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巴塞罗那
彭婷婷
倾心分享
指顾那些大地上最美的风景……
全域旅游的风吹醒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走在前列的国内大牌旅游城市虽然不那么在乎创建示范区的名誉,但也走在积极响应的队伍中以期进一步完善旅游产业链条和更新城乡环境。而对那些后起之秀或者是没有优势资源、旅游部门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地区来说,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似乎成为了一根救命稻草,抓着它,就能赶上时代的列车向前奔跑。
去年以来,我先后承接了上海崇明区、浙江丽水市、云南大理市的全域旅游规划。一个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城郊县区、一个是旅游开发标杆省的后起之秀地级市、一个是中国老牌旅游城市,资源特点显著、发展阶段差异巨大、地方诉求南辕北辙,这样的三个课题在同一时间启动,对我来说,是一次专业知识的洗礼与挑战,也是一次让我更清晰的认知中国旅游目的地建设历程的“马拉松”。
早在2008年,我作为项目经理执笔编制了当时全国的第一例市级目的地规划——《金华市本级旅游目的地规划》;2013年,我作为课题组负责人主持编制了《浙江仙居县旅游目的地规划》。在全域旅游规划大风刮起之前,这两例目的地规划的编制成果其实就是现今全域旅游规划的前身,它既有产业规划不可或缺的部分,又有空间规划的具体项目落地,还有将城市软硬环境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系列举措、以及旅游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的标准与途径、城市品牌的整体塑造等等。
但,今天我要分享的不是全域旅游规划怎么做,而是每每我在研究全域旅游的课题时就会无比想念的城市——西班牙巴塞罗那。
余秋雨先生在《行者无疆》里说:“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而巴塞罗那的主题很明确,是流浪。”在他看来,巴塞罗那商街上的人,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流浪者,分不出卖者和买者。这种浑然一体又互不相识的气氛,让人迷醉;还有洋溢着的艺术气氛、笼罩着的文明秩序,都让这个城市成为了我们规划语言中的“主客共享”旅游目的地。
或许正是这样的氛围,也让我情迷于巴塞罗那,也让巴塞罗那这样拥有320万人口的城市,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0万人次,旅游业占巴塞罗那经济总量超过14%。尽管2015年巴塞罗那爆发了居民抗议游客数量超过负荷的游行,使我们不得不从行业管理与容量控制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城市的风骨与精髓如何继续维护的问题,但巴塞罗那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上的许多举措与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当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都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亟需城市更新的阶段,而对于一个城市的全域旅游建设来说,最基本的是要让这个城市看起来更赏心悦目、让这个城市的居民生活得更有自豪感。
巴塞罗那在城市环境的革新中,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我们从最有名的格拉西亚大街Paseo de Gracia说起。Gracia是巴塞罗那主要大道,位于扩建区(Eixample)的中部,高迪的米拉之家、阿马特耶之家和巴特罗之家都在这条街上。从博物馆展出的照片可以看出巴塞罗那在城市改造进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在保护遗产类建筑的同时,将过去“以车为本”的道路尺度改造为“以人为本”的街道休闲空间,并规划设计了不同公共空间的步行体系。
此图来源于网络
在巴塞罗那的许多街区,都体现了其缩减车道、拓展人行空间的规划手法,一条条闹中取静的隔离带改善了都市景观、提升了休闲氛围。
但对一个海滨城市来说,巴塞罗那的城市慢行系统还是略有欠缺。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我移民丹麦的同窗好友盈盈,因国内共享单车兴起而撰写的一篇关于哥本哈根为自行车设计的城市规划一文,顺便在此分享,供时下正在进行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的地区参考。
我们再次把目光拉回巴塞罗那这座洋溢着艺术氛围的城市。她的艺术氛围,并不是靠余秋雨先生笔下“世间优秀的流浪者”,而是有赖于装点这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毕加索博物馆走来、从高迪的建筑中走来,活化成城市乐章中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灵动的音符,又演化为一座座雕塑,矗立在每个街道的十字路口。他们给巴塞罗那这座城市带来了幽默、色彩、个性与趣味,构筑成巴塞罗那所独有的艺术化城市空间。而这一切都体现着这座城市管理者对居民与游客的诚意。
