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夏莲
龙虎奇峰潜神韵,丹霞秀水引客人。早已对梦幻般的江西龙虎山风景区心驰神往,听说蓝水一群人去龙虎山旅游,我毫不犹豫报名去参加他们的旅游团队,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亲眼见证了龙虎山博大精深、浓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
6月10日五点,晨曦还在微风中揉着惺忪的睡眼,我便跟着五辆小汽车组成的旅游团队出发前往龙虎山目的地。我们到临崇服务区,其中一辆车因发生故障,只好返回开往崇仁修理,车上其他三人分散到其它车内。七点半左右下了高速,在高速站路口下车集合,山岩上用小草种成的“寻梦龙虎山”几个大字赫然显现在眼前。
著名龙虎山风景区位于鹰潭市南郊13公里处贵溪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国家5A级风景旅游胜地,是我国道教发源地。
龙虎山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进入龙虎山景区,迎面而来是一座座造型独特的大大小小的险峰。那些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山不是很高,但绝大多数其中一面是丹霞峭壁,只可远观、很难登顶临峰,更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神秘感。
一、寻龙虎之韵,溯道教源头
进入景区,行走在石板路上,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透过树与树之间的间隙,可以看到泸溪河对岸桃花源式的旖旎风光,最让人惊心动魄的是河里的飞艇梭鱼一般在河面上飞速行驶,高溅的水花里出没着寻找刺激的游人。不知不觉,我们一行来到仙水岩旁,乘坐游船过渡到桃花洲,看到“中国作家协会采风基地“几个字,让我这个非作家的文学爱好者也沾了点作家的灵气。沿着半山腰的空中栈道蜿蜒盘旋而上,幽雅的栈道横贯杉木之间,一棵棵杉树穿过桥面正中傲然挺立,构成一幅纵横交错的立体画卷。
沿着观光车行走线路,坐在观光车内,车道两旁的蜡烛峰、象鼻山、面具石、飞升台、别有洞天、三叠岩、正一观等山峰多姿多彩、各具特色。途经上清古镇、天师府,登顶大上清宫。
天师府第坐落在上清古镇,南朝琵琶峰,东距大上清宫二华里,西离龙虎山主峰十五里。院内豫樟成林,环境清幽。府内明代的建筑大部分被烧毁,现存的建筑,大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间重修的。
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成太极“八卦”图形,太极八卦图镶嵌于庭院中央,是道教的独有建筑风格。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访遍名山大川,最后选在龙虎山肇基炼丹,为此,龙虎山成为道教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道教的发源为龙虎山增加了几分历史厚重感。
二、乘竹筏漂流,观泸溪河之幽雅
从大上清宫出来,乘坐观光车沿原路返回到正一观站点下车,行走几分钟,便到了竹筏漂流码头。
乘坐竹筏沿泸溪河顺水漂流而下,河流右边依次可以看到云锦石、道堂岩、没有蚊子的无蚊村、形状像几个大桃子的仙桃石、貌似抑郁的老婆婆的僧尼峰;左岸依次可以看到板栗林、貌似鲁迅头像的文豪峰、一面像兔子另一面像乌龟的断头龟、横架两座山峰之巅的仙凤桥(如意桥)、形状像一朵伞的蘑菇石,还有那些峭立的回音壁、仙女岩、仙水岩等丹霞奇峰。泸溪河似一条逶迤的玉带,把那些茂林修竹以及古老的神奇崖墓、“大地之母”等龙虎山的自然天成之丹霞奇峰与泸溪河之水刚柔并济、美轮美奂地糅合在一起。
我们一行24人分乘两架竹筏,竹筏上的每把椅子上都放了一件橙色救生衣。等我们一一入座后,艄公便问我们要不要讲解,开始有人说每人10元太贵了,不要讲解,漂流了几分钟后,有人把价还到每人5元,站在竹筏前头的艄公便开始讲解两岸各座奇峰的神奇故事。漂流途中,一架竹筏在欸乃的桨声中迎面而来,“卖粽子——”那清脆的农家妇女的嗓音在清幽的泸溪河上飘荡,热情的招呼让我们欲罢不能,也别有一番风味,为幽雅的泸溪河增加一道鲜活的风景。
当到达回音壁山崖之前,竹筏上的我们都对着山壁大声呼唤,亲身体验着有没有回音效果。尽管还没到酷暑节气,那万里无云的太阳当头照着,再加上那密不透气的救生衣,也不乏几分炎热。好在一路有艄公讲解那些充满神奇色彩的故事,加上旖旎的山水风光、千姿百态的丹霞奇峰,妙不可言。那小小的热度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了。
三、登仙女琼岩,探崖墓之奇观
下了竹筏,迎面而来的是夹于”大地之母“和”仙女岩“两座相对而立的陡峭山崖入口处的几个小楼阁。楼阁左侧的崖壁上写着”仙山琼阁“四个红色的大字,右侧竖立着仙女岩与飞云阁的路径图标。
从右侧攀着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护栏拾级而上,又陡又窄的石阶矗立在陡峭的山崖上。立于石阶,居高临下,可以将泸溪河周边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跟我们同行的几个女子因为恐高,行至半路便反身而下。我是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跟着少数几个人一直往上爬,半山崖上的小亭楼竟然庄严地挺立在那儿,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
尤其充满神奇色彩的是“大地之母”之石崖和仙女岩崖墓悬棺。乘坐在竹筏上顺壁仰望,直到攀扯石阶扶栏而上的整个途中,都能看到二百多座大大小小的崖墓洞穴错落有致地镶嵌于陡峭的石壁上,这样密集的崖墓群,实为世界上罕见之奇观。
春秋五霸争雄,越王勾践“卧薪藏胆”的历史已经尘封,故事却经久流传。据专家考证,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是2600多年前的古越人所葬,是我国多种墓葬中最古老,也最特别的一种。在那个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历史时期,人们选择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作为死后的安身之所,以示后人的“趋吉”和“尽孝”之意。这也只能是一种猜测而已。
在那技术落后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是怎么把棺木吊到那一两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上的,又是怎么在那石崖上开凿出那么大的洞穴安葬棺木的,带着这诸多疑问,我们都想从升棺表演中找到答案。
从山腰的石阶扶栏而下,沿着夹于两座山峰之间的小径行走几分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大地之母”岩洞,岩洞的形状酷似女性阴道。小径旁边一些当地的百姓摆满了一些凉粉、黄瓜之类的小吃以及棕蒲编织的扇子等小件物品。行走在这样狭长而清幽的山间小径,如果不是游人太多,让人感觉简直进入了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