紅象徵忠勇,白表示奸詐,黑表示正直,金銀則用於神佛鬼怪。勾法上分整臉、碎臉、破臉、三塊瓦、六分、十字門等,整臉都屬於正面人物,歪臉則屬反面人物,其它如破臉也可以是正面而有爭議,略示貶義者。久之這些臉譜對人物都對號定型,觀眾一看就能分辨出這是扮的某一歷史人物。

旦角演員過去也叫「包頭的」,因為由男性扮女性,頭上多罩大頭黑帕子,清末民初改貼人字鬢,後在這一基礎又演變為多種鬢及梅花鬢,頭上飾品也越來越豪華,扮相更具魅力。

貼鬢過去用人發以榆皮或刨花、石花菜泡成粘液後梳刮後貼於雙頰,現則用現成塑料片,使用起來較以前方便。

戲劇人物鬍鬚統稱髯口,也是化妝的重要部分。通常有滿、三、扎三種,分黑、白、紅、灰等色。滿即從頰到嘴全是鬍子,氣勢壯美,如包拯。三即三綹長須,英俊儒雅、如打金枝中的皇帝,殺惜中的宋江等;扎多用於勇猛人物,不僅鬍子,連鬢角衝上也有扎,如張飛、焦贊等,此外還有醜三、二挑兒、吊塔兒一字、八字,大多用於丑角。髯口除象徵年齡、性格之外,還能通過耍髯的技法來刻划人物的心理情緒變化,和表演緊密相關。

現在有的新編歷史劇已完全脫離了傳統劇式的程式,化妝採用了影視的方法,接近於真實性,究竟是對是錯?還有待於專家學者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探討評說。

惠德

江山如畫堪宜酒

草木無情可似誰

晚晴遺老梁鼎芬(1859—1919)書。梁氏廣東番禺人,曾大力維護清東陵,種了許多樹。梁氏晚年看穿世事,自稱「我心淒涼」,此聯能見其心態於一斑。梁氏書法,在晚清遺老中,不如康有為、鄭孝胥、沈曾植等名氣大,其字筆畫間有黃庭堅的影子,又受康南海的影響,但缺少山谷書法的法度和「康聖人」的氣度,此其不足之處。

五色雲開南國曉

一枝花艷北堂春

祁太秧歌是晉中盆地,以祁縣、太谷為軸心,輻射周邊10余縣的鄉土小戲,是民間自編自演的小曲、雜說、歌舞、戲曲的綜合體藝術。它以農村生活故事、民間習俗、傳聞軼事等為題材,以優美的曲調和表演形式,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因此,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明代正統到崇禎年間,是小曲(亦稱時曲或俗曲)廣泛傳播的時期。當時晉中一帶,已流行著當地民間藝人傳唱的小曲曲。祁縣文化館曾蒐集抄錄了不少古代小曲曲,如:《編根羅》(誇耀長袍)、《並蒂蓮》、《一塊銅》、《小尿床》、《高老莊》、《小二姐拜媒》、《銅青螞昨》等20余首曲詞。它們大都是反映當時當地民間生活故事的,從中可以看出端倪。 據明英宗朝廷禁唱「妻上夫墳曲」條令稱:正統間,北京滿城忽唱《妻上夫墳》曲……(亦稱《小寡婦上墳》曲,祁太秧歌中亦有此曲。)《顧曲雜言》雲:嘉靖、隆慶年間,「乃興《鬧五更》、《哭皇天》、《粉紅蓮》……」等曲,與祁太秧歌小曲不但同名,而且形式也大同小異。

明代萬曆刊本,《玉谷調簧》里,有詠私情的問答體小曲,同祁太秧歌小曲《娘問女》、《挑水》的題材和體裁極其相似。可見明代小曲盛行之時,晉中平原的小曲亦在廣泛流行。

每逢元宵節鬧紅火時,各地大搞龍燈、旱船、背棍、高蹺以及鼓樂歡奏等活動,大大小小的舞隊極其普遍。其中的扮演者,在舞蹈間歇唱支小曲,渲染氣氛,載歌載舞,歌舞結合,這種形式就是祁太秧歌的起源。當然,值得一提的是,關於「祁太秧歌」(名為傳入晉中後起,原載「小歌舞」)較多描述最早的是在安徽,據史料記載,真正形成「祁太秧歌」的是由清雍正時期安徽「小歌舞」注入之後才形成。兩者關係大概可以如此定義,流傳較廣的「祁太秧歌」其曲調、曲牌多為晉中原有,但表現形式,尤其是表現題材多由徽傳入。

