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城隍庙存在,那你知道“城隍爷”的原型是谁吗?首先大家经常搞错的一点,那就是城隍庙并不属于佛教所有,而是道教所信奉的城池之神。
城隍位居阎王爷和东岳大帝之下,相当于一个高管。在古代,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人们相信有“阳界”和“冥界”之分。古人认为,与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道教吸收和神化,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负责管理人一生的福、禄、寿和恶、罚、明,并管领阴间的亡魂,成为一方城市的保护神,相当于冥界的市长级别。
城隍庙里的城隍爷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大多数都是有功于当地人民的敌方英雄。在上古时期,科学文明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人们在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面前显得非常弱小,于是便诞生一种潜在的恐惧心理。
城隍是官职名称,当过城隍爷的历代名人有:周瑜、范增、萧何、霍光、陈友谅、海瑞、文天祥、柳宗元、秦裕伯、记信、黄歇、周新、杨椒山、灌婴、朱一贵、陈化成、庞元、陈文龙等!
当然,一地的城隍也有多位的情况,上海就有三大城隍: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一庙三城隍”。大多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劝人行善不作恶。
城隍爷可没那么容易死,为什么?其实,他们已经在人间死过一回了,没错,各地祭拜的城隍爷,都有生前的原型。人们舍不得他们,为了纪念他们,给他们以新的职务任命,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城隍爷起源于周朝,兴盛于唐朝,人格化于宋朝,制度化于明朝。宋朝开始,多以死去的有高尚情操或忠肝义胆的名人命名城隍,明朝对城隍爷的职称和职能都做了详尽的规定。京城的城隍封王,省、府的城隍封公,州城隍封侯,县城隍封伯,不管什么职称的城隍,职能都是护佑城池、兼掌管下界的司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