此外,巴塞罗那在社区公共空间营造、废弃场地改造为都市休闲空间上,堪称城市规划的典范。
在桑兹Sants 区中,有一条占地30米宽的建于上世纪的火车与地铁轨道,长800余米,将城市一分为二,不仅破坏了风貌也带来了巨大的噪音。由于转移到地下花费太大,政府便在主火车站附近的拥堵区域、在铁轨上方建造了一条绵延5公里的空中绿色走廊,唤起人们对传统铁路桥的回忆。三角形箱装满玻璃,隔离噪音,同时还能看到地面行驶而过的火车。5座电梯,2条坡道,3个楼梯与4条扶梯在内的3个交通节点作为入口空间穿插其中,连接着公园与城市街道。开阔的硬质广场空间打破了连续的绿地序列,形成了标志性的入口空间。光伏板镶嵌在巨大的凉亭顶棚上,投下阴凉,也为公园储备了充足的光电能源。
此图来自于设计圈
在巴塞罗那,如果只是去朝圣高迪的作品或是购物那就太浪费了。探秘当地社区, 是我所酷爱的旅行方式。 从社区公园到民居建筑、甚至别人家的窗台如何装点,我都不会放过。在巴塞罗那的闲逛中,收获最大的莫过于那些社区里的“口袋公园”。任何城市总会有因为拆迁、因为烂尾等原因所带来的暂时性荒废区域,而这些区域往往连接着城中最重要的景区(点),成为非团队游客体验这座城市的休憩节点。巴塞罗那在5年前便开始了恢复被“忽视的城市空间”的系列工程,这一被命名为 “微城市化”的复兴计划,将全市范围内的废弃地块转化为供当地居民使用的宝贵的口袋公园,也让我这样的深度游旅行者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转角,遇见了美。
此图来源于网络
巴塞罗那正是在对城市功能的更新再造、城市精神文明的复兴延续中,实现了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形象的重塑和民生的改善。在全域旅游风口下的中国各个城市,让市民与游客拥有更多的休闲游憩空间,让城市基础设施“旅游化”,让城市从物质空间规划走向与精神空间规划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
包含圣家堂、奎尔公园在内的巴塞罗那遗产旅游景点依赖于历史的馈赠,我们可“拿来”的东西不多。但有一点很让我感慨,就是旅游商品(游客们口中的“纪念品”)。以毕加索博物馆、高迪系列作品为首的各大景区(点),其销售的商品多为自己设计、自己生产、自己销售,极少有重复。商品经营也非常规范有序,没有看见乱设摊点、兜售商品,更没有强拉强卖的现象。毕加索博物馆外的一家以家居装饰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点对我影响颇深。旅行回来以后,我就把自己家装修成了地中海风格,客厅里四处挂着、摆着我从巴塞罗那背回来的各种饰品,恨不得演绎出巴特罗之家五彩斑斓的风采。
在旅游商品的研发与推广上,我前面提到的浙江丽水市在国内算是走在了前沿。“丽水山耕”的农副产品品牌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统一的策划与推广、准入机制制定与商品管理,目前已经开通了多项线上购物渠道。虽然在商品的特色和文创性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但作为地方政府能够建立起这样的商品品牌意识和确立管理体系,可堪典范。
对常驻者与游客的吸引力,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魅力。她既需要仰视的高雅之美、也需要可亲近的平易之美。巴塞罗那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城市。你既可以是一位艺术风范的远行者,也可以是暴殄美食的寻常人。La Rambla(兰布拉大街)是流浪者的天堂、艺术家的秀场,但却有着欧洲最大且最有名的吃货天堂—La Boqueria菜市场。
走进市场的刹那,你绝对会感到非常惊艳。各种火腿、蔬果、小吃、点心琳琅满目,把整座市场映衬得五彩缤纷。每个摊当干净整洁、井然有序。商贩们,衣冠整洁、优雅随和;尽管市场内接踵摩肩,但并没有出现混乱吵闹、脏乱不堪的场面。现场即叫即做的新鲜海鲜价格公道,吧台、音乐、攀谈的各地游客,置身其中让人感到它早已不是一个市井集市,而是巴塞罗那的一种独特文化、一种专属于巴塞罗那的绚烂色彩,是我们感受欧洲人生活品质之地。
虽然La Boqueria菜市场起源于13世纪,但值得我们借鉴的便是接地气的、满足市民与游客休闲生活的美食街区、地方特产购物市场的规划与设计。小吃文化是一个城市民俗文化很好的展示方式,休闲夜市也是激活旅游商品研发与销售的极佳平台,类似像上海这样一座没有美食市场、没有夜市小吃街的城市,是找不到生活的灵魂的。我们只顾“国际化”,殊不知国际的城市也在“做自己”!
地中海的浩荡碧波、上帝的曲线之美和喜欢远行的现代流浪者,让巴塞罗那这座城市超越了阳光沙滩与足球,在众多的地中海沿岸城市中塑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无与伦比的气质。至少,她是我最爱且没有之一的城市!
----原创文章,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婷指的风景
聊聊旅行趣事、分享旅途风月
探讨产业大势、共议行业发展
支招旅游开发、沟通热点资讯
婷指的风景