「祁太秧歌」 的曲調非常豐富,現在能蒐集到的曲子約三百餘首,是一個既能登台表演又適於在生活中隨時哼唱的歌種。它所反映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在山西民歌中別具一格;它曲調淳樸、健康、音調別緻,特色鮮明。幾百個秧歌曲調各有特點,韻味也各不相同,有的以曲調優美、秀麗,節奏舒展、抒情性強見長,如《繡花燈》、《採棉花》等;有的則以節奏緊湊、音調簡潔,似說似唱,善於敘事著稱,如《換碗》、《洗衣計》等;有的又因曲調較快、活潑,風格清新 、開朗 ,適於載歌載舞的表演,如《看秧歌》、《大挑菜》等;也有的曲調低回委婉,適於表現悲劇性的內容,如《起解蘇三》、《郭巨埋兒》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祁太秧歌」的調式非常豐富,變化形態也比較複雜,從調式的交替、轉換與綜合的方式和手法來看,也是多種多樣的,如《看鐵棍》結束在「4」音上,這在其它歌種中是少見的。

其另一特點是它歌詞的生活化與口語化。由於過多地使用生活語言,因而給人有不合轍押韻的感覺,但當它與曲調結合再加進諸如:「依兒喲、呀得兒丟 、衣打去 、晦得兒……」等虛字襯詞,結合運用當地方言演唱時,這種感覺就會立即消失。但儘管這樣,它在唱詞上的要求卻不是嚴格的 ,因而 ,有許多歌詞都和說話一樣,屬於「大白話」,如《雙喚妹》等。

山西的主要劇種——晉劇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出現於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山西的四大劇種: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

晉劇,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於山西省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主要流行於我國山西省中、北部及陝西北部、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大致上是晉語的並州片,呂梁片,張呼片地區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區。

發展過程中吸收晉中地區民歌、秧歌等民間藝術韻調,風格特具。有上路調和下路調之分,上路調為北路梆子,下路調為中路梆子。民國以後中路梆子興盛,遂以山西梆子專指中路梆子,建國後則稱晉劇。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高峰時期,當時班社眾多,人才輩出,尤其是以丁果仙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員出現之後,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晉劇傳統劇目豐富,經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臨潼山》、《乾坤帶》、《沙陀國》、《戰宛城》、《白水灘》、《金水橋》、《火焰駒》、《梵王宮》、《雙鎖山》等。每一部戲無不表現出獨有的特點。

晉劇的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並有新劇仄出。在發展過程中,晉劇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藝術特色,同時形成婉轉細膩的抒情風格。

清末民初,晉劇中已形成五大行,十五小行。五大行指的是:紅(鬍子生)、黑(花臉)、生、旦、醜。十五小行指的是:正紅、老生(正紅、大黑兼)、大黑、二黑、小生、武生、娃娃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彩旦、武旦、刀馬旦、文醜、武醜。晉劇的表現技巧也多姿多態,難度也較大,如翎子功、帽翅功、椅子功、鞭子功、梢子功、耍茶碗、耍頭巾、甩辮子等都很有特色。

晉劇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分為三類:「亂彈」、「腔兒」、「曲子」。「亂彈」是晉劇的主要唱腔,共有七種板式:平板、夾板、二性、流水、介板、滾白、導板。「腔兒」是指晉劇中的各種花腔,一般不單獨使用,而是依附在各種板式的「亂彈」中。「腔兒」有「五花腔」、「三花腔」、「走馬腔」、「二指腔」、「十三咳」、「四不象」、「導板腔」等。「曲子」是指所唱的崑曲和地方小曲。晉劇的這種唱腔和表演不僅具有梆子腔的激越、粗獷的一般特點,而且具有比較圓潤和工細的獨特風格。因而,既能表現慷慨激昂的歷史故事,也能表現優美健康的民間生活。這種粗獷與細膩巧妙結合的藝術形式,是晉劇贏得眾多觀眾喜愛最直接的因素。

晉劇傳統的樂隊由9人組成,舊稱「九手面」。文場有板胡、二弦、三弦、四弦,稱「十一根弦」;武場有鼓板、鐃鈸、小鑼、馬鑼、梆子。

齒德並茂

《孟子·公孫醜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後用「齒德」指年齡與德行。

宋 魏了翁《古今考》:「滿千錢者升之堂上,不則退之堂下,惟商財賄,毋問齒德。」

明 許自昌 《水滸記·投膠》:「一方保正,喜今日共推,齒德皆尊。」

明 瞿佑 《歸田詩話·鍾馗圖》:「予視先生猶大父行,而先生不以齒德自居。」

清 方苞 《萬季野墓表》:「惟余不與,而 季野 獨降齒德而與余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桓 命於鄰黨中,招二三齒德來。」

清 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五〇:「里門風俗尚敦龐,年少爭為齒德降。」

忠厚培心和平養性

詩書啓後勤儉傳家

該楹聯掛於喬家德興堂北院,意思是忠誠厚道修養內心,心平氣和調養性情;以詩書教導後輩,把勤儉作為傳家美德。

萬里茶路——「百年情緣」

喬家萬里茶路的開啓,不僅為成就了喬家「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鳳願、壯舉,也活躍、繁榮了萬里茶路所經之地的物流和經濟發展,特別是武夷山地區的茶葉得到了空前的推廣,推向了全中國、世界各地;使當地的經濟尤其是茶農的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在長期彼此誠信的交往中,當地的茶農與喬家也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百年情緣不了情 喬家大院、武夷山地區至今還流傳著許多萬里茶路的感人故事。

時隔幾十年,當喬家大院景區遊客休息、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再次拜訪武夷山茶農時,彼此述說最多的話題是:祖輩們與喬家人在萬里茶路時期流傳下來的故事和情誼。所感知、共鳴的衹有一句話:「飲水思源、感恩回饋。」茶農們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把他們的茶葉比其他收穫商低得多的價格,提供給了喬家大院景區遊客休息、服務中心。

琅嬛福地 奉駕堂

節用而愛人

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理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人恆敬之。

【萬里茶路——琅嬛玉液】

(宮廷古法傳承)

一九零零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慈禧倉惶西逃,同年十月來到祁縣喬家大院,喬家慷慨解囊借與白銀30萬兩,暫居喬家期間,為了接駕、侍奉好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一行,喬家供奉出多年在經營萬里茶路所獲得、珍藏的國內外花草茶,供慈禧太后的貼身侍女、御醫配制,以供慈禧太后享用,當然,也少不了萬里茶路各地的名茶供給隨行人員享用。慈禧太后為了感謝喬家的盛情接駕、厚待和借款接濟的義舉,也就把這宮廷養生花茶的秘方連同其他的賞賜,一同留在了喬家大院。後人把這奉駕的貢茶稱之為「琅嬛玉液」。

國際貿易黃金通道——喬家萬里茶路

因太平軍活動而塵封多年的萬里茶路蘊含的巨大商機,促使喬致庸冒險重新疏通。百餘年後的萬里茶路,與早前相比,山西商人攜帶茶葉貿易的貨款方式,由先前直接押運銀錠,改為銀票。銀票和票號的出現,極大地方便萬里茶路上的茶商。正是這次疏通萬里茶路的冒險經歷,激發了喬致庸決意進入票號業的雄心。致力於「匯通天下、貨通天下」。沒有萬里茶路,也就沒有「喬家大院」。

萬里茶路與絲綢之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兩條最負盛名的國際貿易黃金通道。猶如兩條生命的臍帶,將亞洲、歐洲和非洲的文明連成一體,是東西方古文明交匯的血脈。

資料來源:山西省祁晉中市縣喬家大院 互聯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喬家大院  大院  大院词条  喬家大院词条  
旅游

 旅客用手机将被强制管束

《公共航空旅客运输飞行中安全保卫规则》已经中国民用航空局局务会议通过,自11月8日起施行。按照这一规则规定,旅客在飞行中如使用手机将受到强制管束。  规则规定,...(展开)

旅游

 重庆自驾游去西藏怎么去,选择31...

西藏是很多旅游爱好者心目中的旅游天堂,而且去西藏旅游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自驾,步行,骑行等,其中大多数人会选择自驾前往西藏,而且不少人会从重庆或者成都自驾前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